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龍伢, 博士, 研究員, 1964年出生。1996-今,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1999-2000年和2006年兩次赴日本北海道大學作訪問教授。1988年、1998年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學金優秀獎和特別獎;1998年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會侯祥麟基金獎;1999年獲遼寧省青年科技一等獎;2000年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2002、2003和2005年三次遼寧省技術發明二等獎;2005年首屆獲大連市專利金獎;2005年中國科學院與省市企業合作先進個人一等獎;2006年中國專利優秀獎;2006年首屆遼寧省科技成果轉化一等獎;2007年大連市十大傑出青年;2008年大連五一獎章;200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均第一排名/個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入選2013年度“遼寧省院士後備人選培養工程”人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徐龍伢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職業:教授
簡介,學術成就,
簡介
徐龍伢, 博士, 研究員, 1964年出生。1996-今,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1999-2000年和2006年兩次赴日本北海道大學作訪問教授。
學術成就
近年來,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和完成多項國家、中國科學院、遼寧省、中國石化和中國石油等重點科研課題, 取得多項科研成果, 其中國際領先/先進水平成果5項,在國內外核心科技刊物發表論文230餘篇,獲得中國、美國、歐洲等國內外授權專利80餘件,撰寫了《催化裂化乾氣綜合利用新流程探討》專著。負責開發成功的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催化裂化乾氣制乙苯新技術”已轉讓至國內17家石化企業,效益巨大,有效促進了乾氣資源的綜合利用和石油資源利用率的提高;針對美國等少數已開發國家對吡啶(廣泛套用於農藥和醫藥等領域)生產技術的壟斷及對出口的限制,負責開發成功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乙醛-甲醛-氨合成吡啶高性能新型催化劑”,成功投產兩套萬噸規模吡啶生產裝置(其中一套為迄今全球最大規模),經濟與社會效益顯著,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成果鑑定認為達國際領先水平。所獲獎勵/榮譽:1988年、1998年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學金優秀獎和特別獎;1998年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會侯祥麟基金獎;1999年獲遼寧省青年科技一等獎;2000年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2002、2003和2005年三次遼寧省技術發明二等獎;2005年首屆獲大連市專利金獎;2005年中國科學院與省市企業合作先進個人一等獎;2006年中國專利優秀獎;2006年首屆遼寧省科技成果轉化一等獎;2007年大連市十大傑出青年;2008年大連五一獎章;200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均第一排名/個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