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說創作中,將對現實生活的如實描寫、心理探測、性格刻畫、環境寫實與某些象徵、怪誕手法融為一體,被稱為“心理現實主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心理現實主義
- 代表作家:亨利·詹姆斯
- 特點:如實描寫
- 實質:現實主義
代表作家,發展歷史,實質,
代表作家
心理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家美國作家亨利·詹姆斯 、喬伊斯·卡羅爾·歐茨( 1938~ )、沃特·阿比什 (1931~) 、雷蒙德·卡弗、傑羅姆·大衛·塞林格等。
發展歷史
首先,德國女作家安娜·西格斯就指出, 20 世紀的作家面對的是一個新的危機時代,這樣一種變化了的現實就要求作家“塑造新的基本體驗,開創我們時代的藝術”。德國作家克蕾斯特·沃爾夫文藝觀的核心,也是強調在創作過程中主體 ( 主要是作者主體 ) 的存在和作用。她認為,人的主體意識是藝術創作的靈魂,而作者——敘述者的真實存在則是人的主體意識得以貫徹的前提。沃爾夫還提出了“主觀真實性”和“第四維”的概念。她認為,‘敘事文學的空間有四維:虛構人物的三個假定坐標及第四個,即敘述者的‘真實'存在,這是深度、時代感、介入現實的坐標,它不僅決定素材的選擇,而且也決定作品的色調,自覺地運用它是現代散文的基本手法。”不僅德國作家如此,美國作家歐茨也認為,作家和作品在本質上是分離的,讀者從作品中了解到作家是“私下的自我”,而現實生活中的作家則是“公開的自我”,創作過程就是從“公開的自我”到“私下的自我”的演變過程。由於大數人的外部自我都是以偽裝形式出現的,因此,最真實最有價值的自我則潛藏在人的靈魂之中。這種對作家、作品與現實間相互關係的獨特認識和處理,形成了歐茨創作的最明顯特點,即評論界所謂的“心理現實主義”。
其次,現實主義文學觀念的變化導致了現實主義的內涵大大拓展。當代的現實主義文學發生、發展於“人們變得被動、冷漠和四分五裂”的當代西方社會,這個“憂慮時代的消沉”、“纏綿不愈的靈魂疾病”、“繁榮掩蓋下的心神不寧”使當代西方現實主義文學家們逐漸染上存在主義色彩或納入現代心理學因素的傾向。這也從一個大的文化氛圍表明,此時的現實主義作家再企圖完全堅持傳統意義的現實主義實際上已不可能。 20 世紀後期的現實主義小說家的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融進了包括現代主義的非現實主義成分,有的作家甚至寫出近似現代主義的作品。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美國文學史家將他們的創作通稱為“耩新現實主義”小說。這也可以說,新的現實主義在歷史與現實、傳統與變革之間達速成了一種銜接與遞進,並賦予其開放性。例如 20 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美國作家喬伊斯·卡羅爾·歐茨( 1938~ )、沃特·阿比什 (1931~) 、雷蒙德·卡弗( 1938~ )等人的創作中,就將對現實生活的如實描寫、心理探測、性格刻畫、環境寫實與某些象徵、怪誕手法融為一體,被稱為心理現實主義小說,也可歸屬於“新現實主義“小說之列。再如,如果我們將魔幻現實主義也看成是一種現實主義的話,那么,這種現實主義的主要特徵,在於它非同尋常的現實觀,它不僅反映了人們對世界的感覺,而且是拉丁美洲獨特的社會生活本身的映照。正是為了表現這種神奇的現實,作家們廣泛借鑑歐洲現代主義,尤其是超現實主義文學的表現技巧,常用談神說夢的方式,打破主客觀世界的界限,力圖把“習以為常”和“神秘離奇”兩方面融為一體,從總體上更好地反映拉美的現實,達到以鬼揭其凶,以神鞭其惡;以怪誕、象徵、意識流、寓言等手法,追求神奇的藝術效果。它的主體還是對現實的“匯集、評價和批判”。
實質
心理現實主義雖然在外觀上極相似於現代主義,實質上卻仍然是現實主義的,這二者有重大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