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莉·德雷斯爾豪斯(又譯:崔瑟豪斯)教授(Mildred S. Dresselhaus)1930年11月11日生於美國紐約,2017年3月逝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德雷斯爾豪斯
- 外文名:Mildred S. Dresselhaus
- 出生地:美國紐約
- 出生日期:1930年11月11日
- 逝世日期:2017年3月
- 職業:科學家、教授
- 主要成就:提出“唐爽-崔瑟豪斯理論”
簡介,成就,
簡介
任職於享有世界最高學府、理工科聖地之稱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為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工程院院士、美國藝術科學院院士。被譽為麻省理工學院的最高榮譽——“鎮院教授”(Institute Professor)。德雷斯爾豪斯(Dresselhaus)教授現以80歲高齡仍然同時任職於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系、電子工程學與計算機工程學系。其先後同時擔任了美國科學促進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主編《Science》)主席、美國科學院(U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財政總長,美國物理學會(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主席、美國能源部(US Department of Energy)科技主任。
麻省理工學院有句話形容德雷斯爾豪斯(Dresselhaus)教授“一般的諾貝爾獎得主只是開創了一個學科,但德雷斯爾豪斯(Dresselhaus)平均每十年就開創一個學科!”每年美國物理學會年會都會懸掛四位科學家頭像“麥克斯韋,居里夫人,費曼,德雷斯爾豪斯”。德雷斯爾豪斯(Dresselhaus)教授為繼吳健雄之後,美國物理學會第二任女性會長。德雷斯爾豪斯教授為美國國家科學獎獲得者,同時擁有遍布全世界的23個名譽博士學位。200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德雷斯爾豪斯教授為世界五大傑出女科學家。
成就
德雷斯爾豪斯(Dresselhaus)教授被稱為“碳學之母”和“碳學老祖”。早年與其丈夫金·德雷斯爾豪斯開創了石墨、石墨與物質相互作用、碳纖維等領域。是拉曼光譜的奠基人之一。1983年,德雷斯爾豪斯(Dresselhaus)教授受美國物理學會邀請,做了“碳纖維核芯”的報告。從此開始了碳納米管的研究。1992年,德雷斯爾豪斯(Dresselhaus)教授與其學生齊藤理一郎(Riichiro Saito)以及藤田光孝(Mitsutaka Fujita)以群倫首次預言了單層碳納米管的存在以及其能帶結構。1993年日本科學家飯島澄男(Sumio Iijima)在電鏡下觀測到了單層碳納米管。從此,碳納米管稱為了近二十年來最熱門的研究學科。1993年德雷斯爾豪斯(Dresselhaus)教授計算了納米結構下的熱電效應,從此使得熱點效應這個早已停滯的學科重新發展起來,成為了納米熱電效應之母。
德雷斯爾豪斯(Dresselhaus)教授與中國頗有淵源。德雷斯爾豪斯(Dresselhaus)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就讀期間曾為前輩物理學大師費米教授(Fermi)學生,與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教授有同門師兄妹之誼。德雷斯爾豪斯(Dresselhaus)教授也與已故學部委員、中科院院士、原復旦大學校長謝希德教授為多年知交。德雷斯爾豪斯(Dresselhaus)曾幫助謝先生建設復旦物理系、和套用表面物理中心國家重點實驗室。幾十年來,德雷斯爾豪斯(Dresselhaus)教授曾多次到訪中國訪問清華大學、復旦大學、蘇州科技工業園區等機構。
其學生眾多,有80多個理學博士,大部分都為全世界各研究機構的領袖人物。如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物理系第一位女教授Nai-Chang Yeh, (葉乃裳),加州大學聖塔芭芭分校材料系系主任James Stephen Speck等。
德雷斯爾豪斯(Dresselhaus)教授丈夫金·德雷斯爾豪斯(Gene Dresselhaus)為物理學“自旋-軌道相互作用(Spin Orbital Interaction)”奠基人。1955年利用群倫發現了“德雷斯爾豪斯效應(Dresselhaus Effect)”。
德雷斯爾豪斯(Dresselhaus)教授夫婦一共已經發表了多少文章,已經很難用數字統計了。其自己比較喜歡的有:
G. Dresselhaus, A. F. Kip and C. Kittel, Observation of cyclotron resonance in Germanium Crystals, Physical Review 92, 827 (1953) G. Dresselhaus, A. F. Kip and C. Kittel, Cyclotron resonance of electrons and holes in Silicon and Germanium Crystals, Physical Review 98, 368 (1955) G. Dresselhaus, Spin-Orbit interaction in zinc-blende structures, Physical Review 100, 580 (1955) G. Dresselhaus, Effective Mass Approximation for Excitons, J. Phys. Chem. Solids 1, 14 (1956) G. Dresselhaus, Absorption coefficients for exciton absorption lines, Physical Review 106, 76 (1956) G. Dresselhaus and M. S. Dresselhaus, Fourier Expansion for the Electronic Energy Bands in Silicon and Germanium, Physical Review 160, 649 (1967) P. R. Schroeder, M. S. Dresselhaus and A. Javan, Location of Electron and Hole Carriers in Graphite from Laser Magnetoreflection Data,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0, 1292 (1968) M. S. Dresselhaus, Proceedings of the 38th Sagamore Army Materials Research Conference (1991) R. Saito, M. Fujita, G. Dresselhaus and M. S. Dresselhaus, Electronic structures of carbon fibers based on C60, Physical Review B 46, 1804 (1992) M. S. Dresselhaus and G. Dresselhaus, 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f graphite, Advances in Physics 30, 139 (1981) G. Dresselhaus, Personal Reminiscences of Cyclotron Resonance, Proceedings of ICPS-27 (2004) L. D. Hicks, M. S. Dresselhaus, Effect of quantum-well structures on the thermoelectric figure of merit, Phys. Rev. B 47,12727(1993) 德雷斯爾豪斯(Dresselhaus)科研組成員包括Federico Villalpando Paez,Ya-Ping Hsieh (謝亞萍),Ming Y. Tang, Xiaoting Jia(賈曉婷) 和Shuang Tang(唐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