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統到現代:近代中國史節點考察》是2014年1月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崔之清。
基本介紹
- 書名:從傳統到現代:近代中國史節點考察
- 作者:崔之清
-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出版時間:2014年1月
- 頁數:546 頁
- 定價:98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108044150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
從中國古代思想史到晚清太平天國運動、民國及當代國民黨史,作者選取其若干的時段與節點,對不同歷史時期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層面的變遷狀態,進行深入的學理分析和思考。太平天國史論部分展現了作者對該領域多年的探索和思考;國民黨史論部分體現了作者新近拓展的研究領域;而關於中國古代思想史的論述展示了作者寬廣的研究視野。三者共同建構了一個從傳統到現代的論述體系。
學境無涯 勤學慎行
一
2011年歲末,謙平主任告知,希望我能夠出版一本自選文集,對此頗感猶豫和心怯。一是學問淺薄,缺乏底氣,深恐貽誤讀者,故而心存疑慮,缺乏結集出版意願。二是我所經歷的學術環境長期盛行左的思潮,治學理論和方法難免存在偏誤,雖然經過撥亂反正,自我修正,但意識形態影響,對學術研究的負面效應制約了著述的科學性。三是我國高等教育專業過細,學科之間封閉隔離,缺乏溝通和融合,歷史學往往局限於文獻整理、史實考證、史事陳述,與其他學科不相關涉,故而難以建構多學科分析框架,嚴重阻礙史學研究在理論、方法上的拓展和提升,學理內涵的深化頗為艱難。所以,我對選編和出版文集一直持保守和謹慎的態度,至今仍有惶恐之感。思慮再三,覺得出版文集可以回望筆者艱難崎嶇的治學之路,透過這些著述的梳理和刊出,可以展現筆者治學的主要領域和成果,以及對若干研究課題的思考、探索和見解,並藉此就教於學界同道,獲取批評與指正,從中得到啟迪和教益,俾可拓展筆者的治學路徑,提升學術水平,因此,在惶恐之中,決定遵從主任囑示,開始自選文集的編纂工作。
學習和治學道路,歷經諸多坎坷曲折。1962年秋,考入南京大學歷史系本科,當時正是階級鬥爭為綱的年代,我們經常下鄉勞動,1964-1965年,去江蘇海安參加歷時10個月的四清運動。1966年春,南大文科整體搬遷至溧陽分校,停課勞動建校,6月,文革爆發,返回南大,參加運動,直到1968年秋畢業,去軍墾農場勞動,接受解放軍再教育。6年本科,真正在校學習時間只有兩年多,因此,我們被冠以“文化大革命中畢業生”。1970年離開軍墾農場,去中學、師範教書,講授政治、語文、寫作等課程,遠離歷史專業,教學負擔頗重,每天忙於備課、上課和批改作業,而且學校地處偏僻城,既缺乏史學研究必須的圖書和文獻資料,也無暇從事學術活動。
1979年秋,我再度考入南大歷史系,師從茅家琦先生,攻讀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碩士研究生,方向是太平天國史。1981年底,通過論文答辯,遂留在歷史系教書,才算走上治學之路,但已是不惑之年矣。這是我們這代學人的悲劇。所謂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缺乏嚴格、規範和科學的專業學習與訓練,治學基礎比較薄弱,所以必須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才能彌補專業知識和治學經驗的欠缺,儘快承擔繁重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在治學團隊中,扮演承前啟後的角色。
本科期間,筆者曾經撰寫多篇課程論文、讀書報告,1965年冬,曾與束景南同學 合作撰寫一篇討論“讓步政策”的學術論文,並投稿《文匯報》,獲得編輯的肯定,因該報轉入文化革命,不再發表學術文章,故而未能刊出。經過這些自發的學習實踐,筆者對史學研究獲得了粗淺的感性認識和治學經驗,但卻缺乏系統和規範的教育及實踐,難以應對專業性的學術研究。之後,多年在中學、師範教學,與史學研究脫節,那點本科期間摸索的治學經驗大多淡忘。直到攻讀研究生期間,才比較系統學習和從事史學研究,算是邁進治學之門。
二
