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晉顯陵

後晉顯陵

後晉顯陵又稱石敬瑭墓,是五代十國後晉開國皇帝後晉高祖石敬瑭的陵墓,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宜陽縣石陵村西,封土高20米,周長100米。墓前有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立“晉高祖之陵墓”碑。墓原立有石像生9對,現多埋於地下。[2]2013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後晉顯陵
  • 外文名:Hou jin xian ling
  • 位置:河南省洛陽市宜陽縣
  • 簡介:後晉高祖石敬瑭墓
  • 詳細資訊:參看正文
  • 文物級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後晉高祖皇帝石敬瑭,祖上是沙佗人,西北的少數民族。他能當上皇帝,完全靠的是出賣自己的尊嚴。
後唐末年,潞王李從珂舉兵殺進洛陽,自己做了皇帝。很快,河東節度使石敬瑭也依葫蘆畫瓢,扯起大旗造反。
聞聽朝廷的平反部隊已氣勢洶洶從洛陽發來,石敬瑭一下慌了手腳。有幕僚建議“稱臣於契丹主,且請以父禮事之”。說白了就是,去北邊的契丹搬救兵,只要人家肯出兵解咱們的圍,石敬瑭你給契丹當兒子也值得。另外,再加上“割盧龍一道及雁門關以北諸州與之”的條件。
一般人要是聽到手下出這樣丟人的“餿主意”,一定火冒三丈,輕者扇他兩耳光,重者推出去斬了泄憤,可是石敬瑭聽了卻拍手叫好。
看到石敬瑭給出的條件,契丹主耶律德光大喜。自己祖上曾數次入侵中原均無功而返,現在中原人主動送上門來了,真是打著燈籠也不好找啊!
於是,耶律德光親率五萬鐵騎殺將而來,大敗後唐軍隊。之後,又幫著石敬瑭長驅直入洛陽,滅了後唐。
石敬瑭如願以償做了皇帝,國號大晉,定都開封,史稱後晉。這一年是公元936年,石敬瑭45歲,耶律德光34歲,“兒子”比“老子”整整大了11歲。
石敬瑭很守“信用”,他不但割了燕雲十六州給契丹,還奴顏婢膝稱耶律德光為父皇帝,他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向契丹進貢,每年給“老爸”送去金帛30萬。
石陵的黃土難掩千古罵名
當了7年“兒皇帝”後,石敬瑭在全國人民的唾罵中死去。當時,為什麼會選擇把他埋在宜陽呢?
據說,石敬瑭死後,皇室內議論紛紛,最後決定把他葬在遠離汴京的洛陽郊外,以免京城百姓指桑罵槐。不過還有一種說法,說是石敬瑭一當上皇帝就開始為自己選址造墓,攆風水從陝西秦嶺一直到宜陽,才得到了這塊風水寶地。
昨日,在當地百姓的指引下,我們在石陵村西的一塊田地里找到了石敬瑭的陵墓(見下圖)。如今,這座墓只剩下一個土丘,在田地包圍中顯得突兀。陵墓邊,只有一方殘碑,別無其他,碑上還依稀可辨“高祖”等幾個字。
宜陽縣城西北12.5公里處的石陵村西,隨風起舞的麥浪中,坐落著一座直徑和高各約10米,坐北朝南的覆斗形墓冢,巨大的墓冢之上芳草萋萋,看不出一絲有人供奉的痕跡,它就是晉高祖石敬瑭之墓,即後晉顯陵,石陵村也因此得名。據縣誌記載,陵園東原有“邱靈寺”,是石敬瑭靈輦停放之處,後為護園人住所,寺內建築多已改建,1965年尚存巨碑一通,是宋景德年間所立,現已不復存在。
如今,這座帝王陵墓已顯得破敗不堪,沒有絲毫皇陵氣質,但經歷千年的滄桑之後,從其殘留的墓冢規模和縣誌關於“邱靈寺”的記載,讓我們想像出後晉顯陵昔日宏偉的同時,也勾起了對那段恥辱歷史的記憶。
後晉顯陵因常年淤積,已將陵冢湮沒過半,神道石刻,除華表二僅露一米五長度以外,皆埋沒不見。我在村中問及此事時,一位大叔說,“柱子前幾年還看得見,最近每年都淤上幾十公分,現在還看不看得見不知道了”。到我們實地詳查時,發現一根華表柱僅露出地面四十公分強,另一根已見不到。當年成書時出露尚有一米五十,十年間,埋沒一米餘,古今變遷,令人唏噓。華表柱頭雕刻形式同唐靖陵及宋代神道華表石刻類似,確為唐末五代造物風格。
華表據陵冢三百米餘,今之冢旁,見不到任何人工造物,全部覆以野草,同伊川宣陵一樣,沒有設定任何文保標誌。石敬瑭顯陵地宮近年被盜,據村民言之,其中體量龐大,可以供小車調頭,四壁皆有壁畫,石門高度五米餘,可見後晉帝陵營造亦工亦精,非因亂世草草為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