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飛的散文集《從海水裡打撈文字》包括《船到鶴浦》、《一條河流載得動的往事》、《上岸的海水下海的地》、《流言中的無人島》、《墨色線條里的不老漁港》、《上岸的海水下海的地》等文章。 愛海的讀者,必得讀讀這些《從海水裡打撈文字》,內中藏著魚的靈魂,船的靈魂,海的靈魂,海港的靈魂,海岸線的靈魂,海的守護者的靈魂……這是濤聲里的細語,或者,反過來說也行,細語中隱響著濤聲。
基本介紹
- 書名:從海水裡打撈文字
- 出版社:寧波出版社
- 頁數:222頁
- 開本:16
- 作者:賽飛
- 出版日期:2012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品牌:寧波出版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賽飛的散文集《從海水裡打撈文字》其中包括:《半島的年輪》寫故鄉,沒寫故鄉的山,沒寫故鄉的水,寫的是海塘,直認海塘才是故鄉更本質的存在,有不同於人的發現,也有一種恢弘的視野。《必須經過的橋》:名字起得怪,像公文,而且是個政績工程,心中不由浮現出此類文章的模式預判。但才讀了個開頭,想不到心便被揪住了,這是怎樣的一座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令祖祖輩輩象山人魂牽夢繞的橋呢?《你的狹窄我不懂》寫石浦港的女人,小至雞毛蒜皮,大至整條巨輪半壁江山,岸上和水中的一切,像漁網一樣糾結在一起,而漁網之結,就是漁民們的妻子,特別是船老大的妻子。
圖書目錄
濤聲里的細語(代序)/金健人
船到鶴浦
走冰
颱風緊急警報
尋找出海口
一隻船的安詳晚年
像蠣灰那樣
末代船父
魚市在野
一條河流載得動的往事
過大目塗
從海水裡打撈文字
碼頭秀
上岸的海水下海的地
水糊塗
漁者走淵
皇城夕照
海岸線不是一條線
諸神在島
浮生未若夢
木石年代
今天開始休漁
流言中的無人島
解葉子
最後的貴族
渡
天堂的台階
漁港馬路
日出日落東海
你的狹窄我不懂
他們鐘情的目光
混沌世界裡
泥塗中的狂舞
藤壺守
魚之嫵媚
半島的年輪
千年漁火
墨色線條里的不老漁港
夢想之城
織補江山
必須經過的橋
船到鶴浦
走冰
颱風緊急警報
尋找出海口
一隻船的安詳晚年
像蠣灰那樣
末代船父
魚市在野
一條河流載得動的往事
過大目塗
從海水裡打撈文字
碼頭秀
上岸的海水下海的地
水糊塗
漁者走淵
皇城夕照
海岸線不是一條線
諸神在島
浮生未若夢
木石年代
今天開始休漁
流言中的無人島
解葉子
最後的貴族
渡
天堂的台階
漁港馬路
日出日落東海
你的狹窄我不懂
他們鐘情的目光
混沌世界裡
泥塗中的狂舞
藤壺守
魚之嫵媚
半島的年輪
千年漁火
墨色線條里的不老漁港
夢想之城
織補江山
必須經過的橋
文摘
冰排著隊在頭頂高處一格一格地走過,初夏的陽光下,天空湛藍,大塊的冰閃著令人神往的寒光。有細微的冰屑爆出來,在半空變成水沫,濺到臉面上依舊有深刻的涼意。
那時候,並不知道冰從哪裡走出來,究竟走向了哪裡,只有懸空的一截冰道,像懸疑劇里的某個關鍵情節,始終留在記憶中。數得出的幾次,我從原先的石浦客運碼頭上岸,站在路中央,仰頭看著,承受冰涼,直至被路人瞪以白眼才遲疑離場,仿佛吃到了紅牌,心情灰暗沮喪。
冰道下方就是碼頭區,那時候就是石浦港最繁忙的區域,未拓寬前的漁港馬路逼仄擁擠,候船室、麵攤、南貨店一字排開,腳踏車、手拉車、三輪車來來往往,人與物進進出出,熱鬧得完全成了一鍋滾開的粥。船徐徐靠岸或離岸,汽笛陡然拉響,直挺挺的高音,向陸上紛擾的空氣射來一支支利箭,製造出一次次的緊張。
生活貼著地面進行著,我頭頂烈日、腳踩塵土,在市聲中走得茫然。想著那劃冰道,輕盈滑翔的冰,我會錯過要找的碼頭或船,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有一次錯登上開往鄰縣的航船,差點到了三門。
而冰道在上,拔高的,創造性的,遠離塵世,清涼及至寒冷,衍生出無邊寧靜,無需理會下方的吵鬧、熱衷。在那時,對一個孩子而言,衝破自然的束縛就是一種創造。除了自然,沒有什麼能提供給我掙脫生活本身的參照,而我並沒有從自然中獲得啟迪。
不記得冰走過的響聲了,可能當時就淹沒在市聲里,唯有寒光與寒意,久久不退。
後來去石浦的象二中參加高考,天氣酷熱,無他法,考場上送進來條石似的冰塊,藉此降溫。實際效果呢,我倒以為心理上的安慰更為確切。在它面前,是高考中的幾十個青年人,看不見硝煙的戰場,其熱度不是幾塊冰能降解的。 汗依然細密地滋出,使身上如同針扎,臉上有不絕如縷的痕癢。我做一道試題,抬頭看看那冰,地面上的水印比上一眼擴大了不少,幾支細小的水流像蛇一樣朝我的腳尖方向蜿蜒而來。它在無可遏制地融化,就像考場裡的時間。它支撐得到結束否,跟時間是否支撐得了我對每一道試題的不斷思考,竟然一起成為我需要考量的問題。因此考得好些或者相反,都有那個冰廠的用心。這使我曾在低處對它的神往、致以敬意顯得不再毫無意義。
當水結為冰,僅僅是改變它的外形,獲得另一種質地,就仿佛掙脫了平凡世界的束縛。冰顯得不同凡響起來,這一點跟現在的人忽然發了財、升了職、整了形類似,總之突然多出體面。切近地說,冰淇淋或冰棒是孩子的愛,冰涼甜蜜,價格不菲,但融化成一攤立即倒人胃口無人問津。
南方的冰尤其如此,當水在夏季以凍的面目出現,它就高踞在上,人低伏在下,赤裸裸地示意我,屈從於現實的低洼,是對生命本身的嘲弄。
那時候,鄉村的孩子基本生長在天然里,對非天然好奇與渴求的惡習逐漸顯露並成形。哪怕是盛夏之冰這樣僅具備非天然來歷的東西,我也遠比看到冬天正當的冰來得感覺良好。所以那個年代的高考,決定著能否徹底擺脫如附體魔咒的鄉村身份,但在考場上——類似死到臨頭我還不忘看它一眼又一眼。
