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與隨想(往事與隨想(上下))

往事與隨想

往事與隨想(上下)一般指本詞條

《往事與隨想》是俄國傑出的民主主義者、作家赫爾岑回憶錄,敘述的是作者的童年到青年時代的經歷和見聞。巴金從青年時代便喜愛這部書,他曾說:“赫爾岑是我的 ‘老師’,他的‘回憶錄’是我最愛讀的一部書。”作者是一位出色的文體家,回憶往事,筆含深情;敘寫人物,栩栩如生。

基本介紹

  • 書名:往事與隨想
  • 又名回憶錄
  • 作者:赫爾岑
  • 譯者巴金 臧仲倫
  • ISBN:7544700356/9787544700351
  • 頁數:1555 頁
  • 定價:128.00元
  •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年04月
  • 裝幀:平裝
  • 正文語種:中文
主要內容,作品目錄,上冊,下冊,作品推薦,作者簡介,作品評價,

主要內容

《往事與隨想》封面《往事與隨想》封面
一部知識分子的百科全書
一本十九世紀的自由之書
一冊珍貴的歐洲思想寫真
《往事與隨想》是赫爾岑用血和淚寫成的回憶錄,它不僅忠實而真誠地記載了他的一生,而且正如他所說,這是“歷史在一個偶然走上它的道路的人身上的反映”。全書的覆蓋面相當廣,從1812年的衛國戰爭,十二月黨人的起義,40年代俄國先進知識分子的生活和思想,1848年歐洲的革命風雲,反動的資產階級政權對人民的血腥鎮壓,直到50年代倫敦各國流亡者的活動和宗派鬥爭,60年代俄國的社會政治面貌和新一代革命者——赫爾岑所說的“未來風暴的年輕舵手”的成長,幾乎包括了19世紀初葉至巴黎公社前夕的整個歷史時期。赫爾岑在俄國的經歷使他接觸了上自王公大臣,下至販夫走卒的形形色色的人們,他的描繪構成了一部“俄羅斯生活的百科全書”。他來到西歐後,又碰到了1848年的革命高潮,目睹了歐洲民族民主運動波瀾壯闊的民眾場面,也經歷了鬥爭失敗後的慘痛景象。他是作為歷史見證人寫他的回憶錄的,它的一個最顯著的特點,便在於他不是從個人的角度,而是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描繪一切,評價一切。按照他自己的說法,這不是簡單的編年史或大事記;它有統一的出發點,那就是對人民解放事業的深切關懷和對進步社會思想的熱情探索。
赫爾岑不僅是藝術家,也是政論家。早在40年代別林斯基即已指出,赫爾岑的藝術作品的最大特點在於“思想的威力”。他的回憶錄也是這樣。赫爾岑總是站在維護進步事業的高度,評價一切歷史事件和人物的活動。在赫爾岑看來,一個作家的社會責任是首要的,這規定了他的寫作意圖和目的,寫作不是作家個人的事,而是人類整個社會事業的一部分,因此在他的回憶錄中,政論性和哲理性插話幾乎隨處可見,這也構成了本書的一個基本特點。他把書名定為“往事與隨想”,便是這個道理。

作品目錄

上冊

赫爾岑(以賽亞·伯林)
獻辭
序(赫爾岑)
第一卷 育兒室和大學(1812—1834)
第二卷 監獄與流放(1834—1838)
第三卷 克利亞茲瑪河上的弗拉基米爾(1838—1839)
第四卷 莫斯科、彼得堡和諾夫哥羅德(1840—1847)
第五卷 巴黎——義大利——巴黎(1847—1852)

下冊

第五卷 巴黎——義大利——巴黎(1847—1852)(續)
第六卷 英國(1852—1864)
第七卷 私人俄文印刷所和《鐘聲》
第八卷 斷片(1865—1868)
《往事與隨想》代跋(臧仲倫)
生命的舞蹈與沉思(彭甄)

