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水墨

後水墨

“後水墨”是一山先生提出來的全新的創作理論。是對傳統水墨的反思也不同於當代水墨,“後水墨”具有獨立的圖式語言。是作者對自然對人生的思考

他的“後水墨”作品用全新的的表現手法和現代的創作理念把傳統水墨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其作品主要有五個主題:玄、極、無、悟、變以對應金、木、水、火、土五行,把中國的哲學精神融合到作品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後水墨
  • 概念起源:一山先生
  • 主要特徵:在水墨變幻中反映陰陽無極
  • 基本含義:文化的抒懷哲學的反思藝術的表達
一山先生“後水墨”的啟示
“水墨”一詞在中國文化中對應著中國人認識世界、表現世界的一種方式,它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智慧和創造力。從老子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到石濤的“一畫論”,皆能解釋由單一的墨何以生成萬象大千。所謂,“墨分五色”,實際是一個概念,“五色”可泛指為無限豐富的世界。歷代書畫家
的創造在“水墨”的經驗、程式、理論方面已構建了相對完整的體系。它直接影響著人們的心理定勢和審美取向。承者、繼者為多眾。以反思與批評、解構與重組,繼承與創新的態度對待傳統者則為少眾。這當然需要膽、識、才、情。其中“識”是關鍵,因為一種新的價值判斷是需要多方面的知識與閱歷的積累而勇於實踐者則更需要膽。
前不久我觀一山先生大量的“水墨”作品,倍受感動。他問我,可否稱之為“後水墨”,我曰,名稱不重要,重在本質。當下,價值取向多元,藝術的多種可能和多向發展體現了藝術的生態和社會的民主。藝術家不同的表現呈現出豐富的人文的景觀,他們掌握著自己應有的話語,以自己所理解的傳統,自我所認識的時代,並以自我所創造的方式,建構著獨特的藝術世界。相對封建的農耕文化和工業化時代的藝術,它更令人有耳目一新的原創性,更具主體價值的個性,更具突破視覺範式的震撼性,注重追求精神本體的實驗性。
“後水墨”不僅在於實驗,更多在精神意義上。我在思考一山先生“後水墨”作品的精神是什麼?其主題是什麼……
“我的作品主要有五個主題:玄、極、無、悟、變以對應金、木、水、火、土五行。我把中國的哲學精神融合到作品中,在水墨變幻中反映陰陽無極……”一山先生如是說。 訴諸於畫面,那抽象的墨色構建、黑與白的律動之美、水與紙的滲化之韻,展示了一個游離於現代繪畫與傳統水墨之間的蒼渾意象。無形而形中洋溢著大象,此接混茫!
他在水與墨、筆與紙的交相互動中感悟主客觀世界的對話,體會瞬間中的永恆,凝固精神的物化,直抵藝術的靈魂。
畫匠致力於視覺美感,在於形象的描繪,而藝術家則追求於形式創造和精神表達。藝術家是在精神激盪和情感涌動中實現思想的表達。一山的作品,有主題,但不是明確的現實主題,這所謂的主題,更為接近純精神本體,折射出更為廣闊的思想光芒。它超越於八十年代後期實驗水墨,超越於純技術性探索的形式。而是在一個道法自然的自由表現中展開文化的抒懷,哲學的反思,藝術的表達。在這裡個性的特徵對應著思想的獨特,形成了形式與內容水乳般的融匯。畫什麼的問題已退居於“表現什麼”或者“為什麼表現”之後。所以我們憑視覺經驗和主觀想像,在作品中可以看見大漠、山河、密林、看見宇宙星辰……
“玄”:反應混沌世界之初的表象。千萬萬物盡在有無之間……
“極”,表現的是有序。天地萬物循自身規律而存在、生長、演繹……
“無”:就是運動,陰陽太極。皆在變化中。古人云:聚之為物,散之為氣……
“悟”:靜觀黑白變化,有形無形、似像非像。或空谷有音、或星河落日……
“變”:是變化。凝聚與裂變,重整與組合。世界在涅槃中新生。
這五個系列全部的反應了一山先生對世界、對自然、對生命、對人性深刻的思考……世界在混沌中變化,在變化中發展,五個系列相生相成正如五行的相生相剋一樣。
一山先生人生經歷和思想,廣泛的修養和人生閱歷,使他敢於以“後水墨”為自己作文化定位,其實,未必真要搞出一個名詞,而是真的要表現他內心超塵的追求。故他的作品往往引領人們進入藝術的靈山道海。它不同於在洋人面前亦步亦趨的無病呻吟,也有異於被傳統所囿的老調重彈,他的圖式,是文化新生命的躍動。
在當代中國藝術發展中,這種伴隨著精神世界的水墨創新倍受到關注,當然也給他留下了再探索的藝術空間

吳為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