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盛公

復盛公

復盛公是包頭最古老的商號之一,由山西祁縣和徐溝的喬姓、秦姓二人於1818年創立,最初經營草料、黃豆。於1951年停止營業,1953年春結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復盛公
  • 創立時間:1818年
  • 創立人:喬姓、秦姓二人
  • 類型:商號
源流,發跡史,先創廣盛公,再建復盛公,先有復盛公,後有包頭城,復盛公的隕落,復盛公人物,喬貴發,秦肇慶,喬致庸,家規店訓,
復盛公

源流

復盛公是包頭最古老的商號之一,歷有“先有復盛公,後有包頭城”的說法。據山西大學崔凡芝先生考證,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有山西祁縣和徐溝的喬姓、秦姓二人到薩拉齊老官村謀生。他們二人後來遷到包頭村,含辛茹苦經營草料、豆芽等,賺得一份產業。
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正式開設了廣盛公貨鋪,經營糧食、雜貨等。嘉慶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廣盛公買賣因變欠債為盈餘,從而把鋪名改為復盛公。(張貴教授幾年前在東河區拆遷時無意中找出一張“嘉慶二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的一份借錢文約”得出這一結論)

發跡史

先創廣盛公,再建復盛公

喬家為何出名?這要從喬致庸的爺爺喬貴發說起。喬貴發從小父母雙亡,家中一貧如洗,不得不寄食在舅舅家中。由於舅母的歧視,喬貴髮長大後回到喬家堡村獨立生活。有一次,村中有人娶親,他前去幫忙,不料遲到一步,便受到管事人的冷言冷語諷刺。喬貴發正值血氣方剛的年紀,哪能受下這口氣,一怒之下便去了口外,在內蒙古包頭苦挨了30年。
最初,喬貴發在包頭薩拉齊廳老官營村的合成當鋪做店員。店員中有一個山西姓秦的老鄉,兩人一見如故,便結為異姓兄弟。十多年後,兩人稍有積蓄,先後經營了草料、雜貨,但一度虧本,喬貴發回到祁縣種地,只留老秦在包頭。
乾隆二十年是個豐收年,糧價普遍低落,黃豆價格尤疲,老秦趁機購存大批黃豆,為的是給自己磨豆腐、生豆芽作準備。不料次年黃豆竟成了缺貨,價錢節節高漲。老秦把購存的黃豆出售了大半,獲利頗豐,認為買賣不僅已有轉機,而且大有可為,親自到祁縣把老喬接回包頭,開設廣盛公字號,從此生意興隆財運亨通。
廣盛公的生意本來是很興隆的,但因吃慣了投機倒把的甜頭,某年大做“買樹梢”的投機買賣(農民春季急於用錢,向商號借支銀錢貨物,以所種青苗莊稼作抵,議定極低廉的價格,到田禾收穫後,照議定價格交糧,俗稱這種投機買賣為“買樹梢”),不料時不湊巧,虧了很多,幾乎倒閉。幸賴當時好友支持,廣盛公才得以翻身,後來不但還清債務,還收穫不少。喬、秦歡慶之餘,認為這是復興基業的起點,一致主張改組字號為“復盛公”,以垂永久。這時已是嘉慶年間(1951年復字號結束時,曾發現保存最老的廣盛公乾隆二十二年的賬簿和復盛公嘉慶年間的賬簿)。

先有復盛公,後有包頭城

復盛公初創時是喬姓以“在中堂”、“大吉堂”、“進修堂”、“德興堂”的名義,秦姓以“三餘堂”的名義,共投資白銀三萬兩,就廣盛公鋪底改組而成立的,以經營油、糧、米、面的“六陳行”為主。
在這蒸蒸日上的生意面前,喬家子弟屬守祖訓勤儉持家。秦家子弟恰恰相反,吃喝嫖賭,生活驕奢淫逸,終於坐吃山空,入不敷出,只好逐次從號內抽出本金。最後復盛公成了喬家的獨資生意,隨後,喬家又增設復盛全、復盛西等號。喬家財力越來越雄厚,後來,喬家以“復盛公”字號命名的鋪底,便成為包頭市面上的頭號大買賣,由此便產生了“先有復盛公,後有包頭城”的民諺。包頭的商業發展成就了喬家的商業霸主地位?而喬家“復字號”的壯大使得包頭的商業日趨繁榮,使包頭由一個小村逐步成為一個城市。
除去票號、錢莊、商號、當鋪、茶莊、糧行等生產號及其所屬房產外,喬家在包頭還有菜園地280畝,喬家堡村有土地200多畝。祁縣城內及北京、天津、太原等地也有一些房產。家中所藏的金銀玉器、珍寶古玩無法估計。有了這么多的錢,才在喬家的祁縣老家建起了自己的大宅院。

