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停戰到和平:危機籠罩下的板門店報告

從停戰到和平:危機籠罩下的板門店報告

《從停戰到和平:危機籠罩下的板門店報告》是2003年8月1日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本書通過翔實的史料和理性思考,清晰地反映了關於朝鮮半島歷史和現狀的來龍去脈,為關心朝鮮問題的讀者提供了一本有有價值的讀物。

基本介紹

  • 書名:從停戰到和平:危機籠罩下的板門店報告
  • 頁數:264頁
  • 出版社:山東人民出版社
  • 裝幀:平裝
圖書信息,內容簡介,媒體評論,目錄,

圖書信息

出版社: 山東人民出版社; 第1版 (2003年8月1日)
平裝: 264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0開
ISBN: 7209032851
條形碼: 9787209032858
尺寸: 22.8 x 17.2 x 1.4 cm
重量: 422 g

內容簡介

出版本書是為了紀念朝鮮停戰協定簽訂50周年。
半個世紀後的今天,美國總統小布希把朝鮮稱為“無賴”國家之一。伊拉克戰爭結束後,朝鮮聲稱擁有核能力,朝鮮半島和東北亞的局勢驟然升溫,成為舉世關注的焦點。半島局勢是戰是和,何去何從,將考驗有關各方的大智慧!
朝鮮問題由來已久,從半個世紀前朝鮮停戰協定簽訂之日起,和平一直沒有真正到來。50年來,朝鮮半島一直處在停戰狀態,這也正是半島勢的脆弱所在。朝鮮半島能否實現永久和平,不能迴避尚未塵封的停戰協定簽訂後50年的歷史。
本書從一個獨特的視角,詳盡地展現了錯綜複雜的朝鮮問題的由來和演變,生動地再現了朝鮮半島南北對峙的局面,以及周邊國家和世界大國對地緣政治利益的關注及角逐。書中既有生動具體的背景介紹,又有深刻獨到的評述與反思;有民族分裂造成的災難,也有為爭取和平統一各方所做的努力;有核危機帶來的潛在威脅,也有以談促和所帶來的希冀。

