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勣,人物名,著名的有北宋官吏徐績和清朝將領徐績。北宋官吏徐績,字元功,宣州南陵人,舉進士,選桂州教授。
基本介紹
- 本名:徐勣
- 字號:字元功
- 所處時代:北宋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宣州南陵
文言文簡介,白話文簡介,社會評價,
文言文簡介
徐勣字元功,宣州南陵人。舉進士,調吳江尉,選桂州教授。王師討交趾,轉運使檄績從軍。餉路瘴險,民當役者多避匿,捕得千餘人,使者使績杖之,績曰:“是固有罪,然皆飢羸病乏,不足勝杖,姑涅臂以戒,亦可已。”使者怒,欲並劾績,績力爭不變,使者不能奪。郭逵宿留不進,績謂副使趙禼曰: “師出淹時,而主帥無討賊意,何由成功?”因具蠻人情狀疏於朝,謂斷者人主之利器,今諸將首鼠不進 ,惟斷自上意而已。既而逵、禼果皆以無功貶。
舒亶聞其名,將以御史薦,績惡亶為人,辭不答。求知建平縣,入為諸王宮教授,通判通州,瀕海有捍堤,廢不治,歲苦漂溺。績躬督防卒護築之,堤成,民賴其利。復教授廣陵、申王院,改諸王府記室參軍。哲宗見其文,諭獎之,欲俟滿歲以為左右史,未及用。
徽宗立,擢寶文閣待制兼侍講,遷中書舍人,修《神宗史》。時紹聖黨與尚在朝,人懷異意,以沮新政。帝謂績曰:“朕每聽臣僚進對,非詐則諛;惟卿鯁正,朕所倚賴。”因論擇相之難,雲已召范純仁、韓忠彥。績頓首賀曰:“得人矣!”詔與蔡京同校《五朝寶訓》。績不肯與京聯職,固辭。奏京之惡,引盧杞為喻。遷給事中、翰林學士。上疏陳六事:曰時要,曰任賢,曰求諫,曰選用,曰破朋黨,曰明功罪。
國史久不成,績言:“《神宗正史》,今更五閏矣,未能成書。蓋由元祜、紹聖史臣好惡不同,范祖禹等專主司馬光家藏記事,蔡京兄弟純用王安石《日錄》,各為之說,故論議紛然。當時輔相之家,家藏記錄,何得無之?臣謂宜盡取用,參討是非,勒成大典。”帝然之,命績草詔戒史官,俾盡心去取,毋使失實。
帝之初政,銳欲損革新法之害民,曾布始以為然,已乃密陳紹述之說。帝不能決,以問績,績曰:“ 聖意得非欲兩存乎?今是非未定,政事未一,若不考其實,姑務兩存,臣未見其可也。”又因論棄湟州, 請“自今勿妄興邊事,無邊事則朝廷之福,有邊事則臣下之利。自古失於輕舉以貽後悔,皆此類也。”
績與何執中偕事帝於王邸,蔡京以宮僚之舊,每曲意事二人,績不少降節。謁歸視親病,或言翰林學士未有出外者,帝曰:“績謁告歸爾,非去朝廷也,奈何輕欲奪之!”俄而遭憂。京入輔,執中亦預政,擿績行章惇詞,以為詆先烈。服闋,以主管靈仙觀,入黨籍中。起知江寧府,言者復論為元祐奸朋,必不能推行學政,罷歸。
大觀三年,知太平州。召入覲,極論茶鹽法為民病,帝曰:“以用度不足故也。”對曰:“生財有道,理財有義,用財有法。今國用不足,在陛下明詔有司,推講而力行之耳。”帝曰:“不見卿久,今日乃聞嘉言。”加龍圖閣直學士,留守南京。
蔡京自錢塘召還,微言撼之曰:“元功遭遇在伯通右,伯通既相矣。”
績笑曰:“人各有志,吾豈以利祿易之哉?”京慚不能對,績亦終不復用。以疾,除顯謨閣學士致仕。卒,年七十九。贈資政殿學士、正奉大夫。績挺挺持正,尤為帝所禮重,而不至大用,時議惜之。 (節選自《宋史·徐績傳》)
