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窯金磚

御窯金磚

御窯金磚是中國傳統窯磚燒制業中的珍品,明清以來受到歷代帝王的青睞,成為皇宮建築的專用產品。明代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大興土木建造紫禁城。

經蘇州香山幫工匠的推薦,陸慕磚窯被工部看中,決定“始磚於蘇州,責其役於長洲窯戶六十三家”,由於質量優良,博得了永樂皇帝的稱讚,賜名窯場為“御窯”。所謂"金磚",實際上是規格為二尺二、二尺、一尺七見方的大方磚的雅稱。古籍《金磚墁地》有這樣的解釋:"專為皇宮燒制的細料方磚,顆粒細膩,質地密實,敲之作金石之聲,稱“金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御窯金磚
  • 年代:明朝
  • 記載:正德姑蘇志》
  • 位於:蘇州市相城區陸慕御窯村
歷史淵源,典籍介紹,特點,發展軌跡,製作技藝,傳承保護,

歷史淵源

典籍介紹

明朝王鏊《正德姑蘇志》:“窯磚出齊門外六里陸墓鎮,堅細異他處。工部興作,多於此燒造。”口氣就是介紹一家部屬企業,同治《蘇州府志》:“在齊門外六里,因陸宣公墓為名,居民多造窯。”《吳門補乘》說:“陸墓窯戶如鱗,鑿土燒磚,終歲不絕。”
金磚御窯現在位於蘇州市相城區陸慕御窯村,御窯村原名余窯村,陸墓附近許多村莊都以燒窯而命名,如磚場、北窯、南窯、烏窯里、俞窯、御窯頭等。

特點

由於陸慕的黃泥適宜制坯成磚,且做工考究、燒制有方、技藝獨特,所產金磚細膩堅硬,有“敲之有聲,斷之無孔”之美譽。 古老的金磚燒制工藝極為複雜,要經過選泥、練泥、制坯、裝窯、烘乾、焙燒、窨水、出窯等八道工序。
現在北京故宮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以及十三陵之一的定陵內的地面均為御窯所產方磚鋪墁,這些大方磚上尚有明永樂、正德,清乾隆等年號和"蘇州府督造"等印章字樣。

發展軌跡

御窯金磚是我國窯磚燒制業中的一朵奇葩,明清以來受到歷代帝王的青睞,成為皇宮建築的專用產品。明代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大興土木建造紫禁城。經蘇州香山幫工匠的推薦,陸墓磚窯被工部看中,決定“始磚於蘇州,責其役於長洲窯戶六十三家”,由於質量優良,博得了永樂皇帝的稱讚,賜名窯場為“御窯”。
御窯金磚窯遺址御窯金磚窯遺址
自後至晚清,陸墓御窯一直是官府定點燒制皇家磚瓦的主要基地。隨著清王朝的衰落,御窯村的燒窯業逐漸由正業轉為副業,民國後大部分歇業。御窯舊址原在望郎君(涇)橋西堍(橋因窯戶運磚去京,其妻在此守望其歸而得名),後移至善濟橋東堍。建國後建為御窯磚瓦廠。長期以來,御窯村村民燒磚制瓦的傳統相傳不息。御窯燒制金磚自1413年始,至今已近600年。
2003年2月8日,天安門城樓開始了自1949年以來第三次大規模修繕。經國家文物保護專家的多方論證與對比之後,最終決定一萬五千餘塊大“金磚”和特製古城磚全部由相城區陸墓御窯供貨。北京頤和園、上海城隍廟、普陀山普濟寺等全國各地風景名勝建造修復工程大多都採用陸墓御窯的金磚。

製作技藝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記載:
時間:2006年
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地區:江蘇
編號:Ⅷ—32
申報地區或單位:江蘇省蘇州市
金磚是大型方磚的雅稱,據古籍《金磚墁地》記載,金磚是專為皇宮燒制的細料方磚,其顆粒細膩,質地密實,敲之作金石之聲。又因金磚製成後要運至北京的京倉,以供皇宮專用,故又有“京磚”之稱。
御窯金磚御窯金磚
金磚御窯位於蘇州市相城區陸慕鎮御窯村,千百年來,此地村民專以燒窯為業。明代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大興土木建造紫禁城。經蘇州香山幫工匠的推薦,明宮中特地派出官員到蘇州陸墓(現陸慕)監製金磚。由於陸慕鎮的黃泥適宜制坯成磚,且做工考究、燒制有方、技藝獨特,所產金磚細膩堅硬,“敲之有聲,斷之無孔”,所以永樂皇帝賜封陸慕磚窯為“御窯”。北京故宮的太和殿、中和殿和天安門城樓所鋪設的就是御窯金磚。
御窯金磚製作技藝繁複,工序多達二十餘道,其中主要工序有選泥、練泥、制坯、裝窯、燒制、窨水、出窯、打磨等。道道工序,環環緊扣,一道不達,前功盡棄。御窯金磚是我國窯磚燒制業中的一朵奇葩,明清以來受到歷代帝王的青睞,成為皇宮建築的專用產品。到明代嘉靖時,金磚燒制進入全盛期。清朝末年以後,因戰爭連年,金磚的生產時斷時續,直至1984年才完全恢復生產。御窯燒制金磚自1413年始,至今已近600年。御窯金磚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和觀賞價值,是我國民族建築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用金磚鋪成的地面具有光潤耐磨、愈擦愈亮、不滑不濕等特點,既可防止地下潮氣上升,又能把宮殿襯托得更加雄偉壯麗,把豪宅古居裝點得更加富麗堂皇。隨著現代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不但宮殿式建築已成為歷史,而且民間古典廳堂建築也日漸消亡,讓位於高樓大廈,金磚的市場需求量很小,致使生產規模一直無法擴大。燒制金磚是高技藝的複雜體力勞動,學習周期長、勞動投入大、經濟收益低,年輕人無意涉足其中,整個行業後繼乏人。目前蘇州只有御窯一處,還有匠人二十餘位在進行金磚製作,因此迫切需要對御窯金磚製作技藝這一古老的民間手工技藝採取保護措施。

傳承保護

2001年蘇州市相城區成立以後,政府加大了對民間文藝的保護力度,御窯金磚步入了健康發展的快車道。為弘揚御窯金磚的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加大對民間文藝保護的力度,2006年,區委宣傳部、區文聯專門組織藝術骨幹創作了中篇彈詞《天下第一磚》劇本,經專家多次修改,今年將該劇本排演成一台完整的評彈藝術作品。為將中篇彈詞《天下第一磚》打造成文藝精品,區委、區政府投入30萬元組成強大陣容,進行創作、編排、演出、宣傳等費約需,政府專項撥付。7月份將進入相城社區、學校、村鎮及周邊地區公益性巡迴演出,10月—12月:繼續深入到全市及江浙滬附近的書場,並結合市委宣傳部舞台藝術“四進工程”公益性演出。
目前,在陸墓兩座歷經600年風雨滄桑的姊妹窯前,御窯金磚第五代傳人廠長金梅泉,將祖傳100多年的制磚工具“碰板”和3枚制磚印章,交給了他的大女兒金瑾。從此,35歲的金瑾將成為御窯金磚的第六代傳人。
如今,蘇州御窯金磚的製作工藝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