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隴紅番薯

後隴紅番薯

後隴紅”番薯亦稱為“後隴紅心仔”番薯,產於廣東省潮安縣後隴村。

後隴(亦名鶴隴)自然村創建於宋代。明代嘉靖初年,後隴村農民蘇阿礽從當時的潮州府轄地潮陽縣陂頭村移植來的“陂頭黃”番薯,由於土質不同,原來的“陂頭黃”薯質發生變化,薯皮由淡黃色變為赤色,薯肉也由桔黃色變得紅若辰砂,原本爛口的薯質變得潤而柔,極其耐煮,不香不甜的味道也變成香似菱荷,還帶有幾分蜂蜜的甜味。自此,“陂頭黃”變成了“後隴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後隴紅番薯
  • 又名:後隴紅心仔”番薯
  • 創建於:宋代
  • 人物:蘇阿礽
基本簡介,特產說明,

基本簡介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後隴村學子蘇志仁中甲辰科進士,授池府推官,不久又遷升入朝任中憲大夫吏部主事,成為潮州府歷史上著名的七俊賢士之一。一次,他從京城回故里省親,特意帶上一籃“後隴紅”回京,在其華誕之日,做為宴會的一道菜請六部官員,百官品嘗後,無不交口讚嘆。一時間,“後隴紅”名噪京華,譽滿朝野。
很快,嘉靖皇帝、明世宗風聞“後隴紅”的美名,也品嘗了這種番薯,末了,噴噴嘆道:“後隴紅真是稀世佳珍也”。此後,“後隴紅”就被欽定為朝貢禮品而聞名於世。據說明代朝廷的大內貢品錄及潮州府的地方志均有明確記載。
時至1960年,被選為上京參觀團代表的後隴村人蘇杜清,也將“後隴紅”作為禮品敬贈毛澤東主席。名人品嘗“後隴紅”的軼聞歷來頗多,清末,廣東虎門要塞提督方耀蒞臨潮州時,品嘗“後隴紅”後也大加讚賞。廣東省特級廚師朱彪初編著的《潮州菜譜》一書中,將以“後隴紅”為主要原料烹飪的菜收錄為高級宴會甜菜菜譜。
“後隴紅”番薯的吃法是煮成甜品。具體的做法是先去皮,然後切片、再浸水、晾乾,之後連糖、水、薯片一併下鍋,用慢火熬上一天,吃起來感覺柔潤、細膩、香甜無比。至今,後隴人在與親友往來中送紅心薯也是一種時尚,旅居海外的鄉親回國時更不辭辛勞將這些又沉又重的番薯帶到異國他鄉。

特產說明

潮安縣鳳塘鎮後隴自然村出產的“後隴紅心仔番薯”(俗稱“後隴紅”),屬名優地方土特產,其薯肉紅若辰砂,香似菱荷,還帶有類似蜂蜜的甜味。而且久煮更柔潤,不易爛哩。收穫後的後隴紅番薯,薯塊連同根部一起保存,掛在樑上使之通風透氣或窖藏,保存經年,味道最好。據說它曾做為貢品朝貢嘉靖和乾隆皇帝,也曾做為禮品贈送毛澤東主席,可謂名聞遐爾!
後隴紅番薯的正地道產地在後隴村山前那片“石龍”旱地,極品聖地是飯包山感天大帝廟前的三分六厘(一說三分)地。此地出產的後隴紅番薯,薯質最佳。據傳,朝貢嘉靖和乾隆皇帝及贈送毛主席的後隴紅都產自此地,文化內涵極為豐富。
廣東省特級廚師朱彪初先生的大作《潮州菜譜》,有一味高級宴會甜菜“甜五仁地瓜”,原料就是特選後隴紅番薯600克,配以核桃仁等“五仁”,加上白砂糖和冰肉小丁、生蔥花,經炸、炒、煮而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