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徵實搗虛學步編 作者:楊逢彬 原價:20.0 ISBN:721604302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6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頁數:271頁 印張:1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徵實搗虛學步編/珞珈語言文學學術文庫
-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 頁數:271頁
- 開本:32開
- 品牌:湖北人民
- 作者:楊逢彬
- 出版日期:2005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216043022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本編所收,多為文獻訓詁語法及古文字研究論文;全書分為四輯。第一輯大致為文獻訓詁類論文。第二輯為一組甲骨語法研究論文。第三輯所收論文較雜,但仍屬語言本體研究。第四輯中前兩篇與語言研究有關,但不限於語言研究;後兩篇則屬於近現代史和現代文學研究範疇。
圖書目錄
第 一 輯
1 哺咀探源
——兼與田樹仁先生商榷……………………………… 3
2 “巧侄”為“職官+人名”結構證
——兼釋一組同源字…………………………………… 7
3 《大中華文庫。論語》前言………………………………15
4 《孟子》疑難句讀辨析一例………………………………3l
5 《漢書》句讀辨析一例
——兼證漢代[動·於·處補]式與[動·處補]式存在變換關係…50
6 楊樹達先生的《春秋大義述》及相關未刊稿……………67
7 《莊子.內篇》陳注指瑕…………………………………76
8 《老子》群詁獻疑…………………………………………82
第 二 輯
l 試論“巫帝”刻辭的結構…………………………………91
2 對殷墟甲骨刻辭中“雨不雨”、“雨不”的考察………100
3 甲骨刻辭瑣記………………………………………………105
4 關於殷墟甲骨刻辭的形容詞………………………………109
5 論殷墟甲骨刻辭中不存在連詞“則”(作)
——兼談“我其祀賓作帝降若”等句的讀法………… 135
6 關於殷墟甲骨刻辭中“於”的連詞用法…………………144
7 殷墟甲骨刻辭中“以”“比”非連詞說…………………149
8 試論“暨”的詞性…………………………………………155
9 論殷墟甲骨刻辭中不能肯定存在連詞……………………17l
第 三 輯
l 從羥■等字看甲骨文字的抽象化進程……………………19l
2 黃侃“制名皆必有故”證…………………………………200
3 《馬氏文通》的“次”與“格”“位”之比較
——兼評何容、林玉山的“次”理論………………… 209
4 關於長沙方言新產生的兩個鼻化韻………………………222
第 四 輯
1 《楚辭》編注後記…………………………………………23l
2 “地”與中國文化…………………………………………235
3 從“少人多石”到“惟楚有材”
——湖南近世政治、軍事人才群崛起探源…………… 243
4 關於《微雪的早晨》主人公的原型………………………253
附錄:一組書評
1 To philomathes的人……………………………鐘叔河 257
2 現代語言學形態視野中的甲骨刻辭語法學研究…於亭 26l
3 面對三千年前的語法……………………………盧烈紅 265
後 記………………………………………………………… 269
1 哺咀探源
——兼與田樹仁先生商榷……………………………… 3
2 “巧侄”為“職官+人名”結構證
——兼釋一組同源字…………………………………… 7
3 《大中華文庫。論語》前言………………………………15
4 《孟子》疑難句讀辨析一例………………………………3l
5 《漢書》句讀辨析一例
——兼證漢代[動·於·處補]式與[動·處補]式存在變換關係…50
6 楊樹達先生的《春秋大義述》及相關未刊稿……………67
7 《莊子.內篇》陳注指瑕…………………………………76
8 《老子》群詁獻疑…………………………………………82
第 二 輯
l 試論“巫帝”刻辭的結構…………………………………91
2 對殷墟甲骨刻辭中“雨不雨”、“雨不”的考察………100
3 甲骨刻辭瑣記………………………………………………105
4 關於殷墟甲骨刻辭的形容詞………………………………109
5 論殷墟甲骨刻辭中不存在連詞“則”(作)
——兼談“我其祀賓作帝降若”等句的讀法………… 135
6 關於殷墟甲骨刻辭中“於”的連詞用法…………………144
7 殷墟甲骨刻辭中“以”“比”非連詞說…………………149
8 試論“暨”的詞性…………………………………………155
9 論殷墟甲骨刻辭中不能肯定存在連詞……………………17l
第 三 輯
l 從羥■等字看甲骨文字的抽象化進程……………………19l
2 黃侃“制名皆必有故”證…………………………………200
3 《馬氏文通》的“次”與“格”“位”之比較
——兼評何容、林玉山的“次”理論………………… 209
4 關於長沙方言新產生的兩個鼻化韻………………………222
第 四 輯
1 《楚辭》編注後記…………………………………………23l
2 “地”與中國文化…………………………………………235
3 從“少人多石”到“惟楚有材”
——湖南近世政治、軍事人才群崛起探源…………… 243
4 關於《微雪的早晨》主人公的原型………………………253
附錄:一組書評
1 To philomathes的人……………………………鐘叔河 257
2 現代語言學形態視野中的甲骨刻辭語法學研究…於亭 26l
3 面對三千年前的語法……………………………盧烈紅 265
後 記………………………………………………………… 269
文摘
書摘
《老子》群詁獻疑
《老子》之為書,淵深睿智,言簡義賅,兩千年以還,注者蜂起。其中
陳鼓應先生之《老子註譯及評介》,體大思精,洵為佳構:不惟收羅宏富,
注釋詳贍,亦且論述透闢,解析人微,論者謂可與《老子》原書合稱雙璧。
邇來用之為教材,以授國學班諸生,因於書中所載諸家之說有所獻疑。竊謂
上年曾草《莊子內篇陳注指瑕》一文,質諸陳鼓應先生。先生虛懷若谷,采
及芻蕘。此次豈敢私蓄於懷,不作芹獻?
