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雲隨筆集:那一輪明月

御雲隨筆集:那一輪明月

這是一部學人、藝術家的自選集。 內容包括作者平素讀書治學的研究筆錄以及紀游回想類文字。其文風散淡簡約,語言率真自然,文筆清麗流暢,或談藝論道,或評古論今,或感悟人生,或記事敘聞,均涉筆成趣。其如明月般寧靜的文字,似乎超脫了世俗的浮躁,透露出一種內在的從容、靜謐和悠閒,讀來頗有明清小品文之韻。

基本介紹

  • 書名:御雲隨筆集:那一輪明月
  •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頁數:383頁
  • 開本:16
  • 品牌: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作者:劉廣迎
  • 出版日期:2013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9549696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名人推薦,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劉廣迎先生的《那一輪明月》,照在他漫步學林、發書齋清興之時,照在他吟賞煙霞、集屐痕萍蹤之際,也將照在每個讀者的心中,守護著讀者內心最淡泊寧靜的角落。

作者簡介

劉廣迎,字仰之,號御雲,碩士。藝術隨筆作家,著名書法、篆刻家,《書畫名家報》常務副主編,解放軍總裝備部美術書法院創作員。問學於當代著名學者文懷沙、陳玉龍、姚俊卿、張榮慶諸先生,致力於中國古典文學及書法、篆刻藝術研究與創作。著有《走進京華御雲齋:劉廣迎藝術之旅》《養疴九章》等,其藝術隨筆散見於《中華讀書報》《解放日報》《書法導報》等報刊。

圖書目錄

序言:文人本色正清和——《御雲隨筆集:那一輪明月》
自序
卷一學林漫步
古小說名著之開篇詞
放牧心靈
也談“人無癖不可與交”
養心以誠
白石大師亦有誤乎
大象無形
“雲龍”硯記
關於漢字豎寫的文化來源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新議
文懷沙先生教我學習古文
文懷沙開列的古文篇目及推薦書目
每於創作先讀書
技進乎道
書貴於畫
《擊壤歌》與平淡天成
游於藝
“補讀平生未見書”
孔門“六藝”考
張振華詞《臨江仙·贈陳社曼》
《李商隱詩二首》書法創作隨感
聽雨軒記
梁啓超與他的“趣味主義”
蘭亭精神——獨立自由的人格精神
關注人生享受生活
關於漢字繁體字的學術價值
談寫短文
“文心”說
隋煬帝與武大郎
談造語“簡妙”
關於真善美的斷想
劉大樾的交友之道
標點符號引出的故事
中國玉文化探微
談鐘繇之“繇”字讀音
藝術應當知恥
豐子愷的畫
讀書是一種“清福”
朱熹讀“四書”次第說
為學必窮本溯源
孔夫子文武雙全
略論杜牧之的詩
“五倫”與“六經”
書法學習與人生修養
“心智”與“事功”
也說“天下文章……”
“大家”與“名家”
無人會登臨意
學然後知不足
抒寫人生
“仁”與“忠恕”
談“書畫同源”
信造物之在我
詩是貴族我望而卻步
胡適之上當
“正清和”與“儒道釋”
東西方文化之審美差異
汪辟疆論李商隱詩
詩歌與書法
楊貴妃跳華爾茲
學者型書法家虞世南——由《虞世南詩文集》到虞世南的書法
吉人之辭
積玉圃記
漢官印《肥城右尉》考
君子“慎言”
跟王成綱先生學習集句
卷二書齋清興
下筆當作千秋想
占本《宋拓十七帖》
姚俊卿先生的批語
聽啟功先生講書法
大康談漢篆筆法
治封泥印宜得其神理
書法藝術應當允許有多種風格
臨古要“擇善而從”
學書當下切實功夫
學書應真、草並重
“內撅”與“外拓”
“屋漏痕”與“折釵股”
金農隸書《臨華山廟碑》
習與悟——兼及讀帖
“北齊”與“南鄧”
習書當耐得寂寞
《辛巳吉祥》
眼高手低和取法乎上
與拙夫先生論印
“中鋒”與“側鋒”
“愛己之鉤”
蔡襄書法
寫字·書法·書學·書道
“作書勿學時人”新議
結體與用筆散論
法無定法以意為之
方介堪先生“走刀法”臆測
關於書法的技法要素
學書“四要”
結體是書法風格的主要特徵
學楷書當由魏碑入手
入帖與出帖
初學書應懸肘
作書不可用拙力
用心靈感受世界
臨帖·練筆
勿把簡單問題複雜化
筆法剩語
談草書
書畫創作應尊重傳統審美經驗
書法與繪畫
淹貫眾有與學宗一家
學書初步
結構與用筆
自題印譜記
篆刻散論
關於行草書的運筆速度
雍正書人晉人格
關於書法三要素的兩種不同提法
《海月風帆》——一件偶然得之的扇面作品
自治名印創作隨感
武術與書法
朱光潛書法“四境”說
朱光潛談“規模法度”
《張祖翼經典藏拓系列》賞評
楷書與行草書的關係
學書要有良師益友
讀《白蕉論藝》札記
唐玄宗隸書《紀泰山銘》
談書法之“用墨”
“生”與“熟”
李剛田先生點評印稿
……
卷三屐痕萍蹤