媒體評論

引言
朝鮮有一句古代諺語:“鯨魚打架,殃及小蝦。”朝鮮人把自己的國家比喻成“鯨魚群中的一隻蝦米”,既是民族心態的一種流露,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幾個世紀以來朝鮮的歷史和現狀。據說在17世紀的一個短暫時期,半島相對平靜,一位朝鮮國王甚至禁止開採黃金和白銀,以期減少外族對這個半島的興趣。這也可以從一個側面看出這個半島國家長期處於強鄰相逼狀態下的被動與無奈。一位美國學者因此把朝鮮半島比喻為“東亞的巴勒斯坦”。
朝鮮半島位於亞洲大陸的東北部,東瀕日本海,西鄰黃海,東南隔朝鮮海峽與日本相望,北枕鴨綠江、圖們江與中國相鄰,東北角夾圖們江和俄羅斯相接。半島呈多山地形,北高南低,地勢起伏不平,峰嵐疊嶂,河川縱橫。總面積約22萬多平方公里,南北直線距離840公里,東西直線距離最寬處360公里,最窄處只有170公里。朝鮮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文化的單一民族國家。公元7世紀,半島東南部強國新羅統一朝鮮,10世紀建立高麗王朝,14世紀末為李氏王朝取代,改稱朝鮮。然而這個寓意太陽最早升起的地方,在政治學意義上卻並不總是陽光普照,溫暖宜人。朝鮮半島的地緣政治地位十分特殊。近代以來與它相鄰的國家中國、俄羅斯、日本都是世界大國。中、俄、日三國為了各自的國家利益,在這一地區的爭奪從來沒有停止過。對於日本來說,朝鮮半島成為它征服亞洲大陸的理想跳板,因而勢在必爭;對於中國來說,保持對朝鮮的積極影響對中國的國家安全,尤其是東北地區的安全至關重要;對於俄國來說,控制朝鮮不僅是維護其遠東領土安全的需要,而且可以藉以控制朝鮮海峽,保持俄國海軍的南下通道。並且無論是中國還是俄國控制朝鮮半島都將意味著對日本本土構成潛在的直接的威脅,自然,這樣的局面也是日本所要極力避免的。因此,近代以來這一地區的政治局勢在很大程度上受中、日、俄三大國及其相互關係的影響,成為大國利益衝突與爭奪的角逐場。
中國與朝鮮山水相連,唇齒相依。這一地理位置決定了朝鮮半島同中國的關係十分密切。自古以來,兩國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有著密切的交往與聯繫。古代中國封建王朝統治者曾經征服過朝鮮半島,中國封建王朝人侵與朝鮮半島國家反人侵的事件時有發生。朝鮮半島國家在歷史上很長時間裡時斷時續地作為“藩屬國”向中國封建王朝統治者稱臣納貢,而中國與朝鮮半島國家的民間貿易、人員往來、文化交流也是源遠流長,一直持續不斷。19世紀末,日本入侵朝鮮,中國曾出兵援助朝鮮李朝抵禦日本的侵略,旨在幫助友好鄰邦和捍衛中國國土的安全。
俄國本是歐洲國家,同中國及朝鮮都不接壤。從17世紀開始,沙皇俄國對中國領土進行人侵。1858年和1860年沙俄迫使中國清政府先後簽訂中俄《璦琿條約》和《北京條約》,割占中國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大約100萬平方公里土地。因而形成俄國同朝鮮接壤的局面,朝鮮半島從此開始面臨沙俄的威脅。但是總的來講,在1876年以前,朝鮮半島國家基本上只限於同中國發展對外關係,中、日、俄三國在朝鮮半島的鬥爭尚未形成。
1868年“明治維新”之後,日本迅速走上富國強兵和對外擴張道路,其鄰近的中國與朝鮮半島首當其衝。1876年,日本通過使用武力,迫使朝鮮與之簽署《江華條約》(即《韓日修好條約》),攫取了在朝鮮自由經商、興辦實業和治外法權等侵略特權。從此,在朝鮮問題上,中國清政府與日本當局的矛盾也愈演愈烈。當時,中國國力日衰,任憑列強宰割,這就注定了清政府在同日本的較量中處於弱勢,它不僅無力保護鄰國朝鮮,而且也抵禦不了日本對自己的人侵。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日軍打敗清軍。此後,清政府完全退出朝鮮半島的力量角逐,
於是日本在當地的影響日益增加。但是大國在朝鮮半島上的爭鬥並沒有因此而結束。很快日本與沙皇俄國又為爭奪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展開激烈鬥爭,最終導致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的爆發。日本最終贏得了這場戰爭,並且在美國的調停之下,與俄國在1905年簽署了《日本與俄國和平條約》(又稱《朴茨茅斯和約》),為獨吞朝鮮半島奠定了基礎。該條約規定:俄國承認日本在朝鮮擁有最高的政治、軍事和經濟利益,並保證不干涉日本在朝鮮可能採取的指導、保護和管制措施。1905年11月17日,日本強迫朝鮮李朝政府簽訂《韓日協商條約》,在朝鮮設定“統監府”,把朝鮮變成它的“保護國”。1910年8月22日,日本駐朝鮮“統監”寺內正毅勾結當時擔任李朝政府總理大臣的李完用,迫使朝鮮政府同它簽訂《韓日合併條約》,朝鮮全部並人日本,其一切主權權利永久地割讓給了日本。從此,朝鮮半島成為日本天皇的領土,其最高行政長官是天皇任命的總督,這種局面一直維持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又成為影響朝鮮半島地區局勢發展的一個重要國家。這樣,朝鮮半島又成為美、俄、中、日四大國利益的交匯處,並最終成為美蘇冷戰最直接的受害地區。

目錄

引言
第1章 分裂與分治
一、國際社會對戰後朝鮮地位的政治安排
二、三八線的劃定
三、從戰時盟國到冷戰對手
四、美蘇各懷心思
五、南北分治局面的形成
第2章 兵戎相見
一、戰爭責任之爭
二、最初的態勢
三、美國的軍事捲入
四、蘇聯態度的變化
五、仁川登入
六、以“穩定和復興”為旗號
七、中南海的艱難抉擇
八、力挽危局
第3章 停戰談判
一、“感恩節神話”的破滅
二、原子訛作
三、“總進攻”變成總退卻
四、“政治解決”
五、聯大1771號決議
六、麥克阿瑟丟官
七、泥潭拔足
八、談判桌上的較量
九、邊談邊打
十、簽字板門店
第4章艱難的和解
一、維護停戰協定的鬥爭
二、《美韓共同防禦條約》
三、無果而終的日內瓦會議
四、南北對話
五、金大中的“陽光政策”
第5章朝鮮“核危機”
一核查風波
二、《美朝核框架協定》
三、小布希調整對朝政策
四、打“核牌”平壤以硬碰硬
五、化解朝核危機的國際努力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