心理預期與認知方式對負面情緒的互動調節

心理預期與認知方式對負面情緒的互動調節

《心理預期與認知方式對負面情緒的互動調節》是依託西南大學,由楊潔敏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心理預期與認知方式對負面情緒的互動調節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楊潔敏
  • 依託單位:西南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近年來,研究發現對負性事件發生之前預先的心理準備,即心理預期,能有效降低負性事件發生後的情緒影響,但預期過程本身卻導致情緒相關神經環路的激活與主觀焦慮體驗。因此,採用適應性認知調節方式克服預期過程本身的負面情緒效應,以充分發揮事先預期的情緒調控優勢,成為情緒調節領域亟待解決的問題。另一方面,過度負性預期--對潛在負性事件不僅作負面心理預期同時以情緒化的認知方式應對該事件,是焦慮障礙的核心特徵。因此,對焦慮症患者進行適應性認知方式的訓練以消除其情緒化應對方式,最終減弱該人群對未知事件的過度負面預期,可能是焦慮障礙干預的重要途徑。因此,本課題擬綜合行為學,多導外周生理記錄儀與神經成像手段以揭示認知方式與心理預期對負面情緒的互動調節效應;旨在探求發揮心理預期情緒調節優勢,減弱其情緒代價的方法;並為焦慮症的臨床治療提供新的思路。

結題摘要

本項目圍繞“心理預期與認知方式對負性情緒的互動調控”這一核心科學問題,綜合採用了行為測量,外周生理技術,多模態腦電技術與腦成像技術對不同群體進行心理預期和認知方式進行負性情緒調控的規律進行了系統研究。圍繞該主題本課題組在國內外主流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總計11篇。其中項目負責人以第一作者/通訊作者發表SCI/SSCI收錄論文共7篇,在國內權威學術期刊《心理科學進展》、《中國科學》上發表論文2篇。綜合起來,主要取得了以下兩方面的成績:一、系統揭示了心理預期及認知調控策略對負性情緒的調節機制及其個體差異的神經電生理機制,為焦慮情緒障礙人群的情緒調節干預奠定了理論基礎。二、採用腦電與腦成像技術,從行為和認知兩個層面,系統考察了心理預期與不同的認知策略(以注意分散策略、表達抑制策略為例)對不同焦慮人群(以青春期狀態性焦慮和特質性焦慮人格為例)的情緒調控效果差異,初步揭示了在焦慮人群中不同認知策略與心理預期對負面情緒互動調節的神經機制和規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