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支教

微光支教

成都市微光公益服務中心(微光支教)是成立於2019年8月的民辦非企業單位,前身是發起于于2014年5月的民間公益機構。微光支教致力於以鄉村支教為載體,連線當代青年大學生與鄉村留守兒童群體,推動更多人參與支教,關注鄉村問題,關懷留守兒童群體,改善鄉村教育現狀。

微光支教利用每年寒暑假、五一、十一等假期開展定期定向鄉村支教、回訪等項目活動,為青年大學生參與短期支教、了解鄉村提供平台,支持領域發展,連線城鄉教育資源,助力志願者和留守兒童共同成長。

在新規劃中,微光將以短期支教為中心,拓寬服務項目,開展醫療援助、農業幫扶等活動,對接特困學生家庭與社會愛心人士,在最大範圍內整合國內高校的支教隊伍,成為大學生志願者統一註冊選拔培訓的大型支教平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微光支教
  • 外文名:We-Bright
  • 行業領域:大學生短期支教
  • 組織性質:民辦非企業單位
  • 組織口號:傳遞微光,點亮希望
前身,願景和使命,發展歷程,微光大數據,活動意義,行動方針,隊伍建設,

前身

微光支教發起於2014年5月,是一個完全由大學生自發組織、自主運營的短期支教團隊。
2019年8月,微光支教在成都正式註冊為民辦非企業單位,註冊名為成都市微光公益服務中心。

願景和使命

願景:微力量點燃夢想之光,微改變叩開命運之門。
使命:通過短期支教結合長期關注,引導留守兒童群體認識自我並助力其自主成長。

發展歷程

2014年5月,微光支教由哈工大學生張煥瑩發起成立。
2014年7月,微光支教第一期。支教點為四川省涼山州越西縣德吉中心國小。
2015年1月,微光支教第二期,新增兩個支教點。微光三支隊伍分別前往涼山州德吉鄉中心國小、瓦岩鄉後山國小、白果中心國小。
2015年7月,微光支教第三期,在保留原有涼山支教點基礎上,經由四川省教育基金會的協調,在達川區教育局的支持下,微光支教在四川省達州市達川區新設3個支教點。微光支教經過一年多發展逐漸體系化、規模化。
2016年1月,微光支教第四期,支教點增加至10個,為四川省達州市和四川省廣安市的10所國小。微光支教正式面向全國高校公開招募了134名志願者,並加入拾穗計畫之中,為更多的貧困孩子送去溫暖。
2016年7月,微光支教第五期,支教點共12個,除四川的支教點外,微光外派5支隊伍到廣西全州縣進行支教,正式志願者共140人。微光在萬源支教點開展免費午餐試點,在支教期間為參與支教的學生提供免費午餐。
2017年2月,微光支教第六期,支教點控制在9個,正式志願者96人。微光支教在延續免費午餐的基礎上,推出水計畫項目,引導孩子在生活中健康用水、科學用水,同時,微光與華宇基金會開展合作,為家庭條件較差的孩子們爭取到更多的經濟支持。
2017年8月,微光支教第七期,支教點共10個,正式志願者132人,覆蓋山區學生1618名。微光支教推出“知識周+活動周”支教模式,並與女童保護基金合作,支教期間共主辦62場主題活動,包括兒童閱讀活動、傳統文化活動、生活百科活動、趣味運動會、文藝匯演、電影節等。
2018年3月,微光支教第八期,支教點共10個,正式志願者140人,覆蓋山區學生1285名。微光支教新增國學試點,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2018年8月,微光支教第九期,支教點縮減為5個,在儘量保持原有支教點的基礎上,微光支教拓展四川阿壩州、四川涼山州雷波縣、四川甘孜州支教點,正式志願者89人。
2019年7月,微光支教第十期,支教點重新增加至11個,正式志願者128人。微光支教調整項目模式為“暑期支教+寒假回訪”,新一批項目點定位於四川省阿壩州小金縣、四川涼山州雷波縣、甘孜州甘孜縣、廣元市旺蒼縣。