白話文簡介
徐績字元功,是宣州南陵人。推舉他為進士,選任他做桂州教授。朝廷發兵討伐交趾,轉運使發公文,徐績應命從軍,由於運送糧餉的路上瘴氣瀰漫,應當服役的人大多逃避,抓了一千多人,使者讓徐績杖責他們,徐績說:“他們確實有罪,可是他們都是飢餓體弱多病的人,不能承受杖責,姑且染黑他們的胳膊來警告他們,也就可以了。”使者非常生氣,想一併彈劾徐績,徐績據理力爭,絲毫不改變,使者也不能改變他。舒亶聽說他的聲名,要憑藉御史的身份推薦(他),徐績厭惡舒亶的為人,就推辭不答應。他擔任通州通判時,靠近海的地方有個堤壩,廢棄已久沒有治理,百姓每年都遭受海水泛濫之苦,徐績親自督促士兵修築海堤,堤壩修成後,百姓依靠它獲利,徽宗即位,徐績升職做中書舍人,修訂《神宗史》。當時紹聖的黨羽還在朝中,人們都懷有不同的想法,來阻止新政的實施,皇上對徐績說:“我每次聽大臣應對問話,不是欺騙就是諂媚,只是徐績耿直,正是我依賴的。”於是下詔讓徐績與蔡京共同校對《五朝寶訓》,徐績不肯同蔡京合作,就堅持推辭。後升職翰林學士,國史很久都沒修完,徐績說:“《神宗正史》,現在已經修改五次了,還沒能成書。大概因為元祜、紹聖這些史官好惡不相同,范祖禹等人專門負責司馬光收藏的一些記事,蔡京兄弟純粹用王安石《日錄》,各執一詞,所以議論紛紛。當時的輔相之家,每家都藏有記錄,怎么能夠說沒有呢?我認為應該全部取用,參考修訂對錯之處,才能修成國史。”皇帝認為他說得對,命令徐績草擬詔書告誡史官,讓他們盡心去收集,不要讓史實失真。徐績與何執中共同在宮中侍奉皇上,蔡京憑藉自己是老官僚,常常違心地奉承二人,徐績並沒有稍稍降低自己的品節。(徐績)請求回家探望親人的病情,有人說翰林學士中沒有外出的規定,皇帝說:“徐績請求回去,不是離開朝廷,怎么是他輕易改變這個規定呢!”大觀三年,徐績擔任太平州知府。皇上召他進見,他極力陳述先行的茶鹽法給百姓帶來的痛苦,皇上說:“是因為資財不足的緣故啊。”
徐績回答道:“獲得錢財要有道,打理錢財時要講義,花費錢財要得法,現在國家資財不足,陛下可召令全國有關官員,推廣宣講並親力推行它。”皇上說:“不見你很久了,今日才聽到好的建議。”蔡京從錢塘被召還,用隱晦的話語打動他說:“你的功勞在伯通之上,伯通已經是丞相了。”(伯通,即何執中。)
徐績笑著說:“各人有各人的志向,我哪能因為利祿改變呢?”蔡京很慚愧無言以對,徐績最終也沒有再被重用。後因病而死,享年七十九歲。徐績耿介正直,特別受皇帝禮遇器重,但沒有得到重用,當時人議論為此感到惋惜。
社會評價
徐績一向關心百姓疾苦。擔任通州通判時,曾親自監督修築海堤,以免海水泛濫成災。擔任太平州知州時,又曾極力陳述現行茶鹽法給百姓帶來的苦痛,建議皇帝詔令全國有關官員合理地生財、理財、用財。朝廷發兵討伐交趾時,轉運使發布官文,徐績應命從軍。由於運送糧餉的路上瘴氣瀰漫,崎嶇險阻,服役的人大多逃避。徐績同情他們,為使一千多個被捉來的人免遭杖責而據理力爭。針對《神宗正史》久未編成的狀況,徐勛認為原因在於史臣好惡不同,取材各有偏向,意見難以一致,所以應廣泛蒐集資料,明辨是非,才能修成符合史實的國史。他的見解和主張得到皇帝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