至若他家之說,大備於陳先生書。讀者索引陳書即可,無須一一註明也
。因將書中不慊之處,具於左端;大雅君子,幸教正焉。
《十五章》云:“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范應元曰:“豫,
象屬,先事而疑。此形容善為士者,審於始而不躁進也。”又曰:“猶,獲
屬,後事而疑,此形容善為士者,謹於終而常不放肆。”按,“猶豫”為聯
綿字,躑躇未有所決貌;又作猶預、猶與、充豫、由豫、優與、由與、容與
諸形。《史記·李斯列傳》:“狐疑猶豫,後必有悔。”《魯仲連列傳》:
“猶預未有所決。”《孝文紀》:“猶與未定。”《呂后紀》:“猶予未決
。”《後漢書·馬融傳》:“計尤豫未決。”《管子·小匡》:“人君惟優
與不敏為不可。”《楚辭·九章·思美人》:“固朕形之不服兮,然容與而
狐疑。”聯綿字固不可分字為訓也,如范氏之所為;然可分用、倒置,分用
、倒置之義與原字同。如“恍惚”,聯綿字也,又作荒忽、慌忽等形。《楚
·.九歌·湘夫人》:“荒忽兮遠望。”《後漢書·張衡傳》:“追慌忽於
地底兮。”《老子·十四章》:“是謂惚恍”,“惚恍”即“恍惚”,倒置
之也,其義不變;《二十一章》:“道之為物,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
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此分用之也’其義亦不變。“豫兮”、“猶兮
”,與此正同;此處蓋言謹慎也。范氏之誤,與夫言“刺撥”為“狼”“狽
”兩獸同出一轍。 《二十章》云:“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蔣
錫昌曰:“‘且’與‘以’形近而誤,遂由‘且’誤‘以’,由‘以’誤‘
似’。”按,蔣說由“以”誤“似”’良然;而謂由“且”誤“以”,則有
未安。“以”本用為連詞,其義近“且”,經籍之中,不勝枚舉。《論語·
為政》:“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國語·晉語》:“狐偃惠以有謀
,趙衰文以忠貞,賈佗多識以恭敬。”《禮記·樂記》:“治世之音安以樂
,亂世之音怨以怒’亡國之音哀以思。”《大戴禮·曾子制言》:“富以苟
,不如貧以譽;生以辱,不如死以榮。”皆可證。馬王堆帛書《老子》甲本
作“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以悝(俚)”,乙本作“眾人皆有以,我獨元(頑)以
鄙”,尤可證。P82-83
《老子》群詁獻疑
《老子》之為書,淵深睿智,言簡義賅,兩千年以還,注者蜂起。其中
陳鼓應先生之《老子註譯及評介》,體大思精,洵為佳構:不惟收羅宏富,
注釋詳贍,亦且論述透闢,解析人微,論者謂可與《老子》原書合稱雙璧。
邇來用之為教材,以授國學班諸生,因於書中所載諸家之說有所獻疑。竊謂
上年曾草《莊子內篇陳注指瑕》一文,質諸陳鼓應先生。先生虛懷若谷,采
及芻蕘。此次豈敢私蓄於懷,不作芹獻?
至若他家之說,大備於陳先生書。讀者索引陳書即可,無須一一註明也
。因將書中不慊之處,具於左端;大雅君子,幸教正焉。
《十五章》云:“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范應元曰:“豫,
象屬,先事而疑。此形容善為士者,審於始而不躁進也。”又曰:“猶,獲
屬,後事而疑,此形容善為士者,謹於終而常不放肆。”按,“猶豫”為聯
綿字,躑躇未有所決貌;又作猶預、猶與、充豫、由豫、優與、由與、容與
諸形。《史記·李斯列傳》:“狐疑猶豫,後必有悔。”《魯仲連列傳》:
“猶預未有所決。”《孝文紀》:“猶與未定。”《呂后紀》:“猶予未決
。”《後漢書·馬融傳》:“計尤豫未決。”《管子·小匡》:“人君惟優
與不敏為不可。”《楚辭·九章·思美人》:“固朕形之不服兮,然容與而
狐疑。”聯綿字固不可分字為訓也,如范氏之所為;然可分用、倒置,分用
、倒置之義與原字同。如“恍惚”,聯綿字也,又作荒忽、慌忽等形。《楚
·.九歌·湘夫人》:“荒忽兮遠望。”《後漢書·張衡傳》:“追慌忽於
地底兮。”《老子·十四章》:“是謂惚恍”,“惚恍”即“恍惚”,倒置
之也,其義不變;《二十一章》:“道之為物,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
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此分用之也’其義亦不變。“豫兮”、“猶兮
”,與此正同;此處蓋言謹慎也。范氏之誤,與夫言“刺撥”為“狼”“狽
”兩獸同出一轍。 《二十章》云:“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蔣
錫昌曰:“‘且’與‘以’形近而誤,遂由‘且’誤‘以’,由‘以’誤‘
似’。”按,蔣說由“以”誤“似”’良然;而謂由“且”誤“以”,則有
未安。“以”本用為連詞,其義近“且”,經籍之中,不勝枚舉。《論語·
為政》:“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國語·晉語》:“狐偃惠以有謀
,趙衰文以忠貞,賈佗多識以恭敬。”《禮記·樂記》:“治世之音安以樂
,亂世之音怨以怒’亡國之音哀以思。”《大戴禮·曾子制言》:“富以苟
,不如貧以譽;生以辱,不如死以榮。”皆可證。馬王堆帛書《老子》甲本
作“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以悝(俚)”,乙本作“眾人皆有以,我獨元(頑)以
鄙”,尤可證。P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