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得無分別智,亦稱“後得智”、“俗智”、“權智”等。佛教名詞。無分別智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後得無分別智
- 屬性:佛教名詞
後得無分別智,亦稱“後得智”、“俗智”、“權智”等。佛教名詞。無分別智之一。
後得無分別智,亦稱“後得智”、“俗智”、“權智”等。佛教名詞。無分別智之一。與“根本無分別智”相對。指將根本無分別智證得的佛教“真理”,運用於分析各類具體現象的智慧型。以其能運用根本智一一分析事物,並在根本智之後發生, 故...
根本智與後得智 唯識家所用之名相。(一)根本智,又作根本無分別智、無分別智、正體無分別智、正體智,乃直證二空所顯真如之理,斷惑障之智。亦即照了無差別之智。(二)後得智,又稱後得差別智,乃轉有為之事境,了知依他起性之如幻,而不生我法之迷惑。亦即照了差別之智。[攝大乘論本卷下、成唯識...
”這個智,內緣取自體功德的種子,外緣取一切真、俗所知境界。就緣真即緣取真如的方面說,是無分別智;就緣俗即緣取其餘境界的方面說,是後得智所攝。其體是一,隨義用的差別分為二種。了俗由證真,證真為先,然後緣俗智生,所以把這個後生的緣俗智稱為後得智。或者和後得相似,稱為後得智。其餘的...
到見道位,中間無阻隔,即發二空無分別智,斷分別起二障種子,此即無間道。無間道斷惑之後,生出一念之正智,以此正智證悟真理。由此解脫迷惑,稱為“解脫道”。由此永斷二障種子,稱“真見道”。此後生起後得有分別之智慧,對於真見道所生起的無分別智所證真理,再加分別,變現真如之相分,稱為“...
這與修道位中無漏後得智緣真如的情形不同,無漏後得智既不是如見道位根本無分別智的親證,當然還與通常的情況一樣,是變現出真如的相狀來予以認知,易言之,依然是有見分,亦有相分。般若毱多的責難就利用了唯識學中的這一特例,他在《破大乘論》中說:“無分別智不似真如相起,應非所緣緣。”這是說...
世間禪,乃色界、無色界之禪定,有二:①根本味禪:有四禪、四無量、四空等三品,合稱十二門禪。乃厭離欲界之散亂而修四禪,欲求大福則修四無量,厭色籠者修四空。②根本淨禪:逢佛出世,聞佛說法,則得依之而直發無漏智,故稱淨禪。有六妙門、十六特勝、通明禪三品,分別為慧性多、定性多、定慧均等...
為度眾生,必須有悲智等運之心行,有此心行才會有真俗圓融之妙用,而達廣濟之目的。所以佛說“六度”、“四攝”、“四無量心”等菩薩道行,皆依悲智等運、真俗圓融的原則建立。六度中“布施度”所攝“財施”、“法施”“無畏施”,皆是悲的表現。“智慧度”所攝“加行、根本、後得無分別智”,全是智...
行道智見清淨指的是如果證得了有關三相的一系列觀智,這九種觀智分別指:生滅智、壞滅智、怖畏智、過患智、厭離智、欲解脫智、審察智、行舍智、隨順智等。行道智見清淨:如果證得了有關三相的一系列觀智,從生滅智直至隨順智。這九種觀智名為行道智見清淨。以下是組成行道智見清淨的九種觀智:(一)...
覆所知境無顛倒性,能障菩提;名所知障。此所知障,決定不與異熟識俱。彼微劣故。不與無明慧相應故。法空智品,與俱起故。七轉識內,隨其所應,或少或多,如煩惱說。眼等五識,無分別故;法見疑等,定不相應。余由意力,皆容引起。此障但與不善無記二心相應。論說無明唯通不善無記性故。痴無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