童年及青少年在一種充滿逃離的情緒中度過,離開身處的家,離開腳下的小島。但事實上我身無分文,無一技之長,無縛雞之力——這些不過是藉口,缺的只是決絕的勇氣。一再懷疑自己長大成人,像夏天的冰一樣不是順理成章特別是指日可待的事,因為等不及。直到今天,依然有這樣的錯覺,自己從來沒有等到和享受到長大的那一刻,卻在之前直接老掉。
多年以後,冷凍廠遍布石浦港周圍,走冰變得那么普遍,很多冰道過馬路的時候是以涵洞的形式從地下走的,但東門島上依然保留了臨時搭起的簡易冰道,橫在沿港路上,上百公斤重的長方形塊冰就在頭頂不過幾尺處隆隆經過,像一隊紀律良好的士兵走在行軍路上,氣勢雄壯。偶爾誰一個趔趄,整個隊伍停頓而擁堵,傳送帶只好暫停,工人帶著長柄鐵鉤將卡住的冰塊撥亂反正,隊伍重新開拔。塊冰是從牆腳的冰洞裡鑽出來的,先沿著坡道爬上頂,一路平坦地橫穿馬路和行人的頭頂,再下到黑暗的底艙里,下去之前經過碎冰機,塊冰轉眼之間被完全打破。這使它從前用功形成並在途中一直嚴肅保持的方正成一場遊戲,仿佛剛才不過是端起架子,第一次看見對於我來說好比是偶像的倒掉。
這也是一個初夏的日子,宜出門,宜遠遊,我路過的是東門島的頭一個製冰廠。
主人與他的黃狗平起平坐在門口,替門前走過的冰塊隊計數。每過一列,主人看上一眼,低頭在本子上記一筆,狗單純地從左到右行一遍注目禮。我在他與它的對面,隔著列隊經過的塊冰,目瞪口呆。
陽光照著冰,並非通體透明,反倒白得耀眼。無凍的季節直面凍的洋洋大觀,湧起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之誓,逆天而動里的決絕,震撼和感召力始終不失。從稍遠處看,它們齊著我的眉頭經過,寒氣凜凜,從寒氣里都能感受到它的質地堅硬,寧碎不彎。
一旁的冰廠里,冰池內還正在製冰,一塊塊、一排排,在儲冰槽里悄悄形成。一開始外圍凝結的速度還是快的,越到後來速度越慢。所以一塊重一百公斤的冰有時並沒有達到實際重量,因為後來耗電量大,效率卻低,沒等最中心完全凝結就停止,脫冰離槽。
仔細看,塊冰類似於夾心糖,裡面是軟的,包著的是水。
像所有有過離家出走的念頭卻拚命摁住的孩子一樣,記得那時以為離開會解決問題,包括離開這個世界。只是還沒有等到我的時間到來,死撐著不肯離開。
以後才明白不是這樣的,離開也不能解決問題。直到今日我還在這裡,作為延續的對抗,其實最後變成了一種講和,並最終開始在自然中尋找歸宿。因為相信無論冰走到哪裡,走多久,哪怕逃到天上,它還是得還原為水。今日世界,就算兩極的萬載寒冰,也會有一天因為地球變暖而融化。P8-11
那時候,並不知道冰從哪裡走出來,究竟走向了哪裡,只有懸空的一截冰道,像懸疑劇里的某個關鍵情節,始終留在記憶中。數得出的幾次,我從原先的石浦客運碼頭上岸,站在路中央,仰頭看著,承受冰涼,直至被路人瞪以白眼才遲疑離場,仿佛吃到了紅牌,心情灰暗沮喪。
冰道下方就是碼頭區,那時候就是石浦港最繁忙的區域,未拓寬前的漁港馬路逼仄擁擠,候船室、麵攤、南貨店一字排開,腳踏車、手拉車、三輪車來來往往,人與物進進出出,熱鬧得完全成了一鍋滾開的粥。船徐徐靠岸或離岸,汽笛陡然拉響,直挺挺的高音,向陸上紛擾的空氣射來一支支利箭,製造出一次次的緊張。
生活貼著地面進行著,我頭頂烈日、腳踩塵土,在市聲中走得茫然。想著那劃冰道,輕盈滑翔的冰,我會錯過要找的碼頭或船,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有一次錯登上開往鄰縣的航船,差點到了三門。
而冰道在上,拔高的,創造性的,遠離塵世,清涼及至寒冷,衍生出無邊寧靜,無需理會下方的吵鬧、熱衷。在那時,對一個孩子而言,衝破自然的束縛就是一種創造。除了自然,沒有什麼能提供給我掙脫生活本身的參照,而我並沒有從自然中獲得啟迪。
不記得冰走過的響聲了,可能當時就淹沒在市聲里,唯有寒光與寒意,久久不退。
後來去石浦的象二中參加高考,天氣酷熱,無他法,考場上送進來條石似的冰塊,藉此降溫。實際效果呢,我倒以為心理上的安慰更為確切。在它面前,是高考中的幾十個青年人,看不見硝煙的戰場,其熱度不是幾塊冰能降解的。 汗依然細密地滋出,使身上如同針扎,臉上有不絕如縷的痕癢。我做一道試題,抬頭看看那冰,地面上的水印比上一眼擴大了不少,幾支細小的水流像蛇一樣朝我的腳尖方向蜿蜒而來。它在無可遏制地融化,就像考場裡的時間。它支撐得到結束否,跟時間是否支撐得了我對每一道試題的不斷思考,竟然一起成為我需要考量的問題。因此考得好些或者相反,都有那個冰廠的用心。這使我曾在低處對它的神往、致以敬意顯得不再毫無意義。
當水結為冰,僅僅是改變它的外形,獲得另一種質地,就仿佛掙脫了平凡世界的束縛。冰顯得不同凡響起來,這一點跟現在的人忽然發了財、升了職、整了形類似,總之突然多出體面。切近地說,冰淇淋或冰棒是孩子的愛,冰涼甜蜜,價格不菲,但融化成一攤立即倒人胃口無人問津。
南方的冰尤其如此,當水在夏季以凍的面目出現,它就高踞在上,人低伏在下,赤裸裸地示意我,屈從於現實的低洼,是對生命本身的嘲弄。
那時候,鄉村的孩子基本生長在天然里,對非天然好奇與渴求的惡習逐漸顯露並成形。哪怕是盛夏之冰這樣僅具備非天然來歷的東西,我也遠比看到冬天正當的冰來得感覺良好。所以那個年代的高考,決定著能否徹底擺脫如附體魔咒的鄉村身份,但在考場上——類似死到臨頭我還不忘看它一眼又一眼。
童年及青少年在一種充滿逃離的情緒中度過,離開身處的家,離開腳下的小島。但事實上我身無分文,無一技之長,無縛雞之力——這些不過是藉口,缺的只是決絕的勇氣。一再懷疑自己長大成人,像夏天的冰一樣不是順理成章特別是指日可待的事,因為等不及。直到今天,依然有這樣的錯覺,自己從來沒有等到和享受到長大的那一刻,卻在之前直接老掉。
