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危機時代:制度與結構的反思

後危機時代:制度與結構的反思

《後危機時代:制度與結構的反思》是2011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董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後危機時代:制度與結構的反思
  • 外文名:Post Crisis Era: Rethinking System and Structure
  • 作者:董偉
  • 出版日期:2011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9720288, 7509720281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頁數:311頁
  • 開本:20
  • 品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董偉所著的《後危機時代(制度與結構的反思)》是針對新自由主義在全球的蔓延會給人類社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和人類社會走向後危機時代所面臨的困惑以及如何從理論上評價日本核危機而設計的。根據南希·伯索爾、弗朗西斯·福山的觀點——“如果說這場全球金融危機讓一些發展模式受到審判的話,那就是自由市場或新自由主義模式”,本書著重考察了西方國家極力推崇的新自由主義如何在經濟領域從一種理論思潮演變為一種經濟制度,進而影響全球經濟走勢;對其歷史淵源、理論背景和未來發展予以分析,並就經濟制度與社會結構的關係進行了理論上的探討。
《後危機時代(制度與結構的反思)》從哲學、社會學、經濟學的多學科視角出發,針對後危機時代凸顯的社會矛盾以及日本核危機造成的全球恐慌問題,從反思、批判的角度,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深入總結與梳理了當前對西方乃至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新自由主義思潮,對經濟制度選擇與社會結構關係的一系列理論問題進行了較深入、系統的分析,創新性地提出社會生產方式決定製度的選擇、社會結構決定經濟制度存在的形式和性質的理論觀點。《後危機時代(制度與結構的反思)》作者董偉所選擇的制度—結構分析方法,在某種程度上為我們走出金融危機後重新審視新自由主義、尋求風險社會背景下評價核危機的視角開闢了新的理論空間。

作者簡介

董偉 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區域經濟研究所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1994~1997年在吉林大學日本研究所攻讀世界經濟專業,獲經濟學碩士學位;2007年從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哲學系畢業,獲哲學博士學位。研究方向:區域經濟與社會政策、經濟社會學。近年來,在《世界經濟與政治》、《日本學刊》、《企業管理》、《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求是學刊》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三十餘篇,部分論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世界經濟導刊》、《工業經濟》、《工業企業管理》以及人大複印報刊資料等轉載。

圖書目錄


自序
導論 制度與結構關係問題提出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第一節 制度選擇問題提出的背景
第二節 社會結構“維度”的設定對制度研究的意義
第三節 理論與現實意義
第四節 研究的歷史和現狀
第一章 經濟制度與社會結構理論
第一節 後現代主義與理論研究範式
第二節 經濟制度及其選擇
第三節 結構理論及其維度
第二章 自由主義、新自由主義及新制度經濟學的制度理論與社會結構
第一節 自由主義及其經濟制度與結構維度
第二節 新自由主義經濟制度選擇的結構維度
第三節 新制度經濟學的制度理論與社會結構
第三章 全球化時代社會結構維度變化的特徵及理論建構
第一節 全球化時代社會結構維度的變化特徵
第二節 全球化時代經濟制度選擇與結構維度的分析
第三節 後危機時代的日本核危機與制度結構維度
第四章 馬克思的制度—結構理論與人的發展
第一節 馬克思關於經濟制度與社會結構的理論
第二節 經濟制度選擇與社會結構關係的本質
第五章 俄羅斯轉軌和拉美改革的經濟制度選擇與結構性障礙
第一節 俄羅斯的經濟制度選擇與社會轉型
第二節 拉美的經濟制度選擇與結構維度
第六章 中國經濟制度選擇的結構維度分析
第一節 經濟學與中國經濟制度選擇
第二節 中國社會結構的特徵
第三節 “中國模式”的形成及其矛盾
第四節 “中國模式”的特點
第五節 中國的經濟制度選擇與社會轉型
第六節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第七章 經濟制度選擇與社會結構關係的理論建構
第一節 經濟制度選擇與社會結構的一般關係
第二節 經濟制度選擇與社會結構的嵌入關係
第三節 行動、制度、結構
第四節 制度化與結構
第八章 結論:對新自由主義的制度與結構評析
第一節 制度—結構理論述評
第二節 對新自由主義批判的視角
第三節 對新自由主義的客觀評價及新自由主義的未來
第四節 制度—結構理論及其發展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