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泡傳遞microRNAs在多發性骨髓瘤血管新生中的作用》是依託四川大學,由張麗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微泡傳遞microRNAs在多發性骨髓瘤血管新生中的作用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張麗
- 依託單位:四川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多發性骨髓瘤(MM)發生率目前已超過白血病,成為最常見的血液惡性腫瘤。研究表明,腫瘤血管新生是MM發病及進展的重要機制之一。新近發現,腫瘤微環境中富集並選擇性內含microRNA的胞外微泡(EMVs)對腫瘤新生血管有重要影響,我們也證實,具有泛靶向調節功能的microRNA影響MM細胞的遷移和血管新生。但MM來源的EMVs是否在此過程中起到重要的傳遞作用尚不得知。因此,我們擬分別收集源自MM細胞株及經特異性標記CD138分選的原代MM細胞分泌的EMVs,觀察其對血管內皮細胞的影響,並篩選參與腫瘤新生血管形成的特異性microRNA;繼而通過干預EMVs的傳導作用來改變腫瘤特異性microRNA對MM新生血管的影響;並在不同階段骨髓瘤患者中比較EMVs傳遞腫瘤特異性microRNA途徑的重要性。本研究有望系統闡述EMVs介導的細胞間遺傳物質傳遞在MM中的過程,為MM靶向治療提供新思路。
結題摘要
多發性骨髓瘤(MM)是第二高發的血液系統腫瘤,骨髓瘤的發生、進展和轉移與有利於腫瘤生存的患者體內環境密切相關。攜帶小分子核糖核酸的外泌體,在骨髓瘤細胞和體內環境中的非腫瘤性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中發揮重要作用。包括蛋白酶體抑制劑、免疫調節劑在內的新藥通過作用於骨髓微環境,顯著改善了MM患者的預後。但是隨著新藥的廣泛使用,新藥耐藥成為臨床實踐中比較棘手的問題。目前沒有可靠的基於骨髓微環境的指標或模型可用於MM新藥耐藥預測。在MM中,惡性漿細胞在骨髓中具有灶性分布的特點,因此骨髓穿刺標本有抽樣誤差,不能代表惡性漿細胞在骨髓中的總體分布情況。從血液中通過相對無創的方式獲得可靠生物標記物對於MM耐藥預測是十分重要的。基於此,本研究首先進行MM血清外泌體的體外分離和鑑定;然後使用真實世界研究(RWS)的方法,收集了我科收治並接收新藥治療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採集反應體內環境的關鍵臨床指標;並且根據對硼替佐米的不同療效進行分組,組間比較外泌體攜帶小分子核糖核酸譜的差異。本研究建立了MM血清外泌體體外檢測方法,並證實其內含核酸量與腫瘤負荷成正比;並共納入204例患者,硼替佐米、沙利度胺和來那度胺組的耐藥率分別是36.5%、73.1%和81.8%。血清輕鏈比≥100、CRP≥ 20mg/L和二線治療用藥增加獲得性硼替佐米耐藥風險。其中68例患者完善了遺傳性檢查,1q21擴增是預測原發性耐藥的高危因素,並與膽固醇和LDL-C的低水平相關。此外,與硼替佐米有效組相比,硼替佐米耐藥患者組中分離的納米級外泌體攜帶核糖核酸的水平顯著升高,並且其攜帶的miR-16-5p、miR-15a-5p、miR-20a-5p和miR-17-5p水平顯著降低(晶片數據已上傳至pubmed共享)。現行的臨床檢測指標難以預測骨髓瘤藥物耐藥。攜帶小分子核糖核酸的血液循環外泌體,為解讀骨髓瘤患者體內環境細胞打開了一個視窗;這種新型的細胞間信息交流模式補充了傳統的細胞間信息交流機制,並有可能成為潛在的治療靶點即通過干預微泡攜帶小RNA分子發揮抗腫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