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林正

徐林正

徐林正,作家、旅行家。曾做過教師、記者、自由撰稿人。出版有《文壇剽客》、《先鋒余華》、《騎車走運河》等專著十多種,現致力於完成“騎車走世界”的騎行計畫和創作計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徐林正
  • 國籍:中國
  • 職業:作家、旅行家
  • 性別:男
個人作品,名人傳記系列,代表作,社會評價,

個人作品

文化批評系列
《文化突圍》(簡體字版:浙江文藝出版社,繁體字版:台灣生智出版社)
《文化嘴臉》(台海出版社)
《文壇剽客》(台海出版社)
《老李飛刀——李敖的另一種玩法》(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作品集系列:
《客廳·網路·咖啡屋》(中國文聯出版社)
《明星VS名人》(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名人傳記系列

《先鋒余華》(浙江文藝出版社)
《六小齡童 猴緣》(京華出版社)
《中國影視明星檔案》(浙江文藝出版社)
《當紅影視明星檔案》(浙江文藝出版社)
《百名影視明星檔案》(浙江文藝出版社)
《中國影視導演檔案》(浙江文藝出版社)
“騎車走世界”系列
《騎車走運河》(北京大學出版社)
《腳踏車萬里走走絲路》(北京大學出版社)
《騎車走越南》(待出)

代表作

《茅盾文學獎緣何矛盾重重》
《文壇剽客》
《騎車走運河》

社會評價

立志打響品牌的自由撰稿人
1998年5月,徐林正從浙江來到了北京,選擇了當時並不被外人看好的職業——自由撰稿人。時至今日,他已經成為了在京自由撰稿人中較為出色的一位,不僅靠寫稿所得在北京買房置業,還出版了《文壇剽客》、《老李飛刀》、《先鋒余華》等8本專著。日前,徐林正對記者袒露了其從事自由撰稿職業的心路歷程。
和許多自由撰稿人一樣,徐林正也面臨著諸多不公平的待遇
徐林正1993年畢業於浙江師範大學中文系,隨即在浙江蘭溪擔任了兩年鄉村教師。1995年10月在浙江《金華晚報》擔任文化記者、編輯。1998年3月,從《金華晚報》辭職,坐上了開往北京的列車。
“離開原因,厭倦了看別人臉色的生活,覺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渴望身心的自由。也正是從那時起,我有了做自由撰稿人的朦朧想法。我渴望‘落魄江湖仗筆行,獨立蒼茫自詠詩’。我相信,只要有筆在,任何艱辛的生活都會變成充滿謳歌的吟唱。”在徐林正的描述中,記者感受到了他當年對夢想的渴望。
“離開時所有積蓄有6000元,這使我可以在北京很從容地遊玩和思考。”
正式決定做自由撰稿人是1998年5月1日,此前,徐林正用2400元錢買了一台傳真機,在西苑掛甲屯附近租了一間帶電話的平房。考慮到日後可能會經常搬家,又特意去雙榆樹郵局租了一個信箱。這樣,就有了此後被很多編輯們熟悉的“北京雙榆樹郵局17號信箱”。自此,這個信箱與徐林正的生活息息相關,那一張張面額從數元到數百元的匯款單成了他的“工資”。
徐林正坦言,凡事有所得,必有所失。自由撰稿人是最自由的,不用費盡心機看單位領導臉色,不用挖空心思處理同事關係,不用每天早起上班,不用著裝整潔舉止得體。但自由撰稿人也是最不自由的,必須要看生活的臉色:小到一支筆,大到電話費、打車費、房租、飯費。
“與許多自由撰稿人相比,我認為自己是幸運的。堅持‘四獨立’、不投機取巧,使我在短短几個月內就獲得了社會承認,並逐漸打響了自己的品牌。我與眾不同的採訪開場白:‘我叫徐林正,自由撰稿人……’也被越來越多的採訪對象所接受。”談及此,他顯得異常興奮。
“富得只缺錢了”
著名作家莫言曾在《文壇剽客》的序言中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我們應該有一支和專業的記者相抗衡的自由撰稿人隊伍,形成競爭,甚至是監督。許多記者的批評稿子往往因為某種原因遭到封殺,當然也有許多記者的不夠水準的稿子因為近水樓台而得到發表。如果有一支健康的生氣勃勃的自由撰稿人隊伍,就能改變這種局面。在很多自由撰稿人看來,莫言的話是對他們的期望與肯定。
渴望得到尊重
“博爾赫斯的那句話‘仿佛水消失在水中’非常符合我剛到北京做自由撰稿人時的情景。我沒有工作單位,沒有固定的住所,沒有呼機,沒有手機。我把自己扎紮實實地弄丟了,如同隱在森林的一片樹葉,仿佛落在沙漠中的一粒沙子。”
儘管“十六大”報告明確了包括自由撰稿人在內的自由職業人員的身份,將他們同樣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肯定了其合法地位。但實際情況卻是,大部分自由撰稿人仍然遭遇著諸多不公平的待遇:
其一,自由撰稿人如同“無業游民”,這是整個社會的觀念問題。在買房、辦理信用卡、出國等方面,由於沒有“組織”和單位,自由撰稿人的麻煩很多。
其二,寫批評文章遭遇報復時,感到很無助。尤其是一些被批評的對象,常藉助單位或團體的勢力打壓自由撰稿人,使自由撰稿人備感勢單力薄。
其三,大部分網際網路在轉載稿件時,均不支付稿費,這對於靠稿費為生的自由撰稿人幾乎成了致命的打擊,導致不少人被迫改行。餘下的一些自由撰稿人也只能依靠專欄寫作維持生計。
“由於網際網路的發展,17號信箱的稿費單越來越少,但我依然習慣有空就去17號信箱看看,17號信箱已經成了我永遠無法割捨的朋友,如果我好久不去,它會寂寞的。然而,有一天,當我打開17號信箱時,發現裡面只有一沓厚厚的廣告,而沒有一張稿費單。那一刻,我突然有了一種如同自由撰稿人余華小說《許三觀賣血記》中,許三觀的血賣不出去的恐慌。我擔心自己如同許三觀一般,花費心血的稿子突然沒人要了,那種多年追求並喜歡的獨立撰稿人的生活方式,可能就會突然失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