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性書院開講示諸生》是熊十力所著作品,出自於《熊十力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復性書院開講示諸生
- 作者:熊十力
- 作品出處:熊十力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吾以主講馬先生之約,承乏特設講座,得與諸生相聚於一堂,不勝欣幸。今開講伊始,吾與諸生不能無一言。唯所欲言者,決非高遠新奇之論,更不忍為空泛順俗之詞,只求切近於諸生日用工夫而已。朱子伊川像贊曰,布帛之言,菽粟之味,知德者希,孰知其貴,願諸生勿忽視切近而不加察也。
書院名稱,雖仍往昔,然今之為此,既不隸屬現行學制系統之內,亦決不沿襲前世遺規。論其性質,自是研究高深學術的團體。易言之,即扼重在哲學思想與文史等方面之研究。吾國年來談教育者,多注重科學與技術,而輕視文哲。此實未免偏見。就學術與知識言,科學無論發展至若何程度,要是分觀宇宙,而得到許多部分的知識。至於推顯至隱,窮萬物之本,徹萬化之原,綜貫散殊,而冥極大全者,則非科學所能及。世有尊科學萬能而意哲學可廢者,此亦膚淺之見耳。哲學畢竟是一切學問之歸墟,評判一切知識,而復為一切知識之總匯。佛家所謂一切智智,吾可借其語以稱哲學。若無哲學,則知不冥其極,理不究其至,學不由其統,奚其可哉。故就學術言,不容輕視哲學,此事甚明。次就吾人生活言。哲學者,所以研窮宇宙人生根本問題,能啟發吾人高深的理想。須知高深的理想,即是道德。從澈悟方面言之,則曰理想,從其冥契真理、在現實生活中而無所淪溺言之,則曰道德。陽明所謂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亦此意也。吾人必真有哲學的陶養,(注意一真字。)有高遠深微的理想,會萬有而識其原,窮萬變而得其則。極天下之至繁至雜,而不憚於求通也。極天下之至幽至玄,而不厭於研幾也。極天下之至常至變,而不倦於審量也。智深以沉。思睿曰聖。不囿於膚淺,(學之蔽,真理之不明,皆由人自安於膚淺故也。膚淺者不能窮大,不能通微。其智力既浮薄,即生活力不充實。智短者,於真是真非,缺乏判斷。生活力貧乏者,必徇欲而無以自持。則一切之惡,自此生矣。故人之惡,出於膚淺。易言之,即出於無真知。)不墮於卑近。(沉溺於現實生活中,縱慾殉物而人理絕。卑近者如是。)以知養恬,(恬者,胸懷淡泊,無物為累。此必有真知,而後足以涵養此恬淡之德也。無知者,則盲以逐物。而胸次無曠遠之致,是物化也。此與莊子以恬養知義別。)其神凝而不亂。(恬故,精神凝聚而不散亂也。)故其生活力日益充實而不自知,孟子所謂養浩然之氣者是也。哲學不是空想的學問,不是徒逞理論的學問,而是生活的學問。其為切要而不容輕視,何待論耶。又次就社會政治言。哲學者,非不切人事之學也。孔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孰有哲學而遠於人事,可謂之學哉。人者,不能離社會而存,不能離政治而生。從來哲學家無不於社會政治有其卓越的眼光、深遠的理想。每一時代的大哲學家,其精神與思想,恆足以感發其同時與異世之民眾,使之變動光明。此在中外史實,皆可征也。或謂,自科學脫離哲學以後,關於社會與政治方面的發見,亦是科學家所有事,何必歸之哲學。此說似是而實非。哲學、科學,本息息相關,而要自各有其領域。如形上學,則科學所不及過問是也。即在所研究之對象無所不同者,易言之,即無領域之異者,如對於社會政治諸問題。而哲學與科學於此,仍自各有其面目。夫綜事察變,固科學所擅長也。哲學則不唯有綜事察變之長,而常富於改造的理想。故科學的理論,恆是根據測驗的。哲學的理論,往往出於其一種特別的眼光。哲學與科學相需為用,不當於二者間,有入主出奴之見,更屬顯然。上來略說三義,可見哲學思想不容忽視。至於文學與歷史諸學,在今日各大學屬諸文科之範圍,而為究新文化者所必探討。今茲書院之設,本為研究哲學與文史諸學之機關。但研究的旨趣,自當以本國學術思想為基本,而尤貴吸收西洋學術思想,以為自己改造與發揮之資。主講草定書院簡章,以六藝為宗主。其於印度及西洋諸學,亦任學者自由參究。大通而不虞其睽,至約而必資於博,辨異而必歸諸同,知類而必由其統。道之所以行,學之所以成,德之所由立也。諸生來學於此,可不勉乎。綜前所說,則書院為何種研究機關,既已言之甚明。來學者當知所負之使命也。至書院地位,則相當於各大學研究所。而其不隸屬於現行學制系統之內者,此有二意。一欲保存過去民間自由研學之風。二則鑒於現行學校制度之弊。(如師生關係之不良與學生身心陶養之缺乏,及分系與設立課目並所用教材之龐雜。其弊多端,難以詳舉。至於教育宗旨之不一,學風之未能養成,思想界之不能造成中心思想,尤為吾國現時嚴重問題。)頗欲依古準今,而為一種新制度之試驗。書院雖襲用舊稱,而其組織與規制,實非有所泥守於古。書院地位,雖準各大學研究院,而亦不必採用時制。總之,書院開創伊始。在主講與吾等意思,亦不欲專憑理想以制定一切規章,唯欲隨時酌度事宜,以為之制。如佛家制戒,初非任一己一時理想以創立戒條,強人就範也。唯因群弟子聚處,而隨其事實,因機立戒,久之乃成為有統系的條文。故其戒條,頗適群機,行之可久也。書院創製立法,亦當如是。今後教者(通指主講與諸教職員。)學者(肄業生及參學人。)俱各留心於學業及事務各方面之得失利弊等等情形,隨時建議,毋或疏虞,庶幾吾人理想之新制度,將有善美可期矣。外間於書院肇創之際,多不明了,或疑此制終不可行。主講與吾等時存兢業,亦望諸生厚自愛,期有所樹立。豈惟書院新製得以完成,不負創議與籌備諸公之盛心。而發揚學術、作育人才,保固吾國家民族,以化被全人類者,皆於是乎造端矣。諸生勉搆。