多年以後,冷凍廠遍布石浦港周圍,走冰變得那么普遍,很多冰道過馬路的時候是以涵洞的形式從地下走的,但東門島上依然保留了臨時搭起的簡易冰道,橫在沿港路上,上百公斤重的長方形塊冰就在頭頂不過幾尺處隆隆經過,像一隊紀律良好的士兵走在行軍路上,氣勢雄壯。偶爾誰一個趔趄,整個隊伍停頓而擁堵,傳送帶只好暫停,工人帶著長柄鐵鉤將卡住的冰塊撥亂反正,隊伍重新開拔。塊冰是從牆腳的冰洞裡鑽出來的,先沿著坡道爬上頂,一路平坦地橫穿馬路和行人的頭頂,再下到黑暗的底艙里,下去之前經過碎冰機,塊冰轉眼之間被完全打破。這使它從前用功形成並在途中一直嚴肅保持的方正成一場遊戲,仿佛剛才不過是端起架子,第一次看見對於我來說好比是偶像的倒掉。
這也是一個初夏的日子,宜出門,宜遠遊,我路過的是東門島的頭一個製冰廠。
主人與他的黃狗平起平坐在門口,替門前走過的冰塊隊計數。每過一列,主人看上一眼,低頭在本子上記一筆,狗單純地從左到右行一遍注目禮。我在他與它的對面,隔著列隊經過的塊冰,目瞪口呆。
陽光照著冰,並非通體透明,反倒白得耀眼。無凍的季節直面凍的洋洋大觀,湧起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之誓,逆天而動里的決絕,震撼和感召力始終不失。從稍遠處看,它們齊著我的眉頭經過,寒氣凜凜,從寒氣里都能感受到它的質地堅硬,寧碎不彎。
一旁的冰廠里,冰池內還正在製冰,一塊塊、一排排,在儲冰槽里悄悄形成。一開始外圍凝結的速度還是快的,越到後來速度越慢。所以一塊重一百公斤的冰有時並沒有達到實際重量,因為後來耗電量大,效率卻低,沒等最中心完全凝結就停止,脫冰離槽。
仔細看,塊冰類似於夾心糖,裡面是軟的,包著的是水。
像所有有過離家出走的念頭卻拚命摁住的孩子一樣,記得那時以為離開會解決問題,包括離開這個世界。只是還沒有等到我的時間到來,死撐著不肯離開。
以後才明白不是這樣的,離開也不能解決問題。直到今日我還在這裡,作為延續的對抗,其實最後變成了一種講和,並最終開始在自然中尋找歸宿。因為相信無論冰走到哪裡,走多久,哪怕逃到天上,它還是得還原為水。今日世界,就算兩極的萬載寒冰,也會有一天因為地球變暖而融化。P8-11
序言
一個特殊的機緣,我得以看到這些寫海的文章。“從海水裡打撈文字”,這句充滿詩意的話語,是其中一篇文章的篇名,也是這組作品的集名。第一篇讀到的是《半島的年輪》,寫故鄉,沒寫故鄉的山,沒寫故鄉的水,寫的是海塘,直認海塘才是故鄉更本質的存在,有不同於人的發現,也有一種恢弘的視野。“沿著海塘,一直往裡走撞到山腳,一直往外走掉進海里,結局肯定是這樣。”這是高空鳥瞰的效果,作者正需要這種效果。除卻空間,就是時間:“象山圍墾海塘,甚至早於立縣的時間。即使從立縣之日起,一千多年,始終伴隨著開疆拓土的壯舉。”當把開闊的時空收縮為一點,作者看到了象山半島橫亘在歷代新老海塘之間的猶如大樹袒露的橫截面:半島大地上的一道又一道年輪。作者有著某種特殊的眼力和感悟力,這是第一篇作品給我的感覺。
第二篇作品,讀到的是《必須經過的橋》。名字起得怪,像公文,而且是個政績工程,心中不由浮現出此類文章的模式預判。但才讀了個開頭,想不到心便被揪住了,這是怎樣的一座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令祖祖輩輩象山人魂牽夢繞的橋呢?文章獨闢蹊徑,全然未見此類文章常有的套路套話,豪言壯語,選取的是願、事、物、人、歌五個側面,像五支組曲,迴旋環繞,融為一體。所謂“願”,就是象山人從古到今儘快與世界連通的祈願,修沙石公路、造汽車輪渡、建二級公路,最後到跨海大橋;這樣一座橋,由“願”成“事”,象山人藏在心底一千多年的願,終於變成了嘴上的話,紙上的圖,圖上的橋;當圖上的橋變成現實的橋時,這個“物”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如同一個孩子,“出世、滿月、對周,三翻六坐九爬爬”。這就不能不寫到“人”:看橋的人,造橋的人,用橋的人。“現場有兩類人叫人內心一動,湧出一分辛酸和九分欣慰。一類是來自海島、山村的龍鐘老者,他們是這個時代最有資歷的跋涉者,虔誠之至,似乎來看一個神跡。如果天從人願,到大橋開通還要等上多年,對於風燭殘年者,這是一個不短的長度,也許他們當中有人真正踏上這座橋,只有在來生。還有一類是抱在懷裡,牽在手上的幼兒,他們無邪的臉和眼睛,預示著將來走過這座橋的時候,並不一定記得當年激動人心的時刻。於他們而言,這不是奇蹟,而是順理成章。”最後是一首“歌”,追尋的歌,願望的歌,等待的歌,實現的歌;與開篇的主、客對答呼應著,給千古夙願終能實現於今天獻上一首讚歌。這是一種怎樣的結構?這是情緒的結構,如若不是與所有島民一樣從小忍受交通阻隔之痛,並且不是陣痛,而是持久的痛;如若不是從小希冀用橋來癒合這種痛,又讓這種希冀浸潤於千年等待的歷史中,是不可能孕育出這樣的情緒結構來的。
我對後面的閱讀充滿了期待。
以海為中心,最有資格充當主角的當然是以海為生的人。誰都會自然地想到那些在驚濤駭浪里討生活的漁民,然而沒有。恐怕是女人不得上船的俗規限制了作者的視聽。走到前台的是漁民們的妻子,《你的狹窄我不懂》寫石浦港的女人,小至雞毛蒜皮,大至整條巨輪半壁江山,岸上和水中的一切,像漁網一樣糾結在一起,而漁網之結,就是漁民們的妻子,特別是船老大的妻子。男人們出海了,同樣的風浪洶湧在她們心裡,而她們是男人們的岸、燈塔、纜繩。如果說船老大是國王,她們就是王后,里里外外,事無巨細,都得靠她們打理,包括打船籌措資金,採購生活用品,通宵賣魚守魚,最後要將魚、油、冰、利息諸項進出,通通交割清楚。而她們和丈夫的最大願望,就是希望自己的兒女離開大海:“自身進發到海里越深,目標卻是想子女離大海越遠。”
有兩類人物特別受到作者的關注,一類是行將被現代化船業生產淘汰的傳統造船產業的工匠,一類是寄生於現代化船業生產夾縫中的“解葉子”。《末代船父》就是傳統造船業和造船匠的輓歌,主人公祖輩三代造船為業,自己14歲開始做學徒,21歲當上島上唯一船業社的社長,打造木船已經成為他的生存方式和表達方式。但是,他卻遭遇到了他及別人造的木船正被大批拆解、徹底消失的時代,跟所有即將失傳的手工藝一樣,這些末代傳人必須接受殘酷的命運。初讀《解葉子》,開始不知所云,後來才看懂了,“解葉子”原來是一批潛水幫螺旋槳清除破漁網之類糾纏物的人的統稱。他們收入微薄,營生危險,但卻坦然面對風浪,生活知足常樂。相比大船巨輪,他們駕駛一葉小舟,如同螞蟻之於大象,然而一旦螺旋槳被雜物纏死,任你萬噸巨輪,卻也動彈不得。由此見出小小草民的分量。
