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道振

徐道振,教授。於1955年畢業於浙江醫學院醫療系,從事傳染病臨床工作40餘年。具有堅實的與本專業有關的各種知識,積累了豐富的臨床工作經驗,能解決本科複雜、疑難與危重病人的診斷及處理,掌握傳染病專業國內外發展趨勢,已成為本專業學術、技術帶頭人,對病毒性肝炎、腸道及蟲媒傳染病等有較深的造詣。近30年來,重點研究病毒性肝炎,尤其對乙型、C型肝炎的治療有較深入的研究。在國內外醫學雜誌上發表論文20餘篇。參加編著的書有《病毒性肝炎防治研究》、《衛生技術標準概論》、《傳染病誤診學》和《人類病毒性疾病》,曾獲北京市科技獎。現任衛生部病毒性肝炎防治領導小組成員,衛生部病毒性肝炎專家諮詢委員會專家,衛生部傳染病衛生技術標準委員會副主任,全國中華醫學會傳染病學會副主任委員,北京市衛生局病毒傳染病防治研究中心主任,《中華傳染病雜誌》與《中華臨床病毒與實驗雜誌》編委,中華預防醫學會北京分會、檢驗分會會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徐道振
  • 外文名:Xu Daozhen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職業:主任醫師
  • 畢業院校:浙江醫學院
  • 性別:男
論述文章
相關論述:《B肝病原攜帶者可以做廚師》
“B肝歧視”的源頭在哪裡?社會對B肝攜帶者的排斥感從何而來?徐道振教授給記者解惑,“公眾對肝炎的認識還處在80年代末期的醫學水平” 。
80年代末,即使是專家,對肝炎的認識也十分膚淺。醫學界普遍認為,肝炎分為兩種,一種是急性發作的A肝,一種是慢性的B肝,傳播途徑為血液傳播和消化道傳播。在這種觀念的指導下,隔離措施未免過於嚴厲。
1989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將病毒性肝炎籠統的列為乙類傳染病,並且規定:“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和疑似傳染病病人,在治癒或者排除傳染病嫌疑前,不得從事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禁止從事的易使該傳染病擴散的工作。”在1991年12月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實施辦法》又進一步規定“乙類傳染病病人及病原攜帶者的密切接觸者,應當接受醫學檢查和防治措施。”
與此同時,科學的發展,早已將法律遠遠的甩在身了後。徐道振介紹說,1999年發現了C型肝炎後,肝炎即分為甲乙丙丁戊5種。其中甲和戊是急性病,主要通過消化道傳染,有一定的傳染性,A型肝炎還曾經在上海爆發過。而乙丙丁三種肝炎都是慢性病,基本公認為非腸道感染,傳染性較弱,而1989年制訂《傳染病防治法》時,對此尚無認識,自然就不能區別對待。
法律只要沒有修改,就有它的效力,這一法律使1.2億以上的B肝攜帶者,成了另類群體。
醫學界為B肝攜帶者“平反”的努力從來就沒有停止過,2000年9月,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會修訂了《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方案指出,B肝表面抗原攜帶者不應按現症肝炎病人處理,除不能獻血及從事直接接觸入口食品和保育工作外,可照常工作和學習,但要加強隨訪。
“最近兩年,專家討論的問題已經不僅僅是保證他們能正常生活。對於是否應該將B肝攜帶者排除在飲食行業之外這樣的社會共識,許多專家都對當前的做法提出了否定意見——既然病毒不會間接傳播,當然就不應該限制了。” 徐道振的說法讓記者感到驚訝,當社會上還在對是否應該讓B肝攜帶者當公務員而爭論不休的時候,科學卻賦予了他們當廚師的權利。
一些跡象表明,一些方面正試圖減輕對B肝攜帶者的歧視。2003年3月3日教育部、衛生部、中國殘疾人聯合會聯合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工作指導意見》的通知明確規定,“B型肝炎表面抗原攜帶者除不能錄取的本科專業:學前教育、飛行技術、航海技術等,專科專業:麵點工藝、烹飪與營養、烹飪工藝、西餐工藝、食品科學與工程等,錄取時一般應不受限制。” 據一些曾接受衛生部諮詢的專家說,出台這個通知,是在強烈呼聲下的無奈之舉,因為每年被體檢刷掉的孩子實在太多了,他們需要一個紅頭檔案撐腰。
但是另一些跡象表明,對於涉及1.2億人的這個群體,更多的是忽視。記者採訪了人事部、勞動部、教育部、衛生部等,得到的答覆是“這個問題我們還沒有形成意見,不宜報導”,“公務員選拔在這方面還沒有統一標準”,“應該消滅歧視,但是我們無能為力”,“這個問題還沒有研究過,也沒有數據,無法接受採訪”……
“改變法律是很難的,但是法律應該尊重科學。”徐道振在聽說B肝攜帶者不能當公務員的現狀後,當即激動地拍著桌子說:“這樣做是歧視,人事部門的人太不負責了!”隨即,他抓起電話與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中國肝炎防治基金會秘書長蘇崇鰲聯繫,“我們得向何魯麗呼籲一下,1.2億呀,趕上一個國家了,處理不好會引起社會動盪,怎么能這樣胡來呢。”
徐道振徐道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