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白虎澗村

後白虎澗村位於昌平西南軍都山腳下,東鄰京密引水渠,南與海淀區接壤,北與防化研究院相鄰,屬於半山區;距離鎮政府2公里;耕地面積530多畝;全村有600多戶,男女大略各半,非農業人口200多人,是漢族人的聚集地,以李、肖、石、劉、暴姓氏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後白虎澗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人口:1860多人
  • 村域面積:7000餘畝
歷史沿革,自然環境,經濟發展,村政建設,村史榮譽,

歷史沿革

後白虎澗村村名的由來眾說紛紜,流傳最為廣泛的一種說法是:白虎澗山猶如一隻面南的臥虎,村子恰好位於臥虎的後方,因此得名後白虎澗。
陽坊鎮後白虎澗村於1948年12月解放。不久土地改革全面展開,使老百姓人人有地種,生活初步得到保障。1950年7月1日成立黨支部,l953年組織互助組,1954年成立低級社,1957年成立先鋒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後白虎澗成立了大隊。為了方便農業生產和管理,劃分了五個生產隊,以生產隊為單位獨立核標,按勞分配,1997年生產隊解體統一歸大隊管理,1990年成立經濟合作社,1988年建立達思寺佛山陵園,1992年6月5日,選舉出第—屆村委會領導班子,1993年7月5日,佛山陵園與昌平民政局聯營,隨著開發力度的不斷加大,耕地逐漸承包,濱河路以南成了高科技開發區。

自然環境

全村屬半山區,轄域面積有7千餘畝,而其中百分之六十為荒山丘陵地帶,平原耕地不足千畝,人均耕地不足5分地,屬人多地少的行政村。
全村共有果園面積1187畝,主要以京白梨、鴨梨、大白杏為主,是京白梨的原發地。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雨熱同期,一般春季乾旱,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爽,冬季寒冷多風,風災雹災偶有發生。

經濟發展

後白虎澗村上千畝果園分別承包給20戶村民,以京白梨、京鴨梨、大白杏為主要果品,在承包果園的村民中有7戶同時兼營民俗旅遊,經營範圍包括觀光採摘、吃農家飯、住農家院等,並還有逐步發展的趨勢,山場以為主,還有鴻和石材廠、西山石材廠、格瑞耐特石材廠、雅泰石材廠等石材加工廠,合力發展石材產業。村里勞動力或在企業上班,或從事交通運輸、經商、建築、種養殖等二、三產業多種經營。在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村委會採取多種渠道,招商引資入村壯大集體經濟。村裡有各種機動車100餘輛,固定、行動電話1000餘部,冰櫃、彩電、空調等各類家用電器覆蓋率達98%以上,90%以上村民住上寬闊明亮瓦房,村民逐步走上了富裕道路。

村政建設

後白虎澗村解放初期就設有私塾, 1965年左右建立幼稚園,文化大革命後期建立醫務室。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後白虎澗村乘改革開放的東風,大力發展村政建設:1994年村里主要街道鋪上了水泥路,並逐年擴大;2005年村里投資60餘萬元徹底改善村民生活用水,建垃圾站22個;2000年投資10餘萬元進行低壓整改,平均每戶可達到2000瓦用電量,全村安裝上了路燈;2001年接通了有線電視信號,大大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2006年有431戶村民家中完成了戶廁改造。同年後白虎澗村花費了近50萬元在機務隊院內改建了占地面積達600平方米的多功能活動中心,室內設有文藝節目表演舞台、棋牌室、老年活動健身房等設施。寬敞的大廳能容納千餘人,召開全體村民代表大會及開展村民業餘文化活動有了寬裕的空間,這也是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項目中的基礎設施之一。全村基礎設施和公用設施不斷得到完善,廣大村民也正以嶄新的面貌邁向新時代。

村史榮譽

後白虎澗村於1950年7月1日成立黨支部,第一任黨支部書記是劉啟如,現任黨支部書記是李俊才。現任村委會主任肖鳳鵬,村林業技術員劉啟明、石玉傑,以及村民傑出代表孫春江曾先後被評為市級農業勞動模範,為村里樹立了典型,爭得了榮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