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學實驗教程(第3版)

微生物學實驗教程(第3版)

《微生物學實驗教程(第3版)》是由周德慶、徐德強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該書可用作綜合性大學、師範院校和其他高校的生物科學、生物技術、生物工程、環境科學以及食品、化工、醫藥類和農林類等本科專業和研究生的微生物學實驗教材,也可供從事生命科學有關研究、管理和生產等科技人員的學習、參考。

全書共分兩部分,內容包含顯微鏡技術,微生物形態觀察,培養基配製,消毒與滅菌,生長繁殖的測定,菌種的分離、純化、鑑定、保藏,遺傳變異與育種,分子微生物學,病毒學與免疫學基本技術,以及與食品、發酵、環境、土壤和生物防治等有關的套用微生物學實驗。

基本介紹

  • 書名:微生物學實驗教程(第3版)
  • 作者:周德慶、徐德強
  • ISBN:978-7-04-036938-0
  • 類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 頁數:380頁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03-11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 版面字數:560千字
  • CIP核字號:2013031244
成書過程,修訂情況,出版工作,內容簡介,教材目錄,教學資源,教材特色,作者簡介,

成書過程

修訂情況

《微生物學實驗教程(第3版)》在保留第2版主要內容和優點的基礎上,刪去一些選用頻率低、次要的實驗(20個);增強了現代分子微生物學(7個)和微生物遺傳學實驗(3個),增加了幾個環境微生物學、微生物生理學和免疫學實驗;此外,還對原有7個實驗的內容作了更新和提高,該版在不增加篇幅的前提下,共有實驗98個,包括基礎實驗65個和任選實驗33個。與該書配套的數字課程網站中相關圖像資料由肖義平等老師製作和整理。
該書由周德慶、徐德強擔任主編,胡寶龍、祖若夫、周德慶、徐德強、范長勝、宋大新、全哲學、肖義平、丁曉明、郭惠民、王英明參與編寫。

出版工作

2013年3月11日,《微生物學實驗教程(第3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出版社工作人員
策劃編輯責任編輯封面設計責任印製
趙曉媛
趙曉媛
張楠
尤靜

內容簡介

《微生物學實驗教程(第3版)》內容涵蓋顯微鏡技術,微生物形態觀察,培養基配製,消毒與滅菌,生長繁殖的測定,菌種的分離、純化、鑑定、保藏,遺傳變異與育種,分子微生物學,病毒學與免疫學基本技術,以及與食品、發酵、環境、土壤和生物防治等有關的套用微生物學實驗。此外,書後還附有附錄16個。