篇幅最大的是《流言中的無人島》。說是無人島,卻也不是真的無人,一位年輕漂亮的廚娘和一群強壯粗獷的漁夫便是島上的居民。漁夫們以粗人的方式憐香惜玉,劈柴、挑水、澆園、修路,凡重活都搶著幹了;小廚娘則以加倍的勤快和出眾的廚藝為報。那種荷爾蒙激發的欲望與海天島國樸實的道德戒律的衝突,被作者拿捏得非常有味:
每每飯前,廚娘要作最後的準備,漁夫們則隨意地歪在門外道地里聊大天。辛苦暫時結束,飯菜的香味從廚房門口一股接一股地躥出來,鬆弛與興奮同時作用於他們,鬆弛的是肉體,興奮的是精神,那話語就滔滔不絕,像波浪一樣一陣陣地拍打著空氣,並湧進廚房。
湧進廚房的還有笑語聲,大多是些葷段子。漁夫們都是些青壯男子,禁錮在這人跡罕見的島上,一年難得回幾次家,那話說得更加肆無忌憚。以前的時候,他們常圍著潑辣的廚娘打嘴仗,自從小廚娘來了,稍一起鬨就臉紅。試過幾次,大家就小心翼翼起來,不願再當面令她難堪。但心中的話是禁不住的,只是留在門外講。因為這一點,他們講得似乎越發起勁。
起初為了給婆婆和丈夫生個男孩,懷孕的女人隱姓埋名,被送到島上當廚娘,處著處著,小廚娘倒生出了樂不思蜀的滿足感。當她冒著超生的風險,最後生下的還是女孩後,小廚娘真帶著孩子在島上常住下來了。被叫作“朵朵”的女孩長到十八歲,也在島上挺起了大肚子,也生下了個孩子,但不是女孩是男孩。母親一輩子做不到的事,女兒很容易就做成了。小廚娘的勤勞隱忍,漁夫們的艱辛善良,小女孩的童稚可愛,統統融入密集的精準的細節中,給人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
與漁民們關聯最緊的當然是漁事,開漁、休漁、魚市……都是漁民們的大事。《今天開始休漁》,不去寫開漁節,反倒寫起了靜悄悄到來的休漁日。在漁村,船大了,網密了,魚小了,海疏了,休漁,就是必需的了。2012年6月1日,是第十五個休漁節。這一日,照例漁船入港,漁民休憩。並且在這休漁制度里,數以多少億計的不同種類魚苗被人們放流大海。眼前的碼頭區只見船不見人,寂寥無聲,然而作者以其慧眼看到了水下:
盛宴一定在水下,在廣闊的海洋中,開漁是人的盛宴,休漁焉知不是魚的盛宴。再也沒有密不透風的網在拖,它們是否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奔走相告,額手相慶,自由地遨遊,不管在海面、在海中、在海底。自由地戀愛、結婚,自由地孕育、產子、長大,然後輪迴。它們是不是也放焰火,也辦晚會,也請三朋四友不得而知,但它們一定是唱著歌,互相追逐,抱團長途旅行,沿途吐著泡泡玩。
為了讓大海重新充滿生命,作者甚至臆想:“如果可以,想替大海加蓋、上鎖,再扔掉鑰匙。”《千年漁火》也寫休漁,寫漁船保養,漁具修理,漁民們養精蓄銳。《魚市在野》寫水產品市場,一年四季隨著休漁開漁一張一弛地變臉,夏日的海水、沙灘,包括魚市的建築,都給了休閒的人;只有冬天,獵獵寒風下,市場屬於漁人:“港里成百上千的船,公路上成百上千的車,場內成百上千的人,穿梭、喧譁,聲浪蓋過了風的嘯叫。”
閱讀中,一個疑惑也漸次放大起來:作者似乎存了心,不寫船老大,偏寫船老大的婆娘;不寫熱熱鬧鬧的開漁節,偏寫靜靜寂寂的休漁日;不寫鋼筋鐵骨的大巨輪,偏寫原始落後的小木船;不寫大風大浪里的大事變,偏寫衝上岸來的小螃蟹,或退潮落在泥塗里的彈塗魚……但是,這又不像風花雪月里的小浪漫,也不像梅蘭竹菊里的小惆悵,而是在低婉的吟唱里讓人聽到悠長的追索,在平實的溫馨里讓人感受到壯烈的情懷。為什麼?
大陸與海島的雙向同構,在空間上賦予作品開闊的敘事廣度。“島與船到底有著怎樣的親密度?沒有在島上或船上待過相當長時間的人很難理解。就局外人看來,海是大的,島是小的,比它更小的是船兒。不管船先前或將來如何背著島而去,它最後的心愿和行動總是朝著島日夜兼程。然後終於依偎著它,喝飽油料和淡水,再往艙里塞滿其他給養,檢視並療傷。有時僅僅是關掉機子,就泊在島邊靜靜地眠一會兒。遠距離觀察,漂泊動盪的大背景,島用港灣與碼頭做出永恆的擁抱姿勢,船用一根根纜繩作為臍帶將自己緊緊維繫,相依為命的努力令人感動。”(《浮生未若夢》)這段話作為其中的一個註腳,很好地詮釋著作者維繫大陸與海島關係平衡的努力。正是這種努力,成為作品的張力,在大陸與海島間的反覆比較、聯想、生髮中,無限拓寬了文章敘事的可能性。假如缺失了這種努力所形成的張力,其中大部分的篇什簡直難以存在,或者即使存在也完全改變了面目。在這種努力中,作者的感悟力變得異常敏銳。“就如現在,我坐在老門前塗大堤的向陽坡上,坐在昔日的海底,漫過身心的不是海水,而是豐盛的草木,它們用枝葉將我嚴嚴實實遮蔽的同時,還用濃郁的氣息,屬於陸地才有的氣息將我深深淹沒。”(《半島的年輪》)“這種隔海想望,在大陸那頭,多的是浪漫,在島那頭,多的卻是苦澀。就交通條件和區域位置來說,所謂末端,總讓象山人覺得自己是住在腳趾頭上或者乾脆就是腳趾頭。”(《必須經過的橋》)“生長在海島,習慣了與人隔海相望,身上或多或少有著島民情結——嚮往大陸。平日裡,望著她漫長的海岸線落在煙雲縹緲里。想到風箏也有一條線,作為島上人,不管渡船如何進化,卻始終缺乏與大陸固定可靠的紐帶,沒有血脈相連的踏實感。一旦風暴驟起,四周唯有海天茫茫。風撼動著島上的一切,又斷航了,風雨飄搖,孤單無援的念頭油然而生,強烈時懷疑整個島嶼都在戰慄。”(《渡》)“與神一起守望你遠在汪洋的親人,這跟倚在農家小院後門張望荷鋤人施施然歸來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心景。”(《木石年代》)有個寫海水養殖的作品,題目就叫《上岸的海水下海的地》,由此可見,大陸與大海雙向同構的意識,已經如何深深植入了作者的腦髓,濃濃溶化於作者的血液。
