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寨山溝村

後寨山溝村位於海陽東北部,地處東經121°11′,北緯36°58′。東與乳山市山嵐相連,西與中石現村、東石現村山田相接,南與前寨山溝村水田交錯,北與乳山市為鄰。隸屬朱吳鎮。距鎮政府駐地14公里,距市政府駐地30公里。

全村轄區面積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56公頃,山嵐78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蘋果及乾雜果等,特別適宜乾雜果的栽植和生產。 2002年,全村有144戶,420人。有王、董、程等3姓,均為漢族,其中王姓人口最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後寨山溝村
  • 面積:3 km
  • 人口數量:420人
  • 總戶數:144 戶
歷史沿革,社會進步,組織建設,

歷史沿革

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王、董、程等三姓先後來此定居並建村。因建村於南、北寨山後溝之陰,且居前寨山溝村之後,故命名後寨山溝村。後因人口增多,外遷於文陽坡居住,村名未再更改。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7年,本村成立國小。1968年,大隊投資3萬元,重建校舍15間,教師5人,在校學生120多人。其後隨著人口的減少,學生人數下降,本村國小先後併入前寨山溝、中石現國小。改革開放後,教育質量逐步提高。自建國至2002年,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14人。村民中有2人獲農藝師職稱,1人獲助理工程師職稱。 人民生活解放前,常年人均糧食50公斤左右。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人均糧食140公斤。1975年,人均糧食245公斤,全村收入不足10萬元。2002年,人均糧食400公斤,人均存款餘額1500元,全村有各種機動車輛59部,其中機車12輛,電冰櫃20台,電視機150台,電話78部。 村莊建設建國前,本村以草房為主,村內街道參差不齊,破爛不堪。1980年以來,大隊統一規劃,整修街道,翻新舊房,共改建、翻新房屋200多棟。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由建國前的8平方米,擴大到20平方米。 集體福利隨著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村民的福利漸獲改善。
1971年,村合作醫療站建立,村民用藥報銷50%,重病住院報銷40%。1985年投資9萬元,全村用上電網供電。1994年投資7萬元,建自來水蓄水池,村民吃上了自來水。2000年,投資1萬元,安裝程控電話60部,成為電話村。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1年11月,成立黨支部,董忠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的領導下,先後開展了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組織支前隊20多人,隨軍參加了萬第、南馬戰鬥。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6名。2002年,有黨小組2個,黨員19名。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董忠、王連亭、程紹功、董起、程賢臣、程賢君、董田功、王學章、王永江、王學宏。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1月,設村公所,程淑蘭任村長。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委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
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程淑蘭、程紹民、王連芳、王連峰、程元禮、王永文、董田功、董起、王學詩、王永江、王學章、王學山、董紹海、董章、王學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