昔人有言,士先器識而後文藝。(古者文字、藝字,並謂一切學術。如六籍,乃備明天道、治法、物理之書,而號曰六藝,又曰六藝之文是也。漢以後,始以詞章名文藝。其意義始狹,非古也。今謂宜從古義。)今學校教育,但令學子講習一切學術。易言之,即唯重知識技能而已。(知識技能一詞,以下省稱知能。)至於知能所從出與知能所以善其用者,則存乎其人之器識。器識不具,則雖命之求知能,其知能終不得儘量發展。必有其器與識,而後知能日進。如本固而枝葉茂也。抑必器識甚優,始能善用其知能,不至以知能為濟私之具也。苟輕器識,而唯知能是務,欲學者盡其知能以效於世。此必不可得也。今之弊在是,奈何其不察耶。夫器識者何?能受而不匱之謂器,知本而不蔽之謂識。器識非二也。特分兩方面以形容之耳。以受,則謂之器。以知,則謂之識也。器識之義,最為難言。今略明之,先難後獲者,器也、識也。欲不勞而獲者,非器也、無識也。可大受而不可小知者,器也、識也,可小知而不可大受者,非器也、無識也。毋欲速,毋見小利者,器也、識也。欲速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者,非器也、無識也。顏子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者,器也、識也。反是者,非器也、無識也。(慮己以容物,故犯而不校。此言君子宅心之廣、蓄德之宏,乃就私德言,非就國家思想言也。或有誤解此者,以謂國土受侵,不與敵校,便逾論軌。)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者,器也、識也。反是者,非器也、無識也。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者,器也、識也。(藝,謂一切知識技能之學。)亡其道德與仁,而唯藝之務者,非器也、無識也。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者,器也、識也。(此中文字,同上藝字解。)馳逞於文,而不務力行者,非器也、無識也。過則勿憚改,人告之以有過則喜,聞善言則拜者,器也、識也。文過遂非,拒諫而絕善道者,非器也、無識也。尊德性而道問學者,器也、識也。只知問學,而不務全其德性,則失其所以為人,非器也、無識也。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器也、識也。妒賢忌能,見惡人而不知自反,或攻人之惡而不內省己之同其惡否,此為下流之歸,非器也、無識也。人一己十、人十己百、人百己千,器也、識也。自暴自棄者,非器也、無識也。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器也、識也。甘於不知,而不肯困以求通,怠於行,而不務勉強以修業,非器也、無識也。任重道遠,器也、識也。無所堪任,非器也、無識也。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器也、識也。獨善而無以及物,非器也、無識也。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此有器識與無器識之辨也。夫器識有無,其征萬端,不可勝窮也。然即前所述者一字一句,反而驗之身心之間、日用之際,則將發見自己一無器識可言,而愧怍惶懼,自知不此於人類矣。昔王船山先生內省而慚曰,吾之一發,天所不覆,地所不載。其懺悔而無以自容,至於若此之迫且切也。我輩墮落而不自知罪,豈非全無器識之故耶。夫器識,稟之自天,而充之於學。人不學,則雖有天稟,而習染害之。故夫人之無器識者,非本無也,直蔽於後起之污習耳。擴充器識,必資義理之學,涵養德性而始能。主講以義理為宗,吾夙同符。諸生必真志乎此學,始有以充其器識。器識充而大,則一切知識技能,皆從德性發用。器識如模,知能如填彩。模不具,則彩不堪施。諸生顧可逐末而亡本乎?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熊十力(1885—1968),湖北黃岡人,早年投身於辛亥革命,中年慨然脫離政界,潛心研究哲學,曾從歐陽竟無研習法相唯識之學,繼被蔡元培禮聘為北京大學講席,後不滿於佛法,自創《新唯識論》,重建儒學,成為“後五四時期”我國哲學界奇特的、頗具獨創精神的哲學家。曾任北京大學教授、全國政協委員,一生著述宏富、神解卓特,發皇中國文化和中國哲學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價值,融會中、印、西思想,建樹了以“仁心”為本體,以“體用不二”為宗綱的博大哲學體系。編者簡介郭齊勇,湖北武漢人,1947年生,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暨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學院院長。1993年始任教授、博士生導師,2006年獲國家級教學名師獎。曾任國際中國哲學會(ISCP)會長。主要從事中國哲學史的教學與研究,專長為儒家哲學與20世紀中國哲學。曾到哈佛大學做高訪學者,在哈佛大學、東京大學、慕尼黑大學、俄羅斯科學院、首爾大學、台灣大學等名校與名機構演講。著作有:《中國哲學史》、《中國儒學之精神》、《中國哲學智慧的探索》、《中華人文精神的重建》、《熊十力哲學研究》、《熊十力傳論》、《郭齊勇自選集》、《文化學概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