歷史與現實的雙向同構,在時間上賦予作品深邃的抒情厚度。如果說《必須經過的橋》,文中給出的只是時間概念——建橋的夙願起於一千多年前的建縣之前,那么,《木石年代》所給出的則是真真切切的時間感覺。石浦老街,它的並不寬大的城門和高低不平的台階,阻擋了現代化的腳步,得以把遙遠的歷史連同老街一起存留了下來。但老街作為大海邊矗立千年的漁鄉核心,重要的不會只是一個“老”字,它“是在粗獷邊沿開出的精緻,苦澀中間結出的甜蜜,動盪中的一份固守和寄託”。永不平靜的海,飄忽的魚群,追獵的船,客商自四面八方雲集,海鮮源源運往各處……正是動感與變數,賦予了她不竭的活力。文中有一段寫雨,堪稱絕妙。踩著雨水游老街,更能看進老街的深處:門前三兩坐著的老人,其中一定有漁夫,眼前的潺潺流水,是否觸及他的心靈深處,引發驚濤駭浪,魚蝦滿艙的回想……“一路聽著高跟鞋觸及堅硬的石板,引出清清濁濁的迴響,想起與老街有關的一些往事。在層層剝落但永不褪色的粉紅石板路上,曾走過了輕悄的繡花鞋、布底鞋、草鞋以及膠底鞋。最有骨氣令人懷念的是木拖鞋。穿著木拖的人,硬碰硬,篤篤篤走過,疾速時,像戲裡邊的急板,一迭聲,催人奮進。輪到自己雙腳敲打,一步接一步,不停叩問大地,仿佛給流逝的歲月作著伴奏。夜深人靜的時候,那樣穿過窄小的福建街,常常踢翻兩旁的臥榻,踏碎一連串的夢。”
細細品味這種時間感覺,又不似通常寫法得之於地域文化的歷史遺存,或得之於家族譜系的血脈延續,而是自有心感情傳。有史以來的船漁生存方式,形成了島民與海洋最自然的本質關係;作者生於斯長於斯的人生體驗,其實就是人與海洋的本真聯繫;象山千年前建縣是一把大的時間尺度,改革開放以來的種種變化又是一把實實在在的時間尺度,這些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作者特有的時間感覺和時間表達。可以這么說,這些作品都滲透著這種時間感覺和時間表達,愈強烈則愈出色。僅以一篇短文為例,《一隻船的安詳晚年》,全篇幾乎沒有敘事,要說有,也就是看見灘涂上擱著條破船而已:“一隻木船仰天陷在塗里,潮水退淨後只有幾對船肋支棱在塗面上,像兩兩相接的大象牙。亞當睡熟後,被取走了肋骨,老船深睡留下的唯有肋骨。只有來得及完全陷落,一隻老船才可以稱得上安享晚年。”一條船,不管以前有過何種經歷,只要能到達頤養天年的境界,就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這至少證明它的所有航次,船上的人和財產,每一次都安然到位,它是靠得住的。而所有來不及老去的船,才叫人為它悲傷。這悲傷,從來跟它沉沒的深度一樣深,也將跟它沉埋的歲月一樣長。“當船隻以猝不及防的鮮活狀態保存在黑暗的海底,不老的悲傷開始浮現人世間。”隨著一條船的沉沒,破碎的往往是好多個家庭。作者在最後動情地祈願:“所有的人安然老去,老在大地之上;所有的船都有一個安詳晚年,也在陸地至少最接近陸地的地方。”
當然,也有些作品,多多少少同上述的時空框架有關,但其中最為感人的部分,似乎並不得因於此。《皇城夕照》,是篇短小的寫景散文,縣誌里所記載的七八百年前的一段傳說,無疑擴展了單一的海灘所能容納的內容,南宋末代皇帝趙咼的身世令人唏噓,而其藏身於石旮旯里的宋王廟亦令人感慨。誦讀該文,在歷史滄桑命運多舛禍福無常的情緒感染中,我們又分明獲得一種激越的感奮。這,來自何處?應該是來自作者對沙灘上供遊人娛樂的馬的描寫。夕陽緋紅色的光芒斜掃過來,棗紅色馬抖著一身緞子般閃光的皮毛,可能被夕陽點燃了潛在的野性,躁動起來,馬蹄踢騰著,馭者跟著興奮,翻身,策馬揚鞭,在空曠里一路狂奔,碗大的蹄子在堅實的沙地上敲擊出了重濁的聲響,飄揚的鬣鬃以及馭者的頭髮,浴在烈焰似的霞光中,熊熊燃燒。蹄聲和濤聲最終敲出了歷史的回聲,激昂成為該文的主基調。海灘也好,宋王廟也好,都是當地的所在所存,換一個人去寫,也會生髮出思古情懷。但是,把夕陽斜照中的棗紅馬的疾馳結合進來,並且是大張旗鼓的濃墨重彩,這就只能是該文作者獨一個的感悟和表達了。
當這種感悟和表達強烈到足以支撐整個作品時,所寫對象是重大還是細微也已不再重要。《泥塗中的狂舞》就是這樣的作品。“靠近海岸、閘邊、港灣的泥塗上,彈塗魚抬起上半身正高傲地看著你。”文章就這樣開始了,然後寫它們的神態、動作、習性,極盡擬人化手法為這些海邊最常見的小生靈造像。轉而寫各種各樣捕捉彈塗魚的方法,其中有種很為怪異,捕魚者從岸上突然跑下去,大喊大叫,把彈塗魚嚇進竹筒。
這段追逐明顯是種發飆,張開雙臂像鳥似的撲扇,嗬嗬大叫著,風一樣飛奔。在空曠的海塗,與遠方澎湃的海潮聲應和,形成奔放的旋律,卻沒有對手、沒有觀眾(指同等的),一個孤獨的舞者,挾雷霆之勢君臨天下。在他突如其來的激情面前,彈塗魚族群潰不成軍,它們的世界土崩瓦解。我相信,撤走海塗以及海塗上的彈塗魚,任何場合的這類自由表達,都會招致失心瘋的斷定。即使了解,那種類似狂喜、狂怒的狂熱,第一次做旁觀者也要目瞪口呆。
因此鬱悶的人,不妨來一回海塗上的狂舞。
回應著開頭寫彈塗魚的“高傲”,結尾時寫彈塗魚被做成一道名菜送上餐桌,作者不由得為彈塗魚立言:“寧肯被當場生生嚇死,也不願被暗地裡慢慢騙死。”
