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德國前東部領土
- 外文名稱:ehemalige deutsche Ostgebiete
- 所屬地區:原屬德國,今屬波蘭
- 地理位置:東歐平原
- 人口:波蘭人(曾有德意志人)
歷史,用法,1871-1945,二戰以後,
歷史
從1919年到1990年,這些領土的部分或全部,受到許多外交活動的支配。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德國許多人,特別是納粹黨黨員,聲稱這些根據凡爾賽條約割讓的德國領土應當歸還德國。這一要求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前因。戰後,所謂“德國問題”一直是戰後德國歷史與政治的一個重要因素。爭論在對冷戰政治與外交的談判中扮演重要角色,也為1990年德國重新統一做了準備。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德國在1919年的《凡爾賽條約》中同意放棄這些領土。入侵波蘭後,德國收復併吞並了這些領土。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德國失去了所有奧得河-尼斯河線以東領土。
1990年,統一後的德國正式承認東部邊界,終止對奧得河-尼斯河線以東領土的主權要求。
用法
波茨坦協定將這次轉讓的領土稱為“德國前領土[奧得河-尼斯河線以東]”,通常將這種描述稱為“奧得河-尼斯河線以東的前德國領土”。
1871-1945
德意志帝國的建立
德意志帝國(1871-1918)內的普魯士在1871年德意志帝國成立時,普魯士是帝國內最大的、占優勢的部分。因此,東布蘭登堡、西里西亞、波美拉尼亞、普魯士省和波森這些領土成為構成德意志帝國的領土中的最初領土。後來,這些領土被稱為德意志帝國的東部領土(Ostgebiete des deutschen Reiches)。
凡爾賽條約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德國入侵波蘭,併合並了在凡爾賽條約中失去的東部領土。
波茨坦協定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根據1945年7月13日到8月2日商定的波茨坦協定,所有奧得河-尼斯河線以東的地區,不論是國際社會公認的德國領土,還是德國在二戰中占領的領土,主權全部交給其他國家。
二戰以後
西德(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政府傾向於使用“波蘭和蘇聯統治下的前德國領土”。這是波茨坦協定中使用的措辭,但只有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這樣使用,因為波蘭和蘇聯政府拒絕使用這個說法,因為這暗示這些領土有一天將歸還德國。
波蘭政府傾向於使用的措辭是收復領土(Recovered Territories),強調這些領土過去曾經屬於波蘭,是在1945年從納粹德國收復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