後記

天上月色能移世界
居住在大都市裡,似乎很少見到月亮的面目了。然而,在我心中,卻總有一輪明月……
每當我閉上眼睛,腦海里便會映現出一輪皎潔的月亮。這月亮離我是那樣的近,仿佛伸手可及;卻又是那樣的遠,遙在天邊。
我極力追尋這明月,漸漸地,月亮變得清晰起來。那棵大大的桂樹旁邊,揮著斧頭的,不是砍樹的吳剛么?瞬間,桂樹又幻化成舞姿綽約的嫦娥,在她身邊跳來跳去的,不是那隻白色的玉兔么!
月亮變得越來越清晰,那桂樹、吳剛、嫦娥、玉兔漸漸隱去,那桂樹屹立的地方,卻變成了一架紡車,真真切切的,那是奶奶的紡車呵……
我想起兒時,那時的我,不過是個天真爛漫的小孩子,天天偎在奶奶身邊問這問那,奶奶盤腿坐在蒲團上,手搖著紡車,一邊紡線,一邊耐心地回答著我這樣那樣的問題。於是我便知道了,那月中的嫦娥和玉兔,還有那砍樹的吳剛。奶奶說,那個吳剛是個傻子,那樹天天砍天天長,永遠砍不倒,可他還在那兒砍個不停。
奶奶還講起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她說,那梁山伯也是個傻子,跟祝英台同窗共讀好幾年,竟然不知道祝英台是個女孩兒。
“你長大了可不要是個小傻子喔……”奶奶點著我的鼻子說。
冬天的夜晚,月光分外明亮,靜謐的山村,偶爾傳來幾聲狗叫。大人們圍著火爐喝茶、聊天,這時也都歇息了。月光像瀑布一樣傾瀉下來,照亮整個打穀場。一群男孩子在玩官兵捉強盜的遊戲,女孩兒在玩老鷹抓小雞,他們不知疲倦地喧鬧著,拚命地追逐著,滿頭滿臉的汗水,濕透了棉襖。
夏秋之交的夜是喧鬧的。剛下過雨,空氣中充滿了潮濕,月光照在水面,整個池塘像一面鏡子。瓜田裡一片草蟲的唧唧聲,池塘里的蛙鼓,此起彼伏,水面傳來一聲輕輕的響動,一片漣漪由岸邊向池塘中心蕩開……那是一隻青蛙跳進了水裡。
我趴在瓜棚里,借著昏黃的小馬燈在讀書。瓜棚所在位置,是池塘北邊高地的東南角落,在這兒可以俯視整個池塘,東側是村林業隊種植的一片菜地,那是我負責看管的主要對象。菜地在月光照射下變成了灰白色,放眼望去,整個菜地一覽無餘。
瓜棚後面是一片梨樹,西邊住著一戶人家,大門外空地上有人在聊天,不時傳來開心的笑聲。一隻螢火蟲從我面前緩緩飛過,我剛要伸出手,它卻機警地飄了開去,從容飛向那塊瓜田,漸行漸遠……驀然間,一陣悠揚的琴聲響起,始則舒緩.繼而高亢激昂。那琴聲里,有一股難以掩飾的憤懣和蒼涼,又有一種不可壓抑的悲慨和鬱勃之氣,令人盪氣迴腸。我放下書本循聲走去,卻原來,是村里國小校的老師在那裡撫琴。我向老師請教,他說這首曲子名叫《蘇武牧羊》。
多年以後,膠東崑嵛山中,皎潔的月光下,一位年輕戰士,手握一柄鐵鍬,在小水庫的閘門處勞動著。他在關閘蓄水,那是為保證明天能夠澆灌連隊的幾畝菜地。月光下的瀑布,像一匹白練,從百米高處直直瀉入位於山腰的小水庫里,水漸蓄漸多,山澗發出一陣轟鳴。近處松樹上棲息的貓頭鷹發出幾聲啼叫,引來遠處那飢餓的狐狸悽厲的哀鳴。空山曠寂,水響谷應,萬壑松風,颯然而至,讓人不寒而慄。戰士於這些似乎渾然不覺,他從容地收拾好水閘,抬頭仰望,皓月當空,一碧如洗,他游目四顧,只覺今晚的月色好美,美得像一幅交響音畫。他肩起鐵鍬.踏著被月光映成白色的小路,大步流星,向山下走去……