至此,我似乎找到了答案:低婉吟唱里的悠長追索,平實溫馨里的壯烈情懷,來自於作者作為島民與生俱來的野性。在海風海浪海災海難等嚴酷環境裡,這也是人類的自然本性。然而,作者又是一位女性,還接受過高等教育,見識並體驗過現代文明,所以,多元選擇打開了行文的視野,讀者時時可以聆聽到多聲部協奏。《必須經過的橋》里,島民們對那座望眼欲穿的夢想之橋的等待,多像漁民的妻子對遠航大洋的丈夫的等待。《流言中的無人島》中小廚娘與漁夫們,就是琴瑟和鳴的二重奏,小廚娘“就像一朵錯過季節的花,在一群粗黑的漁夫中間開放,所散發的淡淡芳香,在濃重的鹹腥氛圍中,格外撫慰人”《海岸線不是一條線》,它是陽光之與陸人,大海之與島人,筆直之與人工海岸線,彎曲之與自然海岸線四者問的比照,島上人所說的“別擋住我的海”,就像陸上人所說的“別擋住我的陽光”一樣理直氣壯,然而,大海越來越遠了,正在被越來越現代化的圍塗填海趕出了目力所及的地方。在《末代船父》里,東岸的老船父和西岸的新船王,作者的選擇顯然是生命與行業一起行將就木的老船父。她買下了老船父最後製作的船模,是因為她執拗地認為,木船是一手貨,鐵船不知道是幾手貨了。造木船因此是一種有來歷的工作,木頭、生漆、麻筋、桐油等,它們的路徑很清晰,“就好像記錄得完整無誤的家譜樹,從此往上數,數到最後是樹木,往後數,數到最後還是沒有離開木頭,自始至終不走題,不迷失,無論是船還是人”。原材料的美加上手藝的美,自然與獨特讓它有更深的存世意義。創作,不也正是這樣?人、事、景、物,等等等等,只要路徑清晰,完整無誤地發自內心,那么,它就能抵達萬萬千千顆人心。
所以我要說,愛海的讀者,必得讀讀這些從海水裡打撈上來的文字,內中藏著魚的靈魂,船的靈魂,海的靈魂,海港的靈魂,海岸線的靈魂,海的守護者的靈魂……這是濤聲里的細語,或者,反過來說也行,細語中隱響著濤聲。
金健人
(作者系浙江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省寫作學會會長)
第二篇作品,讀到的是《必須經過的橋》。名字起得怪,像公文,而且是個政績工程,心中不由浮現出此類文章的模式預判。但才讀了個開頭,想不到心便被揪住了,這是怎樣的一座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令祖祖輩輩象山人魂牽夢繞的橋呢?文章獨闢蹊徑,全然未見此類文章常有的套路套話,豪言壯語,選取的是願、事、物、人、歌五個側面,像五支組曲,迴旋環繞,融為一體。所謂“願”,就是象山人從古到今儘快與世界連通的祈願,修沙石公路、造汽車輪渡、建二級公路,最後到跨海大橋;這樣一座橋,由“願”成“事”,象山人藏在心底一千多年的願,終於變成了嘴上的話,紙上的圖,圖上的橋;當圖上的橋變成現實的橋時,這個“物”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如同一個孩子,“出世、滿月、對周,三翻六坐九爬爬”。這就不能不寫到“人”:看橋的人,造橋的人,用橋的人。“現場有兩類人叫人內心一動,湧出一分辛酸和九分欣慰。一類是來自海島、山村的龍鐘老者,他們是這個時代最有資歷的跋涉者,虔誠之至,似乎來看一個神跡。如果天從人願,到大橋開通還要等上多年,對於風燭殘年者,這是一個不短的長度,也許他們當中有人真正踏上這座橋,只有在來生。還有一類是抱在懷裡,牽在手上的幼兒,他們無邪的臉和眼睛,預示著將來走過這座橋的時候,並不一定記得當年激動人心的時刻。於他們而言,這不是奇蹟,而是順理成章。”最後是一首“歌”,追尋的歌,願望的歌,等待的歌,實現的歌;與開篇的主、客對答呼應著,給千古夙願終能實現於今天獻上一首讚歌。這是一種怎樣的結構?這是情緒的結構,如若不是與所有島民一樣從小忍受交通阻隔之痛,並且不是陣痛,而是持久的痛;如若不是從小希冀用橋來癒合這種痛,又讓這種希冀浸潤於千年等待的歷史中,是不可能孕育出這樣的情緒結構來的。
我對後面的閱讀充滿了期待。
以海為中心,最有資格充當主角的當然是以海為生的人。誰都會自然地想到那些在驚濤駭浪里討生活的漁民,然而沒有。恐怕是女人不得上船的俗規限制了作者的視聽。走到前台的是漁民們的妻子,《你的狹窄我不懂》寫石浦港的女人,小至雞毛蒜皮,大至整條巨輪半壁江山,岸上和水中的一切,像漁網一樣糾結在一起,而漁網之結,就是漁民們的妻子,特別是船老大的妻子。男人們出海了,同樣的風浪洶湧在她們心裡,而她們是男人們的岸、燈塔、纜繩。如果說船老大是國王,她們就是王后,里里外外,事無巨細,都得靠她們打理,包括打船籌措資金,採購生活用品,通宵賣魚守魚,最後要將魚、油、冰、利息諸項進出,通通交割清楚。而她們和丈夫的最大願望,就是希望自己的兒女離開大海:“自身進發到海里越深,目標卻是想子女離大海越遠。”
有兩類人物特別受到作者的關注,一類是行將被現代化船業生產淘汰的傳統造船產業的工匠,一類是寄生於現代化船業生產夾縫中的“解葉子”。《末代船父》就是傳統造船業和造船匠的輓歌,主人公祖輩三代造船為業,自己14歲開始做學徒,21歲當上島上唯一船業社的社長,打造木船已經成為他的生存方式和表達方式。但是,他卻遭遇到了他及別人造的木船正被大批拆解、徹底消失的時代,跟所有即將失傳的手工藝一樣,這些末代傳人必須接受殘酷的命運。初讀《解葉子》,開始不知所云,後來才看懂了,“解葉子”原來是一批潛水幫螺旋槳清除破漁網之類糾纏物的人的統稱。他們收入微薄,營生危險,但卻坦然面對風浪,生活知足常樂。相比大船巨輪,他們駕駛一葉小舟,如同螞蟻之於大象,然而一旦螺旋槳被雜物纏死,任你萬噸巨輪,卻也動彈不得。由此見出小小草民的分量。
篇幅最大的是《流言中的無人島》。說是無人島,卻也不是真的無人,一位年輕漂亮的廚娘和一群強壯粗獷的漁夫便是島上的居民。漁夫們以粗人的方式憐香惜玉,劈柴、挑水、澆園、修路,凡重活都搶著幹了;小廚娘則以加倍的勤快和出眾的廚藝為報。那種荷爾蒙激發的欲望與海天島國樸實的道德戒律的衝突,被作者拿捏得非常有味:
每每飯前,廚娘要作最後的準備,漁夫們則隨意地歪在門外道地里聊大天。辛苦暫時結束,飯菜的香味從廚房門口一股接一股地躥出來,鬆弛與興奮同時作用於他們,鬆弛的是肉體,興奮的是精神,那話語就滔滔不絕,像波浪一樣一陣陣地拍打著空氣,並湧進廚房。
湧進廚房的還有笑語聲,大多是些葷段子。漁夫們都是些青壯男子,禁錮在這人跡罕見的島上,一年難得回幾次家,那話說得更加肆無忌憚。以前的時候,他們常圍著潑辣的廚娘打嘴仗,自從小廚娘來了,稍一起鬨就臉紅。試過幾次,大家就小心翼翼起來,不願再當面令她難堪。但心中的話是禁不住的,只是留在門外講。因為這一點,他們講得似乎越發起勁。
