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德萊賽步槍
- 外文名:needle-gun
- 類別:針發槍
- 發明:約翰·尼古勞斯·馮·德萊塞
- 地位:世界上第一支旋轉後拉槍機式步槍
人物簡介,研發歷程,結構優弊,各項參數,操槍步驟,
人物簡介
約翰·尼古勞斯·馮·德萊塞(Johann Nikolaus von Dreyse 1787- 1876),1787年11月20日出生於美因茨選侯國的瑟梅爾達(Sömmerda)(現德國境內),是一個鎖匠的兒子。德萊賽在1809年到1814年間曾在巴黎炮廠試驗了幾種後膛槍,但都沒有成功。德萊賽離開巴黎炮廠後回到了自己的故鄉——瑟梅爾達,並在1814年成立了自己的工廠生產火帽,就是在這個工廠,德萊賽設計出了德萊賽M1841針發槍。1864年,德萊賽被封為貴族。1876年德萊賽在瑟梅爾達去世,享年89歲。
研發歷程
1814年,回到故鄉的德萊賽在他自己的工廠開始了後裝槍的設計。
1836年,德萊賽完成了整把從後面裝彈藥的針發槍的設計。在當時,步槍都是從槍口裝彈藥的,從後面裝彈藥無疑是十分“非主流”的做法。但是,普魯士政府認識到了這種“非主流”步槍的優越性,於是政府馬上就收購了這一發明,並把它作為最先進的秘密兵器,進行秘密研製。
1841年,德萊賽解決了針發槍的幾項跨越性的關鍵技術後,德萊賽步槍立即被普魯士軍隊採納,並以M1841的名稱列裝。
1848年,德萊賽針發槍的秘密被公開。但對於這種優秀的步槍,很多人都持反對態度。據說,一位普魯士將軍非常討厭後裝槍,他在死時留下遺言,要求在他的墓地上用前裝滑膛槍放一陣槍聲,否則他死不瞑目。一個瑞士軍事代表團訪問普魯士時,檢閱了普魯士後裝槍部隊的瑞士將軍邊走邊嚷嚷道:“用嘴吃東西才是高貴的(指前裝槍),瑞士射手從來不會卑賤到使用從尾部裝填的‘灌腸槍’(指後裝槍)來射擊。”
但很快,戰爭改變了他們的想法。普丹戰爭中,普魯士軍隊的M1841步槍大放異彩;普奧戰爭中,普魯士軍隊依靠M1841針發槍子彈後裝的優勢,僅僅用了七周,就獲得了戰爭的勝利。在幾次使用前裝槍的部隊被使用後裝槍的部隊打得稀爛的戰役之後,認識到後裝槍強大的歐洲各國紛紛開始研製和裝備後裝槍。在瑞士,當有人再次問那位把後裝槍叫做“灌腸槍”的將軍對後裝槍怎么看時,這位將軍不得不說:“槍是前裝還是後裝都是一個樣,但吃東西是萬萬少不了嘴巴的。”不久,瑞士軍隊決定換裝後裝槍,他再也沒有敢反對。
結構優弊
早前的火槍,彈藥都是由槍管前面裝進去的,而後裝槍是子彈從槍械後面裝進去的。那么優勢就很明顯了。如果一個人要從槍口裝彈藥,那么人必須站起來,在缺少掩體的情況下,整個人都會暴露在敵人的槍口下;而後裝槍不一樣,使用後裝槍,在臥倒的情況下就可以裝填彈藥,敵人就很難攻擊到。而且M1841採用了旋轉後拉式槍機,使射速大大提高。M1841的射速是當時各國部隊普遍裝備的前裝槍的近5倍。正是這兩個優勢,讓普魯士軍隊在七周內打敗了奧地利軍隊。
M1841使用擊針擊發,但這個擊針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太長。擊針過長會使擊針經常接觸灼熱的火藥而造成擊針損壞。後裝彈藥是M1841的一個優點,同時也是一個缺點。後膛的氣密性很差,瀉出的火藥氣體會干擾射手瞄準,嚴重的甚至會灼傷皮膚。當然,這在當時來講是不可避免的,比他早的霍爾M1819也有同樣的問題。M1841在當時來說還算是比較先進的步槍,但到了普法戰爭就明顯不如法軍的夏塞波步槍了。
各項參數
口徑:15.4毫米(0.61英寸)
重量:4.7千克(10.4磅)
長度:1420毫米
槍管長度:910毫米
槍彈:紙殼橡果形鉛彈
裝填方式:後裝
射速:10-12發/分
初速: 305米/秒(1,000英尺/秒) 有效射程:600米(650碼)
供彈:單發供彈
操槍步驟
A是擊針; B是擊針筒, 他的尾部就是擊針扳手;C是槍機,
槍機後邊緣有一個缺口, 剛好容納擊針筒尾部的扳手B, 換其他的地方, 擊針是夠不到底火的; CASE是機匣.
在B和C之間, 有一個b(黑色), 是擊針筒鎖片, 本身具有彈性, 卡入槍機C的凹槽內, 限制擊針筒B的活動.
槍機C為了閉鎖, 能夠左右旋轉; 但是擊針筒B由於阻鐵h的限制, 是不能旋轉的. 所以開鎖時需要壓緊擊針筒鎖片b, 然後拉動擊針筒B一起向後拉, 再向右旋轉大約90°, 讓擊針筒和鎖片掛在槍機的後邊緣(算是保險了). 這樣擊針筒對槍機的鎖定就解開了, 這時候才能旋轉槍擊開鎖.
裝彈以後, 推上槍機C並閉鎖. 但是擊針A依然處於保險位置, 必須把擊針筒B向左旋轉約90°, 使他尾部的扳手B對準槍機C尾部的凹槽; 不過還要繼續往後拉擊針筒B, 使擊針A被阻鐵h掛住, 直到聽見"卡塔"一聲, 就可以往前推擊針筒B了.
往前推擊針筒B, 壓縮擊針簧, 使擊針能獲得打擊底火所必須的能量. 直到聽見"卡塔"一聲, 表示鎖片b卡入槍機C的凹槽, 擊針筒B得到有效的支撐. 最後確認擊針處於待發位置(擊針尾部突出擊針筒約1cm), 槍枝處於隨時能夠發射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