太平天國史是筆者最初進入的治學領域,也是投入多、用力用功的學術領域。
1、《太平天國革命綱領試析》(1980年)
1980年,正值讀研期間,筆者撰寫的課程論文《太平天國革命綱領試析》,在《安徽大學學報》發表,對學界長期將《天朝田畝制度》定位太平天國革命綱領提出質疑,論文認為:
農民屬於小生產的範疇,不是新的生產方式的體現者,沒有理論化的世界觀。因此,他們從來沒有也不可能自覺、有意識地制訂指導自己整個革命進程的總體綱領。他們至多提出一些反映農民願望和要求的奮鬥目標、口號、政策和制度。我們不能輕率地斷言其中某個口號或政策是其革命綱領,只有把農民提出的口號、政策和制度等文獻材料,與農民革命的整個實踐結合起來,認真加以考察,才能揭示真正指導其革命進程的總體綱領。
因此《制度》被稱作太平天國革命的總體綱領並不是洪秀全等規定的。恰恰相反,作為農民運動領袖的洪秀全等沒有也不可能有意識地為革命制訂一個貫串和指導其全部進程的總體綱領。把《制度》說成綱領是現代歷史學家們的論斷。
論文指稱,《制度》並未公開頒行,鮮為太平天國將士和民眾所知,而且“把《制度》作為綱領是經不起實踐檢驗的,因為它並沒有指導天國的革命實踐,反而為實踐所否定。” 論文提出:
《制度》顯然是天國革命性的文獻,浸透了強烈的反封建精神。但是,革命的文獻不一定就是綱領,我們不能越俎代庖,把現代人的觀點強加給洪秀全等,硬要他們也接受《制度》作為太平天國革命綱領的論斷。
因此,《制度》不應被定位太平天國革命綱領。於是,論文重點轉向建構新的論述,通過多層面分析和解讀,試圖提出符合歷史真實的太平天國革命綱領:
翻閱並分析研究了太平天國各種文獻,考察了它整個革命進程,分析了它的各項政策,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太平天國有一個普遍記載於天朝官私文獻、並貫於全部革命進程與各項政策的總綱,這就是“廢棄偶像,崇拜上帝;誅滅妖朝,創建新朝”的政教合一的革命綱領。
這是筆者公開發表的第一篇學術論文。
作者簡介
崔之清,1941年生,安徽宣城市人。南京大學台灣研究所所長,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歷史學碩士。主要學術領域:晚清史、太平天國史、國民黨史、當代台灣史。著有《太平天國通史》(三卷)、《太平天國戰爭全史》(四卷)、《海峽兩岸關係曰志(1949一1998)》、《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歷史與現實之實錄》、《洪秀全評傳》、《太平天國興亡歷史實錄》、《中國古代典籍精華——學林新篇》(二卷)等十餘種,發表學術論文90餘篇。曾獲第四屆、第八屆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國家教委第三屆優秀教材一等獎、1998年度江蘇省優秀社會科學工作者等獎勵。主要學術與社會兼職: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太平天國史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江蘇省政府參事、江蘇省歷史學會副會長,江蘇省台灣研究中心特約顧問等。
圖書目錄
總序
序言
太平天國史論
太平天國革命綱領試析
洪秀全:理想、制度文本與實踐之比較考論
太平軍初期戰史研究
太平軍全州戰役新證
太平軍進軍桂林決策的形成與實踐考論
1853年初太平軍勝利進軍安徽述略
論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及其戰略轉變
試論天京事變與上游戰局的演變
石達開出走後皖北戰局的演變
太平天國革命前夕湘桂局勢初探
太平天國權力結構與權力鬥爭的歷史考察
太平天國政權建設的制度學分析
金田起義史事考辨
張釗等叛降與金田起義史事考釋
太平天國初期向榮與烏蘭泰關係研究
太平天國首義六王封稱考略
天京事變的史料與史實考辨
韋昌輝族譜:宣城與金田文本比較考訂
國名黨史論
民主政治:從理想到現實的艱難求索——同盟會領導體制的政治學分析
走向集權:從國民黨到中華革命黨領導體制之遽變
國民黨結構史考論:理念·體制·結構
“從頭做起”的開端——國民黨改造運動考察
終止“動員戡亂時期”與台灣未來政治演變
國民黨大陸政策的歷史演變及其動因
殊途但卻同歸:國民黨與民進黨現階段大陸政策比較考論
思想史論
儒學民本思想源流考論
明清理學危機與近世學術之流變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