起初為了給婆婆和丈夫生個男孩,懷孕的女人隱姓埋名,被送到島上當廚娘,處著處著,小廚娘倒生出了樂不思蜀的滿足感。當她冒著超生的風險,最後生下的還是女孩後,小廚娘真帶著孩子在島上常住下來了。被叫作“朵朵”的女孩長到十八歲,也在島上挺起了大肚子,也生下了個孩子,但不是女孩是男孩。母親一輩子做不到的事,女兒很容易就做成了。小廚娘的勤勞隱忍,漁夫們的艱辛善良,小女孩的童稚可愛,統統融入密集的精準的細節中,給人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
與漁民們關聯最緊的當然是漁事,開漁、休漁、魚市……都是漁民們的大事。《今天開始休漁》,不去寫開漁節,反倒寫起了靜悄悄到來的休漁日。在漁村,船大了,網密了,魚小了,海疏了,休漁,就是必需的了。2012年6月1日,是第十五個休漁節。這一日,照例漁船入港,漁民休憩。並且在這休漁制度里,數以多少億計的不同種類魚苗被人們放流大海。眼前的碼頭區只見船不見人,寂寥無聲,然而作者以其慧眼看到了水下:
盛宴一定在水下,在廣闊的海洋中,開漁是人的盛宴,休漁焉知不是魚的盛宴。再也沒有密不透風的網在拖,它們是否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奔走相告,額手相慶,自由地遨遊,不管在海面、在海中、在海底。自由地戀愛、結婚,自由地孕育、產子、長大,然後輪迴。它們是不是也放焰火,也辦晚會,也請三朋四友不得而知,但它們一定是唱著歌,互相追逐,抱團長途旅行,沿途吐著泡泡玩。
為了讓大海重新充滿生命,作者甚至臆想:“如果可以,想替大海加蓋、上鎖,再扔掉鑰匙。”《千年漁火》也寫休漁,寫漁船保養,漁具修理,漁民們養精蓄銳。《魚市在野》寫水產品市場,一年四季隨著休漁開漁一張一弛地變臉,夏日的海水、沙灘,包括魚市的建築,都給了休閒的人;只有冬天,獵獵寒風下,市場屬於漁人:“港里成百上千的船,公路上成百上千的車,場內成百上千的人,穿梭、喧譁,聲浪蓋過了風的嘯叫。”
閱讀中,一個疑惑也漸次放大起來:作者似乎存了心,不寫船老大,偏寫船老大的婆娘;不寫熱熱鬧鬧的開漁節,偏寫靜靜寂寂的休漁日;不寫鋼筋鐵骨的大巨輪,偏寫原始落後的小木船;不寫大風大浪里的大事變,偏寫衝上岸來的小螃蟹,或退潮落在泥塗里的彈塗魚……但是,這又不像風花雪月里的小浪漫,也不像梅蘭竹菊里的小惆悵,而是在低婉的吟唱里讓人聽到悠長的追索,在平實的溫馨里讓人感受到壯烈的情懷。為什麼?
大陸與海島的雙向同構,在空間上賦予作品開闊的敘事廣度。“島與船到底有著怎樣的親密度?沒有在島上或船上待過相當長時間的人很難理解。就局外人看來,海是大的,島是小的,比它更小的是船兒。不管船先前或將來如何背著島而去,它最後的心愿和行動總是朝著島日夜兼程。然後終於依偎著它,喝飽油料和淡水,再往艙里塞滿其他給養,檢視並療傷。有時僅僅是關掉機子,就泊在島邊靜靜地眠一會兒。遠距離觀察,漂泊動盪的大背景,島用港灣與碼頭做出永恆的擁抱姿勢,船用一根根纜繩作為臍帶將自己緊緊維繫,相依為命的努力令人感動。”(《浮生未若夢》)這段話作為其中的一個註腳,很好地詮釋著作者維繫大陸與海島關係平衡的努力。正是這種努力,成為作品的張力,在大陸與海島間的反覆比較、聯想、生髮中,無限拓寬了文章敘事的可能性。假如缺失了這種努力所形成的張力,其中大部分的篇什簡直難以存在,或者即使存在也完全改變了面目。在這種努力中,作者的感悟力變得異常敏銳。“就如現在,我坐在老門前塗大堤的向陽坡上,坐在昔日的海底,漫過身心的不是海水,而是豐盛的草木,它們用枝葉將我嚴嚴實實遮蔽的同時,還用濃郁的氣息,屬於陸地才有的氣息將我深深淹沒。”(《半島的年輪》)“這種隔海想望,在大陸那頭,多的是浪漫,在島那頭,多的卻是苦澀。就交通條件和區域位置來說,所謂末端,總讓象山人覺得自己是住在腳趾頭上或者乾脆就是腳趾頭。”(《必須經過的橋》)“生長在海島,習慣了與人隔海相望,身上或多或少有著島民情結——嚮往大陸。平日裡,望著她漫長的海岸線落在煙雲縹緲里。想到風箏也有一條線,作為島上人,不管渡船如何進化,卻始終缺乏與大陸固定可靠的紐帶,沒有血脈相連的踏實感。一旦風暴驟起,四周唯有海天茫茫。風撼動著島上的一切,又斷航了,風雨飄搖,孤單無援的念頭油然而生,強烈時懷疑整個島嶼都在戰慄。”(《渡》)“與神一起守望你遠在汪洋的親人,這跟倚在農家小院後門張望荷鋤人施施然歸來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心景。”(《木石年代》)有個寫海水養殖的作品,題目就叫《上岸的海水下海的地》,由此可見,大陸與大海雙向同構的意識,已經如何深深植入了作者的腦髓,濃濃溶化於作者的血液。
歷史與現實的雙向同構,在時間上賦予作品深邃的抒情厚度。如果說《必須經過的橋》,文中給出的只是時間概念——建橋的夙願起於一千多年前的建縣之前,那么,《木石年代》所給出的則是真真切切的時間感覺。石浦老街,它的並不寬大的城門和高低不平的台階,阻擋了現代化的腳步,得以把遙遠的歷史連同老街一起存留了下來。但老街作為大海邊矗立千年的漁鄉核心,重要的不會只是一個“老”字,它“是在粗獷邊沿開出的精緻,苦澀中間結出的甜蜜,動盪中的一份固守和寄託”。永不平靜的海,飄忽的魚群,追獵的船,客商自四面八方雲集,海鮮源源運往各處……正是動感與變數,賦予了她不竭的活力。文中有一段寫雨,堪稱絕妙。踩著雨水游老街,更能看進老街的深處:門前三兩坐著的老人,其中一定有漁夫,眼前的潺潺流水,是否觸及他的心靈深處,引發驚濤駭浪,魚蝦滿艙的回想……“一路聽著高跟鞋觸及堅硬的石板,引出清清濁濁的迴響,想起與老街有關的一些往事。在層層剝落但永不褪色的粉紅石板路上,曾走過了輕悄的繡花鞋、布底鞋、草鞋以及膠底鞋。最有骨氣令人懷念的是木拖鞋。穿著木拖的人,硬碰硬,篤篤篤走過,疾速時,像戲裡邊的急板,一迭聲,催人奮進。輪到自己雙腳敲打,一步接一步,不停叩問大地,仿佛給流逝的歲月作著伴奏。夜深人靜的時候,那樣穿過窄小的福建街,常常踢翻兩旁的臥榻,踏碎一連串的夢。”