復盛公的隕落

辛亥革命時,西北受的影響不大,商路照常通暢,閻錫山雖曾一度到達包頭,但為期甚短,包頭市面平靜,復字號沒有受過大的損失。然而民國十五年(1926年),馮玉祥一行卻給復盛公乃至包頭的商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打擊。馮玉祥所部國民軍向西北撤退,所需糧餉全部由包頭商號籌墊,當時攤派極重,全市損失兩千多萬元,造成市面上現洋缺,物資更缺的不正常現象。物價飛漲,銀根奇緊,僅復盛公、復盛全、復盛西三家即損失糧食五萬多石(每石以八元計合現在四十多萬元),現洋一百五十多萬元,元氣損耗不小。
民國十六年至十八年間(1927—1929),皮毛生意很好,市面又趨向繁榮,各行業逐漸都恢復了元氣,復字號有了復興的光景,但與以前相比,相差太遠,以後則漸趨於平淡。復盛全因人事不強,經營不善,虧賠甚巨,它的面鋪、糧店於民國二十二年歇業,錢鋪於民國二十四年關閉,只留下當鋪和估衣鋪兩個門面。復盛西店因業務不佳也於民國二十三年收縮業務,撤銷門面,糧店業務歸併於復盛西面鋪。
1937年10月,包頭被日軍侵占,西北商路基本斷絕,市面蕭條,商業普受摧殘,復字號更受了致命的打擊。1938年,日本人把復盛公、復盛全、復盛西三家的當鋪和估衣鋪歸併於“新亞當”;復盛公、復盛西兩家的錢鋪歸併於“同和實業銀行”,連同資金、貨物、職工,一律移交偽組織接收。從此,二百多年的紮實基礎已趨動搖,元氣大傷,一蹶不振。雖然還有糧店、面鋪、油房、菜園照常營業,而喬財東已拿定主意從事收縮,掌柜的也無從施展其經營本領,只好袖手坐食。
1945年抗戰勝利,各錢鋪紛紛申請復業,獨復字號卻止步不前,東伙雙方都無意再事經營。多數職工則相繼離號,另組商號者有之,轉入其他行業者有之,復字號已名存實亡了。
解放初,1950年,喬財東曾數次派人前來綏遠清理結算。同年冬季,所派代表喬鐵民、喬子珍等在包頭把油房、面鋪以廉價讓給職工接辦,把大部分房產平價出售給國家使用;並把部分房產分贈給各號執事的掌柜居住。房產售價均按股批分。鋪底售價則全部折成五福布分給職工,多者分得三五十匹,少者如徒工、廚師都分得十匹八匹不等。
復盛菜園的土地,也平均分給當時在號的職工,喬財東與復字號從此脫離關係。復盛公由喬德掌柜和羅文昌大先生,復盛全由郭守經掌柜,復盛西由郭振慶、賈廣元兩位掌柜,復盛西面鋪由程仁、賈廣元兩位掌柜分別清理,1951年停止營業。1952年正月開始遣散職工,至1953年春,才把開設二百多年的復盛公、復盛全、復盛西結束完畢。喬家從發跡到衰落,一共傳了7世。

復盛公人物

喬貴發

祁縣喬家堡“喬在中堂”,是清乾隆年間由喬貴發開始發富的。喬貴發原系一貧苦農民,因生活所迫,與盟兄弟徐溝縣大常村秦某相偕於1736年(乾隆元年)離鄉背井,到了內蒙古薩拉齊廳老官營村,在一家吳姓的當鋪當了夥計。十餘年後,多少有點積蓄,便轉到包頭西腦包開了一個草料輸,並經營豆腐、豆芽、燒餅、切面以及零星雜貨,並無商號牌子。1755年(乾隆二十年)農業豐收,糧價低落,便大量買進黃豆,準備做豆腐,恰該年豆價驟漲,他們賣豆盈利更多,便掛出了“廣盛公”的牌子,以後改“復盛公”。隨著包頭的發展,復盛公營業旺盛,派生出了復盛西、復盛全、復盛油房、復盛菜園、復盛西店(客棧)、復盛西麵店等等。其經營項目包括糧食、布匹、綢緞、菸酒、蔬菜、皮毛、鐵水、洗染、旅館、當鋪、錢店、票號等等,並且還發行了紙幣。以後又在歸化城設立通和店、大德店、德興店、德興長等經營糧食;設大廣順恆、晉泉源、德中庸經營錢莊;設立通順店經營皮毛、百貨;設立大德通,經營票號。喬家商業最盛時廣設於北京、太原、太谷、祁縣、西安、蘭州、南京、上海、杭州、漢口、廣州、瀋陽、哈爾濱、張家口等地,全部資產約在白銀一千萬兩以上。

秦肇慶

秦肇慶,又名四喜。山西省徐溝縣(今清徐縣徐溝鎮)大常鎮(今為集義鄉大常村)人,約生活在清康熙 末,雍正及乾隆年間,他是開創包頭繁榮的晉商鉅子。

喬致庸

喬致庸(1818--1907),是喬家一位出類拔萃的人物。他以儒道之尊,“修身、正己、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心,誠信為本,執著追求,實現了貨通天下、匯通天下的理想,為喬家的繁榮立下了大功。喬映霞(喬致庸的孫子)深受家風祖規薰陶,主持喬家以來,事業心強,治家嚴謹。明訂家規“五不準”:一不準吸鴉片、二不準納妾、三不準賭博、四不準冶遊、五不準酗酒等。在喬映霞努力下,喬家大業蒸蒸日上,達到了鼎盛。喬映霞思想比較開明,曾率先剪辮子,動員家族婦女解除纏足陋習,又任過區長、禁菸主任,到了事業的頂峰。清朝末年,喬氏票號業務多被官辦銀行奪走,生意從此走向衰敗。

家規店訓

六條家規,即:不準吸食鴉片、不準討小老婆、不準賭博、不準嫖妓、不準酗酒、不準虐外。
而對各號掌柜和夥計的規定是:不許攜帶家屬、不許夜不歸宿、不許賭博吸毒、不許打架鬥毆、不許身帶錢財、不許營私舞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