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日偽統治時期,屬偽東科前旗公艱她墊署。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4月,東科前旗改為彰武縣第九區。
1956年,改後新秋區後新秋鄉。
1958年,改後新秋公社。
1984年,復改後新秋鄉。
1985年12月,新秋鄉撤鄉改鎮。
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末,後新秋鎮共轄11個行政村,44個自然屯。
截至2020年6月,後新秋鎮共轄11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樂園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後新秋鎮地處彰武縣東北部,東北與瀋陽市康平縣沙金台鄉相連,南鄰葦子溝鄉,西與大德鄉、興隆堡鄉毗鄰,北與內蒙古自治科爾沁左翼後旗接壤。鎮人民政府駐墊碑凶樂園村,距彰武縣縣城29千米,轄區總面積為18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後新秋鎮地形基本平坦,屬於丘陵地帶。
氣候
後新秋鎮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點是春季想熱碑風大且多,寒冷期長、東濕西乾、雨量集中、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7.5℃。1月平均氣溫-11.8℃,極端最低氣溫-36.5℃(2001年1月10日):7月平均氣溫24.1℃,極端最高氣溫38.3℃(2001年6月5日)。最低月均氣溫-24.7℃(2001年1月),最高月均氣溫30.1℃(1982年7月)。平均氣溫年較差11.9℃,最大日較差15.5℃(1970年9月28日)。生長期年平均182天,無霜期年平均155天,最長達188天,最短為129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787.6小時,年總輻射136.6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續期234天(一般為3月15日至11月5日)。年平均降水量510.3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數為6天汽放,最多達8天(1973年),最少為2天(2008年)。極端年最大雨量744.1毫米(1969年),極端年最少雨量292.1毫米(1996年)。降雨集中在每年7-8月,7月最多。
自然資源
後新秋鎮境內有豐富的建材石、碎石、珍珠岩、風能等資源。礦產資源有黃金、黏土、膨潤土、珍珠岩等。風力發電裝機量預計達20萬千瓦,已有4.5萬千瓦聯人國家電網運行。
人口
截至2011年末,後新秋鎮轄區總肯奔精勸人口20953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12.4人。
截至2017年末,後新秋鎮轄區常住人口19142人。
截至2018年末,後秋鎮戶籍人口人口20239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後新秋鎮一般預算收入800萬元,稅收收入1600萬元。
2018年,後新秋鎮有工業企業44個,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4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15個。
農業
2011年,後新秋鎮生產糧食24229噸,蔬菜產量20849噸,肉類產量4200噸;禽蛋產量487噸,旬謎墊迎鮮奶產量4510噸。
工業
2011年,後新秋鎮工業總產值達到2億元。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後新秋鎮九年制學校1所,在校師生共2395人。
醫療衛生
截至2011年末員巴判,後新秋鎮中心衛生院1所;病床50張,專業衛生人員共15人。
基礎設施
2002年後新秋鎮實施有線電視入戶工程。截至2011年末,後新秋鎮有線電視信號網路全覆蓋。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因清乾隆年間(1735~1795年)此地居住的全是蒙古族人,名為“後新秋”(蒙古語,意為新村),因此得名。
人口
截至2011年末,後新秋鎮轄區總人口20953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12.4人。
截至2017年末,後新秋鎮轄區常住人口19142人。
截至2018年末,後秋鎮戶籍人口人口20239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後新秋鎮一般預算收入800萬元,稅收收入1600萬元。
2018年,後新秋鎮有工業企業44個,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4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15個。
農業
2011年,後新秋鎮生產糧食24229噸,蔬菜產量20849噸,肉類產量4200噸;禽蛋產量487噸,鮮奶產量4510噸。
工業
2011年,後新秋鎮工業總產值達到2億元。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後新秋鎮九年制學校1所,在校師生共2395人。
醫療衛生
截至2011年末,後新秋鎮中心衛生院1所;病床50張,專業衛生人員共15人。
基礎設施
2002年後新秋鎮實施有線電視入戶工程。截至2011年末,後新秋鎮有線電視信號網路全覆蓋。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因清乾隆年間(1735~1795年)此地居住的全是蒙古族人,名為“後新秋”(蒙古語,意為新村),因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