微光大數據

從2014年5月成立至今,微光支教共開展了10期支教活動,活動覆蓋四川、廣西兩省各市縣的53所鄉村國小,正式志願者926人,來自全球100多所大學,直接參與活動的學生超過10000人,輻射家庭6000餘戶,支教期間志願者家訪路程累計超過12萬公里,微光人用雙腳丈量著大地,用實際行動逐漸改變著山村。

活動意義

支教活動的服務對象是經濟、教育水平相對落後地區的中小學生,而這些學生中的大部分是留守兒童。支教對於這些孩子的意義是讓他們感受到溫暖,在成長的關鍵環節我們去彌補缺失的關懷。通過豐富的課程和活動讓孩子們認識到更加豐富多彩的世界,讓他們勇於表現自己,以更加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激勵他們通過自己的雙手走出大山,走向更美好的人生。
支教志願者作為項目的參與和執行者,微光支教為其提供了一個鍛鍊能力、回饋社會的平台。通過到山區支教,了解學習和生活的艱辛,反思自己進而更加珍惜當下,提高社會適應能力,更好的融入社會。通過傳遞微光的公益理念,讓更多青年學生關注社會發展,關心山區教育,進而參與公益,奉獻社會,為社會注入更多正能量。
微光支教作為專注支教助學的公益組織,在活動全過程中充分與政府職能部門,社會公益機構進行合作。在教育方面作為學校和學生間的紐帶,彌補傳統教育模式的不足;同時承擔起社會資源再分配的責任,讓所接觸的弱勢群體得到及時的關懷與幫助。活動體現教育部門重視教育,著力發展山區教育的精神。

行動方針

興趣引導,注重基礎,關注心靈,言傳身教
興趣引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一個學生對某件事物產生興趣的時候學習效果最好;
注重基礎——支教地學生普遍基礎較差,很多基礎知識都沒掌握,需要從基本知識開始;
關注心靈——平等交流,做一個好的傾聽者,關注學生的內心成長,成長伴侶;
言傳身教——不僅言傳,更需身教!支教隊員本身的形象和行為是最好的教材。

隊伍建設

1.隊伍建構與管理
隊伍建構模式:隊長一名(協調全隊各項工作)+副隊長兩名(分管財務、後勤、教學、安全等)+其他隊員(配合參與各項工作)
班級管理模式:班主任+各科負責人。每班分配一位老師作為班主任,管理班級日常事務,密切關注每位孩子的言行以及考勤。各科目負責人負責對日常教學工作的監督,確保每位任課老師都認真積極地備課,對自己所教的科目盡心盡力。
日常事務運作模式:協調各隊員時間,制定時間表,安排早中晚飯及日常衛生清潔人員。
2.課程設定
“基礎導向,興趣為主”的傳統課程和素質課程
(1)傳統課程:主要包括語文、數學和英語,我們圍繞“基礎導向,興趣為主”的原則,與當地老師的教學相輔相成,通過新穎的課堂方式讓孩子們用不一樣的形式和角度理解知識,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同時以我們的經驗教授他們一些學習方法與技巧。
(2)素質課程:主要包括國學、手工、音樂、科學、心理、生理、體育、影視等,開設這類課程可以幫助孩子們發掘並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拓寬學生視野,豐富學生見聞。了解基本生理心理以及生活常識,讓學生健康,快樂,幸福的成長。
3.輔助支教安排
(1)家訪:每期支教我們都會利用放學時間走訪困難家庭,與家長溝通,了解孩子們的生活和學習情況,希望家長關注孩子全面發展。同時,我們會認真做好家訪記錄,便於後期對貧困家庭進行幫扶。
(2)文藝匯演:支教後期組織文藝匯演,通過文藝匯演平台,鼓勵每個孩子都走上舞台,展現自我,充分發揮他們特長,同時,志願者編排適量節目,和學生共同參與完成。
(3)安全預案:在支教前通過認真與校方溝通,共同制定安全預案,全力保護學生及志願者安全。儘可能的避免意外狀況發生,以及在突發情況到來時可以從容應對,減小損害,安全預案內容主要包括上課期間安全預案如學生突發疾病、學生人數不齊、遇到地震火災等自然災害時的應對措施;課間以及上放學時的安全預案,如學生發生打架鬥毆、學生意外受傷、學生沒有按時到家等。通過詳細的方案以及與當地學校村委會等的積極溝通,共同努力保障活動順利進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