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紙獅習俗

德化紙獅習俗

德化紙獅習俗,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民俗,泉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德化紙獅習俗源於唐睿宗景雲年間(710—712年),興於明末清初時期。每年的正月十五、十六兩日,德化縣家家戶戶編竹糊紙,製作紙獅,結合當地的民俗活動,組成民間紙獅燈宴表演。紙獅表演程式較為簡單,由一人獨立操作。

2007年,德化紙獅習俗經泉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泉州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序號:67。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德化紙獅習俗
  • 批准時間:2007年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民俗
  • 申報地區: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
  • 項目序號:67
歷史淵源,民俗內容,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楊梅鄉位於德化縣西北部,與尤溪、永泰兩縣接壤,是德化縣也是泉州市最邊遠的鄉鎮。德化楊梅的紙獅是集剪、折、糊、穿、接、綁等為一體的紙物結合的造型藝術,楊梅鄉上雲村和雲溪村的舞紙獅活動,源於唐睿宗景雲年間(710—712年),興於明末清初時期,是一項有別於南獅、北獅,也有別於布獅、拳獅的獨具韻律特色的民俗活動。
據楊梅雲溪村《林氏家譜》記載:“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 ,德化縣楊梅鄉雲溪村的鄉紳林公訓,到尤溪縣梅仙鎮學藝,結合本地民眾的集思廣益,寓意於獅有使人教畏的威嚴,其意義深遠,創造出紙獅這一獨特民間藝術。”

民俗內容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當地民眾每逢每年的正月十五、十六兩日,家家戶戶編竹糊紙,製作紙獅,結合當地的民俗活動,組成民間紙獅燈宴表演,成為以慶豐收,保平安,驅邪正氣之民俗。
紙獅分獅頭、腰、尾三部分組成,用篾做骨格,色紙糊成。獅頭下掛著能動的獅球,獅球用竹片打成圓圈呈球形框架再打若干小圓圈組合成球狀,中間點上蠟燭糊上紙,球內可點燈。紙獅全靠手工製作,雖然材料簡單易取,但製作過程需需要有耐心,要粗中有細,技巧性較強,講究靈活。
紙獅表演程式較為簡單,由一人獨立操作,用兩個竹棒或木棒(頭、尾各)撐起,模仿獅的動作前後、左右、上下搖擺。紙獅怕雨淋、怕受潮濕,表演過程受天氣的影響。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紙獅在古代皇帝出宮、官員放行時,起著保駕護航的作用,具有讓人敬畏的威嚴,歷史以來象徵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等。德化紙獅習俗歷史久遠,對其歷史沿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德化紙獅純手工製作,保護紙獅習俗,就是保護一門古老的藝術,不但豐富德化縣當地民間民俗禮儀活動,而且有助於保護民族民間藝術的多樣性,具有重要的文化學術價值。
傳承狀況
德化紙獅習俗活動賴以生存、發展的社會基礎發生了變革,一些傳統民俗日益淡化,特別是提倡注入新的文化內涵,紙獅的主要活動陣地逐漸縮小,一些頗有造詣的手工藝人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舞台,有的相繼謝世。

社會影響

德化紙獅習俗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多次在縣、市演出,1995年參加泉州市國際廣場藝術節活動,2001年元宵期間參加泉州市第一屆中國“海絲”文化節表演並獲獎,2002年10月福建東南電視台專門到雲溪村拍攝電視專題節目,並在福建電視台播出。《福建日報》《泉州晚報》等報刊先後報導過舞紙獅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