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裕昌

德裕昌,萊州,是環渤海經濟區的一顆明珠,地處煙臺、濰坊、青島三地之間,交通十分便利。古代就是膠東一人重要的政治、軍事、經濟中心,被太史公司馬遷譽為“海岱之間一都會”。明朝李時珍曾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萊州的著名藥材滑石。如今萊州城裡還流傳著“南關到北關,藥鋪有兩萬”的傳說。萊州古城醫藥行業之繁榮可見一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德裕昌
  • 地處:煙臺、濰坊、青島三地之間
  • 交通:十分便利
  • 歷史:七十多年
簡介,形式,

簡介

至今已有七十多年歷史的德裕昌藥店是掖縣(今萊州市)沙河鎮“雙裕堂”百貨鋪掌柜李叢楚和北京半益盛麵粉廠“積德堂”掌柜姜子剛合資一萬吊於1925年籌備,1926年春開業的。“德裕昌”由兩家股東一字而成。
德裕昌是掖縣有名的中藥材批發兼零售大藥鋪。初建於城裡大十字路口東路南,三年後遷至路北對面,約48間大瓦房,具有相當的規模。藥鋪店門上高懸的牌匾“德裕昌”幾個金字,氣勢雄偉,蒼勁有力。店門兩旁的玻璃櫥窗內陳列著名貴藥品,琳琅滿目,使人流連。國內貿易部頒發的“中華老字號”金匾,擺放在店堂中央,使人體會到德裕昌的久遠歷史。
德裕昌開業第一年虧本萬元(民國票),後利用藥業賒銷的習慣,從全國各大成市藥行購進藥材,並在北京、天津派了常駐採購員,在縣內外以薄利推銷,第二年就余鴻利四萬多元。由於國民黨政府的苛捐雜稅多如牛毛,德裕昌生意日漸下落。1939年10月日寇侵占掖縣後,裕昌幾次遭殃,幾乎停業。日本投降後,人民政府發展工商業,德裕昌雙恢復了生機,成為掖縣最大的私營藥鋪。但是,好景不長。1946年國民黨軍隊進犯解放區,德裕昌被迫把部分藥材轉移到沙河鎮。1947年國民黨軍隊進犯掖縣城時,德裕昌一切都被砸毀,門裡院外,遍地藥材。在沙河的部分藥材也遭破壞。後來,西家掌柜孫奎臣又找到兩個東家,湊了2500元錢,才勉強開業。
在德裕昌的歷史上,孫奎臣是最值得一提的。德裕昌幾遭破壞而沒有衰敗,就是因為有孫奎臣這位懂經營會管理的掌柜。孫奎臣,平度人,年幼時在其父開的“裕春堂”藥鋪抓藥學藥。後因藥鋪倒閉,來“德裕昌”以勞頂債。由於其勤奮好學,很快成為萊州名醫。既是德裕昌的掌柜,又是坐堂先生。病人看病抓藥十分方便。對藥品的銷售,起了關鍵作用。特別其發明的“益壽藥酒料”使面臨倒閉的德裕昌興旺起來。如今櫃檯上還時常有持孫奎臣的藥方抓藥的。
原德裕昌前店後廠,自產自銷。以自制中成藥為主,到外埠推銷,換回所需的中藥材。同時,採取櫃檯前收購藥材自給。德裕昌的中藥加工嚴格遵古炮製,名揚京城。所謂遵古炮製就是指按南朝時期《雷公炮炙論》,配伍劑量,絲毫不差,工藝流程,按部就班。即便直接入藥的蟬蛻,也得用甘草水洗兩遍曬乾後才裝進藥斗。對加工過的藥材飲片,按其性質選用銅罐、磁缸保存。藥材出售,先進先出。德裕昌的年曆制中成藥是嚴格依據製藥記錄本的規定方下料、加工、製造。德裕昌曾有十七本製藥記錄本,在文革中被視為“四舊”燒掉了。只留下了第十七本的一張封皮,上面記錄著製造膏藥、丹藥和散劑的清單共七十種。德裕昌著名的成藥“益壽藥酒料”載入了《山東省藥品標準》(1978年版)。“九制清寧片”、“脫牙霜”也都想當有名。
原德裕昌是由股東出錢,聘請西家掌柜全權管理、經營、財務、人事等一切事務由西家掌柜負責。職工的工資來源是藥鋪的鴻利。把鴻利以十成計算,東家五成,西家四成,財神股和店員得一成。徒工三年內無勞金。同時,每年從西股中提出二厘,作為店員的獎金。德裕昌以“和氣生財”為宗旨進行營業。顧客臨門,店員笑臉相迎,千方百計讓顧客買藥。掌柜坐在櫃檯前,觀察店員對顧客的態度。如發現態度不好,輕者訓罰,重者解僱。櫃檯零售時,無論誰抓好一付藥都得經櫃檯頭親自核對,方可發出。德裕昌十分重視廣告宣傳。為了宣傳自製成藥,多次印刷宣傳畫。到處張貼。“益壽藥酒料”的包裝盒上還印有掌柜的頭像。每逢集日,店員便搖銅鈴轉,招徠顧客。

形式

原德裕昌在文化教育上採取以師帶徒形式,在工作中不斷學習。成績優秀者可晉升要職。孫奎臣便是由一名學徒當上掌柜的。這種人才競爭機制,增強了企業的凝聚力,協調了勞資雙方的關係,大大促進了德裕昌的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