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土地開發到城市GDP:傳導機理與實證檢驗

從土地開發到城市GDP:傳導機理與實證檢驗

《從土地開發到城市GDP:傳導機理與實證檢驗》是范憲偉創作的經濟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20年5月。

該書系統分析了“以地謀發展”的運行機制和作用機理,梳理和總結了“以地謀發展”模式形成的基礎,實證檢驗了土地開發過程中不同利益主體所獲得的土地收入(地方政府和居民家庭)對城市經濟成長巨觀和微觀影響。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從土地開發到城市GDP:傳導機理與實證檢驗
  • 作者:范憲偉
  • 首版時間:2020年5月
  • 字數:181千字
  • 類別:經濟學著作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共九章。第一章提出該書主要探討的問題,即在土地資本化的背景下,系統分析“以地謀發展”的運行機制和作用機理。
第二章從土地資本、土地開發等相關概念內涵進行了界定,對土地開發的理論基礎進行了簡要梳理,並對已有研究做了評述。
第三章系統分析了“以地謀發展”模式的運行機制和作用機理。從廣義和狹義,從地方政府和居民兩個不同視角,對土地開發過程中不同利益主體所獲得的土地收入(地方政府和居民家庭)對城市經濟成長巨觀和微觀影響機制進行了詳細闡述。
第四章梳理和總結土地資本化背景下土地開發過程中“以地謀發展”模式形成的基礎,即對“以地謀發展”模式形成的制度基礎和融資模式及征地拆遷補償等進行系統梳理和總結。
第五章從地方政府的視角出發,實證檢驗地方政府在土地開發過程中獲得的土地收入用於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對經濟成長的影響。採用中介效應分析方法,對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在土地開發影響城市經濟成長的中介效應進行實證驗證。
第六章從地方政府的視角出發,進一步實證分析地方政府在土地開發過程中所獲得的土地收入用於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對經濟成長的直接和間接影響。採用結構方程方法,對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在土地開發影響城市經濟成長的直接和間接效應進行實證驗證。
第七章從居民家庭的視角出發,實證檢驗居民家庭在土地開發過程中所獲得的征地拆遷補償收入對城市經濟的微觀影響。基於微觀調查數據,通過構建計量經濟模型,實證檢驗居民家庭征地拆遷補償對家庭消費行為的影響,重點分析征地拆遷補償對居民家庭消費行為影響的空間差異。
第八章分析了“以地謀發展”模式對城市經濟發展帶來的不利影響,主要包括:“人—地—業”聯動發展失衡,欠發達地區中小城市發展動力明顯不足;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嚴重依賴,政府債務風險和金融風險不斷積累;房地產投機炒作日益嚴重,潛在金融風險明顯加大;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不合理,引發社會矛盾和風險等。
第九章總結了該書的主要結論,提出了從“以地謀發展”模式轉向“人—地—業”三元聯動發展的對策建議。

作品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六章 土地開發對城市經濟成長的直接和間接影響
第二章 理論基礎及文獻綜述
第七章 土地開發過程中征地拆遷補償對家庭消費行為的影響
第三章 “以地謀發展”運行機制
第八章 “以地謀發展”模式對城市經濟發展帶來的不利影響
第四章 土地開發過程中“以地謀發展”模式的形成基礎
第九章 結論與啟示
第五章 土地開發過程中城市公共服務設施中介效應的實證分析
附錄

創作背景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國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深入,國有土地開始從“無償、無期限、無流動”向“有償、有期限、有流動”轉變,土地作為一種重要的生產要素開始參與社會財富的分配,實現從傳統的生產和生活功能向資本功能擴展。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分稅制改革和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土地價值不斷攀升,土地資本屬性日益顯現。在土地資本化背景下,地方政府通過開發和經營土地獲得了大量的收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以地謀發展”模式,這種模式在各地普遍流行,顯著推動了轄區城鎮化進程和經濟發展。
從現有的對中國土地開發與經濟成長關係的研究成果來看,仍有深化研究的空間。一是相關研究並沒有揭示地方政府土地開發對城市經濟成長的作用機理和影響機制,不能夠解釋中國城市經濟發展過程中地方政府“土地開發—土地出讓收入和融資收入—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經濟成長—土地開發”的發展模式。二是相關研究並沒有考慮地方政府在土地開發過程中所進行的土地融資對經濟成長的作用。另外,僅僅通過計量模型並不能揭示地方政府土地開發對城市經濟成長的作用機理和影響機制,不能夠解釋中國城市經濟發展過程中地方政府“土地開發—土地出讓收入和融資收入—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經濟成長—土地開發”的發展模式。三是鮮有研究從微觀視角探討征地拆遷補償對家庭消費行為的影響,尤其是較少研究征地拆遷補償對居民家庭消費行為影響的空間差異。鑒於此,《從土地開發到城市GDP:傳導機理與實證檢驗》系統分析了“以地謀發展”的運行機制和作用機理。

作品思想

該書通過研究,得出主要結論:(1)在土地資本化背景下,土地開發對城市經濟的影響主要分為巨觀和微觀兩方面。從巨觀來看,地方政府的“土地開發—土地收入—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城市經濟成長”的發展模式;從微觀來看,居民家庭的“土地開發—征地拆遷補償—家庭消費行為”的傳導路徑,均對中國城市經濟產生重要影響。因此,土地資本化背景下,地方政府在土地開發中所獲得的土地收入對城市經濟的巨觀影響和居民家庭在土地開發過程中所獲得的征地拆遷補償收入對城市經濟的微觀影響共同構成了狹義的“以地謀發展”模式。從廣義來看,地方政府“以地謀發展”模式除了“土地開發—土地收入—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城市經濟成長”外,還應包括兩部分:一是土地開發過程中房地產開發投資對城市經濟成長的貢獻。二是低成本的工業用地促使產業集聚推動城市經濟成長。
(2)土地開發顯著推動了城市公共服務設施水平的提升,同時,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對城市經濟成長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在土地開發影響城市經濟成長的機制中發揮著中介效應,且城市公共服務設施的中介效應為部分中介。
(3)土地收入極大地推動了城市經濟成長。2000—2010年,土地出讓收入每增長1個標準單位,城區GDP將增長3.090標準單位,其中土地收入通過城市公共服務設施的直接影響為0.352標準單位,間接影響為2.738標準單位,通過產業集聚和常住人口變動的間接效應遠大於直接效應,且在間接效應中,產業集聚的影響大於常住人口變動的影響。2011—2013年,常住人口變動的影響卻大於產業集聚的影響。不同城市類型土地收入對城區GDP的直接、間接以及總影響的大小不同。
(4)被征地拆遷家庭所獲得的一次性數額不菲的補償收入提升了家庭消費水平,對耐用消費品和非耐用消費品支出均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征地拆遷補償的空間差異使得居民家庭消費的變化也存在明顯的空間差異。在城區和高房價地區經歷征地拆遷的家庭獲得的征地拆遷補償金額較高,提升家庭消費水平的幅度大於城市郊區和低房價地區;征地拆遷補償對家庭耐用消費品和非耐用消費品的影響存在空間差異性,城區以及經濟發達地區城市和高房價城市的征地拆遷補償對耐用消費品支出的影響更加顯著,但不同區域征地拆遷補償對家庭非耐用消費品支出影響不同。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從土地開發到城市GDP:傳導機理與實證檢驗》
2020年5月
978-7-5203-5969-6

作者簡介

范憲偉,男,管理學博士,山東聊城人。現工作於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社會發展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公共政策與區域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