教材目錄

前輔文
第一部分 基礎實驗
第一周 環境微生物的檢測和菌落識別
實驗Ⅰ-1-1 環境中微生物的檢測
實驗Ⅰ-1-2 斜面接種與培養
實驗Ⅰ-1-3 三點接種與培養
實驗Ⅰ-1-4 穿刺接種法和細菌運動力的觀察
實驗Ⅰ-1-5 四大類微生物菌落形態的識別
第二周 細菌染色法和光學顯微鏡的使用
實驗Ⅰ-2-1 普通光學顯微鏡的使用
實驗Ⅰ-2-2 細菌的塗片及簡單染色法
實驗Ⅰ-2-3 革蘭氏染色法(經典法)
實驗Ⅰ-2-4 革蘭氏染色法(三步法)
實驗Ⅰ-2-5 顯微測微尺的使用
第三周 細菌的芽孢、莢膜和鞭毛染色法
實驗Ⅰ-3-1 芽孢染色法
實驗Ⅰ-3-2 莢膜染色法
實驗Ⅰ-3-3 鞭毛染色法
實驗Ⅰ-3-4 相差顯微鏡的使用
實驗Ⅰ-3-5 暗視野顯微鏡的使用
第四周 放線菌和真菌的培養與形態觀察
實驗Ⅰ-4-1 放線菌的插片、搭片培養和形態觀察
實驗Ⅰ-4-2 真菌的載片培養和形態觀察
實驗Ⅰ-4-3 根霉孢子囊和假根的觀察
實驗Ⅰ-4-4 藍色犁頭霉接合孢子囊的形成和觀察
實驗Ⅰ-4-5 黴菌子囊殼、子囊和子囊孢子的觀察
第五周 培養基的配製、分裝和滅菌
實驗Ⅰ-5-1 通用培養基的配製
實驗Ⅰ-5-2 鑑別性培養基的配製
實驗Ⅰ-5-3 選擇性培養基的配製
實驗Ⅰ-5-4 加壓蒸汽滅菌法
實驗Ⅰ-5-5 培養皿的乾熱滅菌法
實驗Ⅰ-5-6 過濾除菌技術
第六周 微生物生長量的測定和生長曲線的繪製
實驗Ⅰ-6-1 細菌的液體接種法和培養特徵的觀察
實驗Ⅰ-6-2 細菌生長曲線的測定
第七周 微生物的顯微鏡直接計數法
實驗Ⅰ-7-1 酵母菌和黴菌孢子的直接計數法
實驗Ⅰ-7-2 細菌細胞的直接計數法
第八周 微生物的間接計數法
實驗Ⅰ-8-1 平板菌落計數法
實驗Ⅰ-8-2 乳酸菌和雙歧桿菌的簡便快速計數法
實驗Ⅰ-8-3 用MPN法測定活性污泥中的硝化細菌數
第九周 微生物的純種分離法
實驗Ⅰ-9-1 用平板劃線法分離菌種
實驗Ⅰ-9-2 用澆注平板法和塗布平板法分離菌種
實驗Ⅰ-9-3 真菌的單孢子分離法
實驗Ⅰ-9-4 真菌的菌絲尖端切割分離法
第十周 檢測噬菌體的基本實驗技術
實驗Ⅰ-10-1 大腸埃希氏菌噬菌體的分離和純化
實驗Ⅰ-10-2 噬菌體效價的測定
實驗Ⅰ-10-3 溶原性細菌的檢測和鑑定
第十一周 微生物的遺傳變異實驗
實驗Ⅰ-11-1 紫外線對枯草芽孢桿菌產生澱粉酶的誘變效應
實驗Ⅰ-11-2 用梯度平板法篩選大腸埃希氏菌抗藥性突變株
實驗Ⅰ-11-3 大腸埃希氏菌營養缺陷型突變株的篩選
實驗Ⅰ-11-4 Ames試驗法
實驗Ⅰ-11-5 細菌的原生質體融合
第十二周 物理、化學因素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
實驗Ⅰ-12-1 溫度、pH和滲透壓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
實驗Ⅰ-12-2 消毒劑和殺菌劑最低抑制濃度(MIC)的測定
實驗Ⅰ-12-3 用杯碟法測定抗生素的效價
第十三周 菌種的保藏原理與方法
實驗Ⅰ-13-1 常用的簡易保藏法
實驗Ⅰ-13-2 甘油保藏法
實驗Ⅰ-13-3 乾燥保藏法
實驗Ⅰ-13-4 冷凍真空乾燥保藏法
實驗Ⅰ-13-5 液氮超低溫保藏法
第十四周 細菌鑑定中的常規和微量快速生理生化反應
實驗Ⅰ-14-1 若干常規生理生化反應
實驗Ⅰ-14-2 套用API-20E細菌鑑定系統鑑定腸桿菌科和部分其他革蘭氏陰性桿菌
第十五周 微生物分子生物學基礎實驗
實驗Ⅰ-15-1 細菌總DNA的小量製備
實驗Ⅰ-15-2 利用PCR技術製備基因片段
實驗Ⅰ-15-3 藍白斑篩選技術在基因克隆中的套用
實驗Ⅰ-15-4 氯化鈣法製備大腸埃希氏菌感受態細胞和質粒DNA的轉化
實驗Ⅰ-15-5 重組質粒DNA的小量製備和電泳驗證
第十六周 血清學反應實驗技術
實驗Ⅰ-16-1 免疫血清的製備
實驗Ⅰ-16-2 凝集反應
實驗Ⅰ-16-3 環狀沉澱試驗
實驗Ⅰ-16-4 用鱟試劑法測定細菌內毒素
