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座廟(陳倉著中篇小說)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從前有座廟》是陳倉創作的中篇小說,首發於《時代文學》2016年第1期。

該小說講述一個通緝犯假冒和尚並在行善中完成了對自己心靈救贖的故事。該小說從一開始就為讀者設定了一個巨大的懸念,卻在行文中讓讀者認識到,懸念的結果並不存在意義。作者隻字不提主人公所犯之事及原因,甚至到結尾也沒有對“罪”作任何的交代,讓這個“罪”似有似無。這也正是該小說的奇妙之處,讀者一直在尋找這個“罪”,卻始終不得而知,留給人太多想像的空間。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從前有座廟
  • 作者:陳倉
  • 文學體裁:中篇小說
  • 字數:約3萬字
  • 首發時間 :2016年1月
內容簡介,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主題思想,藝術特色,作品影響,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從前有座廟》以通緝犯陳元在犯事後假冒和尚開始自己的逃亡生涯為主線,講述了主人公為掩飾自己的真實身份,同時也為了替自己的心靈贖罪,他選擇了一路行善,在上海這個繁華都市的城郊地帶,與一群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朝夕相處中,發生的一系列平凡瑣碎,但卻讓人感動的故事。

人物介紹

陳元
作為一個通緝犯,陳元如驚弓之鳥,四處躲藏尋找一個可以棲身之所;作為一個披上僧袍的假和尚,他不得不假戲真做,吃素食、誦經、處處行善積德。一個行為時間長了就變成了習慣,善良也是如此。最初的行善只是為了讓自己的言行與身上披的僧袍相應景,更好地掩飾自己的真實身份,但長時間的堅持,讓他在善良中獲得了良心的救贖。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從前有座廟》通篇貫穿著正能量、傳遞著溫暖和愛、昭示著捨己為人的善良的人性道德情懷。陳倉在用一顆善良的心書寫著一部有溫度的作品,用文字表達著對人民命運的悲憫、對人民悲歡的關切。“善”是這部小說深刻的主題。全文以犯罪嫌疑人陳元逃跑為主線索,以“髮廊女”小月、清水寺住持洗塵、智障孩子、盲乞丐小花一家等社會最底層人群的生活現狀為次線索,圍繞人性的善良,把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串聯起來,漸次展開,就形成了一種溫暖的力量。陳元最終用自己的善良溫暖和感動了越來越多的人。善良是可以傳遞的,陳元就是藉助“假和尚”這個身份,把善良傳遞給了他所接觸的每一個人,像陽光雨露一般澆開了每個人心中那顆善良的種子。於是那個拋棄智障兒的母親主動尋回了孩子,那個加工注水肉死豬肉的黑心屠夫放下屠刀跪在菩薩前懺悔。這一切,不敢說都歸功於陳元,但至少是他喚醒了人們心底埋藏已久的善良的種子。
善良是顆種子,就種在每個人的心田裡,只不過有的人忘記了澆水,於是遲遲沒有發芽。文中的通緝犯陳元,姑且把他看作一個罪犯,雖然讀者最終也不知道他所犯何事,也許是為了贖罪,也許是為了更好地偽裝自己,從表面看,他處處顯露出來的善,似乎不是由原罪推動,而是為了對得起和尚這個身份,哪怕這個身份是假的,但他的善良是真的,是實實在在的。不管是迫不得也的善,還是發自內心的善,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心田中善良的種子一旦破土,就逐漸發展到了把行善作為自己的一種行為準則。
小說讀到最後,讀者也不再糾結於陳元到底犯了什麼罪。從法律角度講他好像是逃犯,但從道德角度來看又好像不是。人們應該譴責他,還是應該同情他?似乎這才是讓人感到糾結的。但這一切都無關緊要了。因為他在清洗了心罪以後,準備清洗自己的身罪——投案自首,這應該才是他的最終歸宿。甚至在自首前,他還不忘善良,為了小月和肚子裡的孩子生活有著落,他叫毫不知情的小月在他投案自首前先打電話到派出所去舉報自己,因為《通緝令》上寫著:舉報成功者重獎五萬元。
《從前有座廟》講述的是一個罪與罰的故事,但讀者卻從中讀到了溫暖、讀到了善良、讀到了感動。文章結尾處,陳元選擇投案自首時,即將臨產的髮廊女小月挺著大肚子冒著大雪匆匆趕到派出所的門口,在雪地里,有個小傢伙正掙扎著,要出生了。這樣的結尾,既是一個新生命的誕生,同時又是陳元經過苦苦的內心掙扎,讓自己的靈魂得以重生。選擇善良,骯髒的靈魂也可以重生,這或許是作者創作這篇小說的初衷。

藝術特色

《從前有座廟》語言平實,脈絡清晰,以主人公犯事後一路逃亡為主線,把逃亡過程中遇到的每一個人和事作為一顆顆小珠子,用“善良、友愛、互助、感恩”這些黏合劑,緊緊地粘在了這條主線上,從而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故事鏈。全文採用順序的方式,以時間和空間作為經緯度,把筆觸伸向髮廊女小月、智障兒小胖子、乞丐小蘭一家、屠夫等一個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通過通緝犯陳元與他們的遭遇相互串聯,把一件件為了生計而苦苦掙扎的平凡小事編織在一起,盡顯了對繁華都市掩映下社會弱勢群體的深切關注,讓那種彌散在下層之間的相濡以沫,那種未被生活擊垮的卑微的民間的向善之心,觸動人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
在技巧層面上,該小說從一開始就為讀者設定了一個巨大的懸念,卻在行文中讓讀者認識到,懸念的結果並不存在意義。冒充假和尚的陳元,他到底犯了什麼罪?為什麼會成為通緝犯?讀者帶著濃厚的興趣和懸念去閱讀,去迫不及待地尋找答案。然而作者卻隻字不提陳元所犯之事及原因,甚至到結尾也沒有對“罪”作任何的交代,讓這個“罪”似有似無。這也正是該小說的奇妙之處,讀者一直在尋找這個“罪”,卻始終不得而知,留給人太多想像的空間。

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2018年5月16日,該小說入選第七屆魯迅文學獎參評作品目錄。

作者簡介

陳倉,陝西省丹鳳縣人,詩人、作家、媒體人。出版有“進城系列”小說集八部,長篇小說《后土寺》《止痛藥》,長篇散文《預言家》《動物憂傷》,散文集《月光不是光》,小說集《地下三尺》《上海別錄》《再見白素貞》,四千行長詩《醒神》,詩集《艾的門》《詩上海》等19部。曾獲第八屆魯迅文學獎、第二屆方誌敏文學獎、第三屆三毛散文獎大獎、首屆陝西青年文學獎、《小說選刊》雙年獎、第二屆《廣州文藝》都市小說雙年獎、第三屆中國星星詩歌獎、第三屆中國紅高粱詩歌獎、中國作家出版集團優秀作家貢獻獎等各類文學獎項,三次入選中國小說學會年度好小說(排行榜)。創作主題“獻給我們回不去的故鄉”已成為大移民時代的文化符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