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愈性環境

因為人與自然有著密切的關係,自然環境為人提供了生活的場所和生存所必須的物質條件,也未人的生存儲存了大量的心理資源,這些心理資源對人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必不可少的,心理學家在對人和環境關係的研究中發現,自然環境對幫助人從身心疲憊的狀態中恢復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提出了復愈性環境這一概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復愈性環境
  • 外文名:restorative environment
定義,性質,理論,作用,

定義

復愈性環境是指能使人們不斷消耗的身心資源和能力得到恢復和更新的環境。復愈性是指個體的各種身心資源和能力得以恢復,整個過程都是建立在普遍適應性的基礎上的,能觀察到的復愈性過程包括情緒的積極轉變、完成定向注意任務情況的改善、自主喚醒水平的下降以及其他可以觀察到的行為。

性質

  1. 復愈性環境應具備的四種條件:一是有適當的深度和複雜性;二是有一定的總體結構和聚焦點;三是有足夠的自然元素存在,如植物和水;四是沒有危險物和危險因素的存在。
  2. 復愈性環境可以分為四個維度:一是距離感——距離感不僅僅是指空間距離,更側重於心理上的距離;二是豐富性——豐富性是指環境要具有足夠的內容和結構,讓個體不僅能感受到環境的存在,還可以根據所處的環境進行合理的想像;三是吸引力——吸引力是指環境及環境中的物體能夠引起個體的無意注意,而不是個體的有意注意;四是兼容性——兼容性是指環境能夠支持個體的愛好和目標,同時個體的決定又能適應環境的要求。

理論

復愈性環境的理論有兩個:
1. 吳可欣提出的心理進化理論,心裡進化理論又稱心理減壓理論,該理論的前提假設是個體本身處於壓力的狀態下,當個體預知環境刺激對自己造成威脅,並且感到無力克服時就會處於壓力狀態,這種壓力就會使個體產生消極的情緒,引起生理系統以及行為暫時的變化。
2.注意恢復理論:指出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為了保持對事物進行的認識,必須運用自己的有意注意,而有意注意會消耗機體大量的能量,從而導致注意力下降,會產生許多不良影響。該理論認為這樣的環境有四個特徵,離開、迷人、程度和相容。如果人長期處於具有這些特點的環境中,個體將會體驗到以下四個階段的逐步恢復的過程:第一階段是平復思緒,頭腦中雜亂的思緒逐漸消失,個體的大腦逐步恢復到清醒的狀態;第二個階段是逐漸補充自己的體力,逐漸從疲憊的狀態中恢復,機體的有意注意也得到充分的恢復;第三個階段是個體雜亂的思緒得到平復,開始逐漸關注自己以前沒有意識到的想法和問題;第四個階段是最高的階段,個體會反思自己的一生,會關注自己的行為和目標。

作用

  1. 可以使個體的身心資源和能力得到恢復;
  2. 為人們提供了精神放鬆和情感交流的場所,使人們的壓力得到緩解和釋放,增強身體健康,陶冶情操,培養對生活的熱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