二十年前,三峽工程尚未啟動,也是夏秋之交時節,我坐上了由重慶前往宜昌的江輪。一路行來,奇峰突兀,怪石嶙峋,峭壁屏列,儼如一條迤邐曲折的畫廊。巫山十二峰群峰競秀,姿態萬千,那碧綠的蒼苔,蓊鬱的草木,以及浮動的煙雲.讓人分不出人間天上。然而最令我難以忘懷的,卻是那三峽的月光。
江輪緩緩在峽谷中穿行,兩岸峭壁的黑色剪影慢慢向後逝去,夕陽不知何時已經沉沒。我耐不住狹窄的船艙那鬱悶的空氣,便踱到甲板上乘涼。
江風吹拂過來,給人以無比愜意的清爽。汽笛一聲低沉的長鳴,輪船繞過一道峭壁,江面豁然開朗。“呵……”甲板上的乘客幾乎同聲呼叫起來。一輪皎沽的明月,懸掛在東邊山樑上,那清冽的輝光直直地鋪灑下來,寧靜的江面,波光粼粼,幾隻不知名的水鳥飛掠而起……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那不是王子安的詩句么,我簡直被這令人窒息的美景驚呆了。
“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難道那才華橫溢的蘇子,幾百年前就見到了今晚的景色么?一定是的,“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李太白的詩句早已穿越時空。
“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這淡淡的哀愁,是對朝廷的關切,還是懷才不遇的惆悵?!
“……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不是屬於自己的,不作非分之想,“不食嗟來之食”,這就是蘇子做人的骨氣。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東坡就是這樣一個人.無論經受何種挫折,他總會想出開解的辦法。身處逆境依然那么樂觀、自信、豁達、開朗。而江山無盡,天地無私,風月長存,聲色俱美。他是那樣的隨緣自適、隨遇而安,人生得此大自在,夫復何求?!
時光如江水一般逝去,我由一個無知的孩童,長成為壯年,而今步入耳順之年,可是,我似乎依然沉浸在這迷人的月色里。 有學者說,中國文化起源於月神文化,中國的藝術精神,其實就是月神精神。中國藝術,包括文學、音樂、繪畫、書法等等,無不浸潤著月神精神,從而映射出我們這個民族的大度、包容、仁愛與諧和。中國書法篆刻史上,蕭散簡遠、中正平和、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的“二王”書風,雍容端莊、渾穆雋永的秦漢璽印.也是與這種藝術精神相表里的。我在一篇文章里曾經講到,西方藝術是陽剛之美,是壯美;東方藝術是陰柔之美,是優美。(《東西方文化之審美差異》)而這種優美,便是月神精神在中國藝術中的集中體現。
