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老山界

征服老山界

《征服老山界》是劉玉創作的長篇紀實文學,首次出版於2019年9月。

該作品描寫湘江戰役的來龍去脈,既有大場景的戰鬥也有彰顯美好人性的細微描寫。作者對史料進行了仔細的考證,並對歷史採取客觀還原,而不是想像歷史,將歷史主觀化,這使該作品不僅具有文學價值,同時兼具歷史研究價值。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征服老山界
  • 作者:劉玉
  • 文學體裁:紀實文學
  • 字數:18萬字
  • 首版時間:2019年9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作品鑑賞,主題思想,藝術特色,作品影響,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征服老山界》還原紅軍與國民黨在湘江戰役前後焦灼的戰況以及兩軍高級將領的戰略部署,抓住紅軍翻越老山界時既要對付前後之敵,又要對付天塹之險,還要爭論軍事路線等種種矛盾,進行了全景式的紀實掃描,其中既有大場景的戰鬥也有彰顯美好人性的細微描寫,如戰友之情、殘酷與溫情、生與死、理想與信念。

作品目錄

序章 兵臨湘江
第一章 生死搶渡
第二章 血戰之後
第三章 艱難轉折
第四章 一路向西
第五章 鐵血護衛
第六章 神兵天降
第七章 雄關漫道
尾聲 新的起點
後記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劉玉對戰爭敘事外的生命和人性進行觀照,以哀惋的方式紀念歷史,流露著溫情的關懷。“龔文成把眼睛貼近門板的縫隙,剛好看見一隻眼珠。那是一隻布滿血絲的眼珠,正一眨不眨地使勁朝屋裡張望。”“門還沒完全打開,一張青春的笑臉就擠了進來。”劉玉以民眾的視角來寫紅軍,透過門板的縫隙,看到的是一雙因極度飢餓勞累而布滿血絲的眼睛。劉玉以強烈的人性主義關懷,以溫情的方式敘述著苦難的歷史,凸顯小人物在歷史中的作用。其塑造的紅軍形象既是青春堅韌的,也是多災多難的。讀者在文本的接受過程中,畫面感隨之浮現,對歷史的感受更加具象化。“昨天下午有個紅軍還活著的,我去田裡取稻草時他還向我討了水喝,今天下午我又端水來給他喝,發現他已經死了,所以才回村和你們商量這事怎么辦。唉……造孽啊!”劉玉描繪的是紅軍日常面對死亡的狀態,生命沒有保障變得脆弱和易逝。他以一種溫情的觀照,對死亡進行真實的再現。普通村民對戰士生命消逝的悲痛惋惜,感嘆“他們”也是窮苦人的孩子。死亡帶來的不僅是悲痛,更是對個人命運在戰爭中沉浮的哀悼。

藝術特色

該作品巨觀與微觀自然對接,敘述視野既呈現出歷史的廣闊深厚,也展現出歷史的細微底層。從巨觀上,作者採用多維度視角,多個視角相互交集碰撞,共同順著時間軸往一個方向發展。中央各個部隊行軍作戰畫面不斷切換交錯,不同戰場的共時性在文本中被表現出來。作者打破抗戰寫作的線性寫作傳統,站在共時性的角度,把不同的歷史宏大場景快速轉換,為讀者提供一個更加完整真實的歷史。“部隊剛離開江邊不遠,東岸傳來一陣激烈的槍炮聲,擔負掩護任務的紅三十四師與桂軍接上火了。”前面的部隊剛成功渡江稍事修整,江對岸的部隊就陷入激戰。“為掩護中央、軍委縱隊及後續軍團渡過湘江,紅一、紅三軍團奉命迅速搶占四大渡口,並在灌陽之新圩、全州之腳山鋪、興安之光華鋪等地域築工事,阻擊國民黨軍隊;紅五軍團繼續作為全軍後衛,負責截擊和牽制追敵。”該作品在同一時間,展現各部隊的不同戰爭視角。
從微觀上,劉玉將戰爭聚焦到每一個戰士的身上,關注他們的狀態和命運。同時,文本還敘述了大量的村民形象,雖然他們沒有直接參加戰爭,但卻是微觀歷史底層化特徵的體現,他們與戰士的溫情互動,詮釋著歷史細微化。“老劉聽了之後,無可奈何地把鍋交給了那個戰士。這個年近半百的老同志,竟心疼得哭了起來。”這描寫的是一個炊事班的老戰士被迫扔掉鐵鍋後的悲痛狀態,表現出他對全員戰士溫飽問題的擔心。“筆記本上,前面的紙張被汗水浸糊了字跡,後面的則被血跡染紅。血跡早已乾透,是哪天染上的血跡?他全然不知。是他自己的,還是哪位戰友的?他也不記得了。馬燈微弱的燈光下,他鬍子拉碴的臉上,寫滿了憔悴。”這是對一位年輕軍官的細緻描寫,在艱苦行軍的日子裡尋找自己的情感寄託點。日記本上的血跡是戰爭殘酷的見證,個人命運陷入困境。通過微觀的細節敘述,戰士的個人溫情和困境對立融合,激盪著讀者的內心。

作品影響

《征服老山界》入選廣西當代文學藝術創作工程第一批扶持項目。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征服老山界》
2019年9月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978-7-5598-1989-5

作者簡介

劉玉,廣西作家協會會員、廣西重點文學創作項目扶持簽約作家、桂林民革書畫院副院長。曾在台灣省舉辦個人畫展,出版有著作《烽火青山》《輪轍》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