實驗Ⅰ-16-5 雙向瓊脂擴散沉澱反應
第二部分 任選實驗
1 菌種分離、純化和篩選技術
實驗Ⅱ-1-1 利用選擇性培養基分離固氮菌、酵母菌和土壤真菌
實驗Ⅱ-1-2 優酪乳的製作和其中乳酸菌的分離
實驗Ⅱ-1-3 甜酒釀的製作及酒藥中根霉的分離
實驗Ⅱ-1-4 殺蟲細菌——蘇雲金芽孢桿菌的分離
實驗Ⅱ-1-5 殺蟲真菌——白僵菌的分離
實驗Ⅱ-1-6 酚降解細菌的分離、純化和篩選
實驗Ⅱ-1-7 食用菌菌種的分離和制種技術
實驗Ⅱ-1-8 頡頏性放線菌的篩選法
2 厭氧菌培養技術
實驗Ⅱ-2-1 厭氧罐技術
實驗Ⅱ-2-2 用厭氧袋法分離培養丙酮丁醇梭菌
實驗Ⅱ-2-3 針筒厭氧培養法
實驗Ⅱ-2-4 用亨蓋特滾管技術分離嚴格厭氧菌
3 動、植物病毒實驗技術
實驗Ⅱ-3-1 植物病毒的接種、培養和定量測定
實驗Ⅱ-3-2 動物病毒的雞胚接種、培養和病毒滴度測定
實驗Ⅱ-3-3 家蠶質型多角體病毒的培養和分離提純
4 水體微生物學檢測技術
實驗Ⅱ-4-1 水中細菌總數的測定
實驗Ⅱ-4-2 水中總大腸菌群的檢測
實驗Ⅱ-4-3 套用測菌管檢測野外水體中微生物的數量
實驗Ⅱ-4-4 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的測定
5 微生物培養技術
實驗Ⅱ-5-1 微生物細胞的固定化及其套用
實驗Ⅱ-5-2 培養基的正交設計與分析
實驗Ⅱ-5-3 台式自控發酵罐的原理、構造和使用
6 微生物遺傳變異實驗技術
實驗Ⅱ-6-1 轉座子Tn5的遺傳學效應
實驗Ⅱ-6-2 lac-突變型的互補測驗
實驗Ⅱ-6-3 大腸埃希氏菌λ噬菌體的高頻轉導
實驗Ⅱ-6-4 質粒DNA轉化酵母細胞
實驗Ⅱ-6-5 質粒從大腸埃希氏菌到鏈黴菌的接合轉移
7 分子微生物學實驗技術
實驗Ⅱ-7-1 細菌DNA中(G+C)mol%值的測定
實驗Ⅱ-7-2 利用16S rRNA基因序列鑑定細菌
實驗Ⅱ-7-3 利用ITS序列鑑定真菌
實驗Ⅱ-7-4 環境樣品中微生物群落結構的分析
8 免疫學實驗技術
實驗Ⅱ-8-1 巨噬細胞吞噬功能的測定
實驗Ⅱ-8-2 用間接ELISA測定抗血清的效價
參考文獻
附錄
一、 若干微生物的學名及其音標
二、 酸鹼指示劑的配製
三、 常用培養基成分
四、 染色液和試劑的配製
五、 蒸汽壓力與溫度的關係
六、 培養基容積與加壓滅菌所需時間
七、 緩衝液的配製表
八、 常用消毒劑表
九、 市售濃酸和氨水的相對密度和實際濃度
十、 相對密度與糖度換算表
十一、 常用乾燥劑
十二、 十進制倍數和分數的詞冠表(國際制)
十三、 常用的計量單位
十四、 洗液的配製
十五、 標準篩孔對照表
十六、 部分國家的菌種保藏機構名稱和網址信息
(註:目錄排版順序為從左列至右列)

教學資源

《微生物學實驗教程(第3版)》有配套的數字課程,該課程包含實驗相關的圖像資料等內容。
課程名稱出版社出版時間作者
“微生物學實驗教程(第3版)”數字課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電子音像出版社
2013年3月
周德慶、徐德強

教材特色

1.該教材匯總了復旦大學數代教師在微生物學實驗教學中的實踐經驗;
2.該教材內容設計重視基本操作的全面訓練,注意對學生學習興趣、綜合能力、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3.書後附有16個珍稀和有參考價值的附錄。

作者簡介

周德慶,復旦大學微生物學教授。1957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生物系。歷任復旦大學生物系微生物學教研室主任、微生物學和微生物工程系主任。
徐德強,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退休教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