明人邵茂齊有言:“天上月色能移世界”,這一點我是深信不疑的。宗白華先生說:“月亮真是一個大藝術家,轉瞬之間替我們移易了世界,美的形象,湧現在眼前。”(《美學散步》)~,Jjq明的夜晚,我會久久地仰望,欣賞這月的清幽與晶瑩、朦朧與曠遠;沐浴在月的清輝里,我能感受到天地、自然與我同在,整個身心便會愈加空靈、清澈,從而生髮出一種溫馨的寧靜和安詳。此時,我常會找出那張貝多芬《月光奏鳴曲》的光碟,聽著那山澗小溪般流淌的音符,拿起筆來,記下我的所思所想。我的這些文字,大多是這樣寫成的。
我不是文學家,寫東西沒有固定程式可言。我似乎更喜歡那種在月光下漫步似的書寫。所以我的這本隨筆集,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隨筆,而是顯得有些駁雜。但是總體格調的追求,是以文學性、學術性、知識性和趣味性為旨歸的。全書共分四個部分:
一、學林漫步。是我平素讀書治學的一些體會和研究筆錄,研究內容涉及儒道釋及藝術美學,亦不乏對人生終極意義的感悟與思考。
二、書齋清興。記錄了我對書法、篆刻與繪畫在理論和技法兩個方面的探索與思考。毋庸諱言,在書法篆刻藝術創作觀念上,我是標舉傳統,入古出新的;但在具體技法上,不乏一些離經叛道的觀點和創見。
三、屐痕萍蹤。有關紀游和回想類文字。包括報刊訪談錄之類的命題答卷,童年的記憶,家人以及師友間的趣聞軼事,出國考察紀勝等等。
四、吟賞煙霞。相對於隨筆雜文,詩歌一直是我的弱項,這從全書文字所占比例可以看得出來。我嘗言:“詩是貴族,我望而卻步。”我的意思很明白,詩歌是純文學,不是那么容易寫得好的,與其寫不好倒不如不寫。
談到本書的結集出版,應該感謝我的助理——青年作家、著名策劃人鐘蘇宏先生。是他的建議和督促給了我支持和壓力,促使我定下決心將近些年陸續發表以及尚未發表的文字做一個系統的爬梳和整理。
在這裡,首先應該感謝我一向崇敬的師尊、著名學者文懷沙先生,他不僅始終指導我的讀書與寫作,而且以103歲高齡於將赴歐洲講學之前的百忙之中為本書撰寫了序言。師尊要求是嚴格的,他說文章應該孜孜讀寫、惜墨如金,且勤學勤改.莫輕易示人。並以袁子才“愛好由來下筆難,一詩千改始心安。阿婆還似初笄女,頭未梳成不許看”的詩句相勉。
感謝著名詩詞格律專家王成綱先生、中國書法雜誌責任審讀張振華兄撥冗審閱全書初稿,二位學者以其深厚的古典文學底蘊使本書大為增色;感謝廣西區委宣傳部賴榮生先生、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社科分社湯文輝先生的熱情關注和支持,使本書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得以付梓;感謝本書責任編輯伍麗雲小姐高度負責的工作精神以及具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使本書趨於完美。
最後要提及的是,我慈愛的母親因病於上月與世長辭了。母親一生為人正直,性格堅強、勤勞持家、疼愛子女,始終把兒女的工作和事業放在心上,母親的愛就像明月的輝光永遠播灑在我的心田。在安葬母親的日子裡,我萬念俱灰,很長時間幾乎無法集中精力完成本書最後階段的審校。
謹以此書,告慰我慈愛的母親在天之靈。