作品推薦

《往事與隨想》是一部包括日記、書信、隨筆,政論和雜感的長篇回憶錄,成書於作者流亡期間,赫爾岑稱其為“歷史在一個偶然走上它的道路的人身上的反映”。全書共八卷,記述了從十二月黨人起義到巴黎公社前夕的半個世紀裡俄國和西歐的社會生活及革命事件,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下描寫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把重大社會事件同作家個人的生活道路、思想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構成了一部“十九世紀的百科全書”,展現了俄國和西歐幾代知識分子的生活史和精神史。
在這部書中作者把他個人的生活事項同具有社會歷史意義的一些現象有機地結合起來了。在前四卷中展開了十九世紀上半葉俄國政治、社會、文化生活的景象。在這樣一幅寬廣的歷史畫面上活動著各式各樣的人物,從達官顯貴、各級官員、大小知識分子、各種藝術家到聽差、僕婢、農奴。作者善於用寥寥幾筆勾出一個人物,更擅長用尖銳無情的諷刺揭露腐敗的官僚機構和現實生活中的怪人怪事,從各方面來反映以鎮壓十二月黨人起家的尼古拉一世統治的黑暗恐怖的時代。他以堅定的信心和革命的熱情說明沙皇君主制度和農奴制度是俄國人民的死敵,它們必然走向滅亡。
屠格涅夫曾指出,赫爾岑“在刻畫他所遇到的人物的性格方面是沒有敵手的”。本書藝術地再現了19世紀歐洲解放運動的許多歷史人物,如馬志尼、加里波第、科蘇特、蒲魯東、路易·勃朗等,思想界和文學界的一些知名人士,如羅伯特。歐文、雨果、密茨凱維奇等,40年代俄國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如別林斯基、恰達耶夫和許多十二月黨人。赫爾岑的人物畫像從來不著重外表,他總是選擇具有典型意義的事件或細節,在適當的場合刻畫他們的精神面貌,因此有時寥寥數筆,便能使人物栩栩如生,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赫爾岑經歷了錯綜複雜的一生,他的回憶錄包含著十分豐富的內容,它的藝術感染力更使它不僅成為俄羅斯文學中,也成為世界文學中一份珍貴的遺產。我們今天閱讀這樣一部書,除了它在文學寫作上的卓越成就外,還可以了解到許多東西。

作者簡介

赫爾岑(1812—1870,Герцен,Александр).俄國傑出的革命民主主義者,唯物主義哲學家和思想家,1812年4月6日出生在莫斯科的一個貴族地區家庭。在具有進步思想的家庭教師啟蒙教育下,從小就嚮往自由,憎恨專制制度。1825年俄國十二月黨人起義遭到鎮壓,對他影響很大。14歲的赫爾岑和摯友奧格遼夫在莫斯科城郊麻雀山上莊嚴宣誓,決心繼承十二月黨人的革命傳統,“替那些被處死刑的人報仇”。
往事與隨想(往事與隨想(上下))
1829年秋進莫斯科大學哲學係數理科學習,和朋友一起組織政治小組宣傳空想社會主義和共和政體思想。1835年被流放,1842年回到莫斯科,成為俄國進步思想界領袖。
30年代末被流放時開始文學創作。發表了《一個年輕人的札記》、《誰之罪?》、《克魯波夫醫生》和《偷東西的喜鵲》等中長篇小說,是19世紀中葉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優秀代表之一。