細細品味這種時間感覺,又不似通常寫法得之於地域文化的歷史遺存,或得之於家族譜系的血脈延續,而是自有心感情傳。有史以來的船漁生存方式,形成了島民與海洋最自然的本質關係;作者生於斯長於斯的人生體驗,其實就是人與海洋的本真聯繫;象山千年前建縣是一把大的時間尺度,改革開放以來的種種變化又是一把實實在在的時間尺度,這些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作者特有的時間感覺和時間表達。可以這么說,這些作品都滲透著這種時間感覺和時間表達,愈強烈則愈出色。僅以一篇短文為例,《一隻船的安詳晚年》,全篇幾乎沒有敘事,要說有,也就是看見灘涂上擱著條破船而已:“一隻木船仰天陷在塗里,潮水退淨後只有幾對船肋支棱在塗面上,像兩兩相接的大象牙。亞當睡熟後,被取走了肋骨,老船深睡留下的唯有肋骨。只有來得及完全陷落,一隻老船才可以稱得上安享晚年。”一條船,不管以前有過何種經歷,只要能到達頤養天年的境界,就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這至少證明它的所有航次,船上的人和財產,每一次都安然到位,它是靠得住的。而所有來不及老去的船,才叫人為它悲傷。這悲傷,從來跟它沉沒的深度一樣深,也將跟它沉埋的歲月一樣長。“當船隻以猝不及防的鮮活狀態保存在黑暗的海底,不老的悲傷開始浮現人世間。”隨著一條船的沉沒,破碎的往往是好多個家庭。作者在最後動情地祈願:“所有的人安然老去,老在大地之上;所有的船都有一個安詳晚年,也在陸地至少最接近陸地的地方。”
當然,也有些作品,多多少少同上述的時空框架有關,但其中最為感人的部分,似乎並不得因於此。《皇城夕照》,是篇短小的寫景散文,縣誌里所記載的七八百年前的一段傳說,無疑擴展了單一的海灘所能容納的內容,南宋末代皇帝趙咼的身世令人唏噓,而其藏身於石旮旯里的宋王廟亦令人感慨。誦讀該文,在歷史滄桑命運多舛禍福無常的情緒感染中,我們又分明獲得一種激越的感奮。這,來自何處?應該是來自作者對沙灘上供遊人娛樂的馬的描寫。夕陽緋紅色的光芒斜掃過來,棗紅色馬抖著一身緞子般閃光的皮毛,可能被夕陽點燃了潛在的野性,躁動起來,馬蹄踢騰著,馭者跟著興奮,翻身,策馬揚鞭,在空曠里一路狂奔,碗大的蹄子在堅實的沙地上敲擊出了重濁的聲響,飄揚的鬣鬃以及馭者的頭髮,浴在烈焰似的霞光中,熊熊燃燒。蹄聲和濤聲最終敲出了歷史的回聲,激昂成為該文的主基調。海灘也好,宋王廟也好,都是當地的所在所存,換一個人去寫,也會生髮出思古情懷。但是,把夕陽斜照中的棗紅馬的疾馳結合進來,並且是大張旗鼓的濃墨重彩,這就只能是該文作者獨一個的感悟和表達了。
當這種感悟和表達強烈到足以支撐整個作品時,所寫對象是重大還是細微也已不再重要。《泥塗中的狂舞》就是這樣的作品。“靠近海岸、閘邊、港灣的泥塗上,彈塗魚抬起上半身正高傲地看著你。”文章就這樣開始了,然後寫它們的神態、動作、習性,極盡擬人化手法為這些海邊最常見的小生靈造像。轉而寫各種各樣捕捉彈塗魚的方法,其中有種很為怪異,捕魚者從岸上突然跑下去,大喊大叫,把彈塗魚嚇進竹筒。
這段追逐明顯是種發飆,張開雙臂像鳥似的撲扇,嗬嗬大叫著,風一樣飛奔。在空曠的海塗,與遠方澎湃的海潮聲應和,形成奔放的旋律,卻沒有對手、沒有觀眾(指同等的),一個孤獨的舞者,挾雷霆之勢君臨天下。在他突如其來的激情面前,彈塗魚族群潰不成軍,它們的世界土崩瓦解。我相信,撤走海塗以及海塗上的彈塗魚,任何場合的這類自由表達,都會招致失心瘋的斷定。即使了解,那種類似狂喜、狂怒的狂熱,第一次做旁觀者也要目瞪口呆。
因此鬱悶的人,不妨來一回海塗上的狂舞。
回應著開頭寫彈塗魚的“高傲”,結尾時寫彈塗魚被做成一道名菜送上餐桌,作者不由得為彈塗魚立言:“寧肯被當場生生嚇死,也不願被暗地裡慢慢騙死。”
至此,我似乎找到了答案:低婉吟唱里的悠長追索,平實溫馨里的壯烈情懷,來自於作者作為島民與生俱來的野性。在海風海浪海災海難等嚴酷環境裡,這也是人類的自然本性。然而,作者又是一位女性,還接受過高等教育,見識並體驗過現代文明,所以,多元選擇打開了行文的視野,讀者時時可以聆聽到多聲部協奏。《必須經過的橋》里,島民們對那座望眼欲穿的夢想之橋的等待,多像漁民的妻子對遠航大洋的丈夫的等待。《流言中的無人島》中小廚娘與漁夫們,就是琴瑟和鳴的二重奏,小廚娘“就像一朵錯過季節的花,在一群粗黑的漁夫中間開放,所散發的淡淡芳香,在濃重的鹹腥氛圍中,格外撫慰人”《海岸線不是一條線》,它是陽光之與陸人,大海之與島人,筆直之與人工海岸線,彎曲之與自然海岸線四者問的比照,島上人所說的“別擋住我的海”,就像陸上人所說的“別擋住我的陽光”一樣理直氣壯,然而,大海越來越遠了,正在被越來越現代化的圍塗填海趕出了目力所及的地方。在《末代船父》里,東岸的老船父和西岸的新船王,作者的選擇顯然是生命與行業一起行將就木的老船父。她買下了老船父最後製作的船模,是因為她執拗地認為,木船是一手貨,鐵船不知道是幾手貨了。造木船因此是一種有來歷的工作,木頭、生漆、麻筋、桐油等,它們的路徑很清晰,“就好像記錄得完整無誤的家譜樹,從此往上數,數到最後是樹木,往後數,數到最後還是沒有離開木頭,自始至終不走題,不迷失,無論是船還是人”。原材料的美加上手藝的美,自然與獨特讓它有更深的存世意義。創作,不也正是這樣?人、事、景、物,等等等等,只要路徑清晰,完整無誤地發自內心,那么,它就能抵達萬萬千千顆人心。
所以我要說,愛海的讀者,必得讀讀這些從海水裡打撈上來的文字,內中藏著魚的靈魂,船的靈魂,海的靈魂,海港的靈魂,海岸線的靈魂,海的守護者的靈魂……這是濤聲里的細語,或者,反過來說也行,細語中隱響著濤聲。
金健人
(作者系浙江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省寫作學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