序言

韓愈的兒子韓昶(字有之)學詩於張籍,學文於樊宗師。文章學奇於韓愈,學澀於樊宗師。樊宗師即唐人樊紹述,當時文學地位極高,文筆詼詭險怪,極為難解,稱為澀體。我們都知道周誥殷盤,佶屈聱牙,樊文之難解,殆遠過之。
我自愧號稱百歲翁,對樊宗師遺留迄今的一乾多字的文章至今仍感莫測高深。足見我水平很低,談不上什麼“文學大師”,尤其不是“虛張聲勢、裝模作樣的大師”。社會上加諸我身的虛譽,雖未登報堅拒,但確是“卻之不恭,受之有愧”的。
我喜歡一句話,叫“卑之,無甚高論”,好大喜功、趾高氣揚的人,望之令人生厭,所以有些親友都與之疏遠了。
近些年來,韶光與陰寒間或點擊我暮年的時光:春色盈門,高朋滿座;寒風入隙,眾叛親離。我理解,往常光臨的客人,需要東西南北風的導向。
劉廣迎是我16年來,一貫執禮甚恭的忘年好友。
廣迎是師級軍官,大校。幾十年來,在細柳營中,沾習翰墨;在細柳營外,刊鑿印石。如今,廣迎攜來三大摞文稿索序,我不想從書藝和篆刻學的角度切入作文,因為這只是皮相而已。
廣迎虛懷若谷,他向我問學。因為我不是大師,他也不可能補我們這代人的童子功,我不能要求他背誦《十三經註疏》入門;我也不是桐城派宗師之苗裔,沒有必要請他誦讀姚鼐編的《古文辭類纂》;更不想請他通閱《昭明文選》……我說,你買一本書店裡隨時可以買到的《古文觀止》(我替他選圈了46篇),另一本是《唐詩三百首》,全部背誦……有人笑我這個指導者太鄙俗,並說即使全部能背誦,也不成氣候。這樣指導別人。根本有失“大師”風範。我笑答:我本非大師,只能“卑之,無甚高論”。《古文觀止》中第一流的散文,如《報任安書》,是《史記》一百卅卷的濃縮,背誦之,便是奇妙享受。韓愈選了二十四篇,柳宗元選了十一篇,韓柳共三十五篇,有這樣的積累,庶幾劉廣迎可以“御雲,,矣。
十餘年前,我曾私撰子文子三十三字真言,指明中國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其主旨日:正、清、和。日:孔子尚正氣,老子尚清氣,釋迦尚和氣,東方大道,其在貫通並弘揚斯三氣也。
眼前的《御雲隨筆集》,可視為廣迎行進在東方大道上的心血結晶。廣迎一生,辛勤耕耘,但求忠恕;廣迎律己,清心無欲,如雲似水;廣迎處世,萬象包容,一團和氣。
廣迎隨筆,應惜墨如金,在章法上須再下苦工。除孜孜讀寫以外,無他。一句話,願君“好古,敏以求”,並時時不忘讀古書須緊扣現實……千萬要學會勤學勤改,莫輕易示人。詩曰:“愛好由來下筆難,一詩乾改始心安。阿婆還似初笄女,頭未梳成不許看。”

名人推薦

廣迎先生是一個職業軍人,但他本質上更像一個文人。他作為一個軍事裝備管理專家,說起文化來眉飛色舞,極有見地,極富個性。其敏捷的思維與學術界某些僵化而不鮮活、至善而不發展、封閉而不開放的思維大相逕庭……
——黃樹森(著名學者、文藝評論家,中山大學兼職教授)
……這種介於散文與隨筆之間的文字,為作者抒情表意提供了更多的自由空間。因為自由,作者信筆寫來,是情感的自然流瀉,因之顯得真誠;亦因為自由,使讀者讀來舒暢自如,如飲甘露。
——陳先義(著名作家、文藝評論家,解放軍報社文化部主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