作品評價

以賽亞·伯林評價
專業書評 文學與心理學天才的偉大紀念碑,赫爾岑賴以不朽的最大憑據。以回憶錄作家而論,他無可匹敵。
赫爾岑赫爾岑
朱學勤評價
我最喜歡的書肯定是赫爾岑寫的《往事與隨想》。到目前為止,關於這100年苦難的精神記錄,還沒有一本超過《往事與隨想》。
巴金與《往事與隨想》
赫爾岑是我的‘老師’,他的‘回憶’是我最愛讀的一部書。它是我學習寫作時的老師,我這次翻譯它也是為了學習。
巴金與《往事與隨想》
翻譯赫爾岑的《往事與隨想》被巴金視為他“一生最後的一件工作”。
赫爾岑是俄國19世紀傑出的革命民主主義者、著名的政論家和出色的作家。他30歲流亡國外,長期生活在西歐,死後安葬於法國尼斯。
巴金清清楚楚記得他初讀赫爾岑的《往事與隨想》一書時,書中的人與事使他如何激動,如何亢奮。他說:“當時我的第一本小說《滅亡》還沒有寫成。我的經歷雖然簡單,但是我的心裡也有一團火,它在燃燒。我有感情要發泄,有愛憎需要傾吐。我也有血有淚,它們通過紙和筆化成一行、一段文字。我不知不覺間受到了赫爾岑的影響。”
幾年後,巴金撰寫《俄國社會運動史話》一書時,有一章專門介紹了赫爾岑:赫爾岑的家庭、他的學歷、他參加革命活動,被捕入獄,流亡國外,創辦《北極星》和《警鐘》雜誌,他與俄國的巴枯寧、法國的蒲魯東、義大利的馬志尼和加里波第的交往,他的家庭悲劇等等。這一切無疑為巴金後來翻譯《往事與隨想》作了鋪墊。
1936年,巴金翻譯了赫爾岑回憶錄中的兩個片段《海》與《死》。他還向魯迅表示過要翻譯這部100多萬字的巨著。
1940年,巴金又譯出回憶錄中的第一部分(1848-1852),並以《一個家庭的戲劇》為名,於同年8月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巴金欣賞赫爾岑的文筆,說他“善於表達他那極其鮮明的愛與憎的感情”,說他的文章“能夠打動人心”。
巴金在上世紀40年代初寫的一些散文,如《雨》、《火》等中不止一次引證赫爾岑的話。巴金時斷時續在翻譯赫爾岑這部巨著的一些章節。
“文革”後期,1974年,70歲的老人再次拿起筆來,每天翻譯幾百字,一邊翻譯一邊作詳細的注釋。他把翻譯《往事與隨想》看成是一種學習,“我要學習到生命的最後一息”。又說,“當然學習是多方面的,不過我至今還在學習作者如何遣詞造句,用自己的感情打動別人的心,用自己對未來的堅定信心鼓舞讀者。”
1975年2月巴金在致一位朋友的信中說:他總想能在活著期間把一百多萬字的《往事與隨想》譯完,即使不能印出也沒有關係,留下來總有點用處。他寫道:“全書好像是歐洲和俄羅斯19世紀前半期政治和社會的編年史。”
1977年3月巴金寫給另一位朋友的信中說:赫爾岑的回憶錄的前半部揭露尼古拉一世的反動統治,寫得很出色,值得學習。“我老了,又受了‘四人幫’十年的折磨,放下‘作家’這塊牌子,也無怨言。現在認真學習,倘使譯完赫爾岑的書,能學到一點他的筆法,又能多活幾年,有機會再拿起筆給‘四人幫’畫個像,給四害橫行的日子留下一點漫畫、速寫之類的東西,那就是我的奢望了。”
我想,赫爾岑的回憶錄不僅在文體方面給予巴金諸多益處,而且“文革”期間在精神方面也給予這位受盡凌辱的老人以力量、以希望、以信念,增強了他堅強地活下去的勇氣。他回憶那不堪回首的十年經歷時,深有感觸地寫道:“我仿佛同赫爾岑一起在19世紀俄羅斯的暗夜裡行路,我像赫爾岑詛咒沙皇尼古拉一世專制黑暗的統治那樣咒罵‘四人幫’的法西斯專政,我堅決相信他們的橫行霸道的日子不會太久了。我就這樣活了下來,看到了‘四人幫’的滅亡。”
1977年他譯的《往事與隨想》第一冊問世了。第一冊包含原作中的前兩卷,即《育兒室和大學》和《監獄與流放》。
巴金年齡越來越大,體力越差,疾病纏身,寫字困難,精力也不夠。他只譯了《往事與隨想》的五分之一,意識到自己已無法完成這部巨著的翻譯工作而感到遺憾。這時,我國有兩位翻譯家主動願意幫助巴金完成他的譯著,一位是臧仲倫,另一位是項星耀。臧仲倫幫助巴金校對了他的全部譯文。項星耀則把這部巨著全部譯出。1993年年終,90歲高齡的巴金寫信給項星耀說:“在這個金錢重於一切、金錢萬能的時代讀到您介紹的好書,我實在高興。”他感謝這位譯者替自己向讀者償還了一筆欠了幾十年的債。值得注意的是巴金晚年的主要著作《隨想錄》,其書名即來自於赫爾岑的《往事與隨想》。巴金說:“赫爾岑是我的‘老師’,他的‘回憶’是我最愛讀的一部書。”
臧仲倫,江蘇武進人。民革成員。195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俄羅斯語言文學系,195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俄語系研究生班。歷任北京大學俄語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1955年開始發表作品。1988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有專著《中國翻譯史話》,譯著《驛站長》 、《伊萬·伊利奇之死》、《克萊采奏鳴曲》、《暴風雪》、《舞會之後》、《自家人好算賬》、《大雷雨》、《白痴》、《罪與罰》、《偽君子及其崇拜者》、《死屋手記》、《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卡拉馬佐夫兄弟》、《群魔》、《雙重人格》、《地下室手記》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