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佐勒(Peter Zoller ),男,1952年9月16日出生於奧地利,理論物理學家,沃爾夫物理學獎、狄拉克獎章獲得者,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德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因斯布魯克大學理論物理研究所物理學終生講座教授。
彼得·佐勒於1977年2月獲得因斯布魯克大學理論物理學博士學位;1977年至1990年擔任因斯布魯克大學助理教授;1978年至1979年擔任南加州大學Max Kade Fellow;1991年1月至1994年8月擔任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物理系終身教授,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和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天體物理實驗室聯合研究所JILA研究員;1994年9月被聘為因斯布魯克大學理論物理研究所物理學終生講座教授;2001年當選為奧地利科學院通訊院士;2003年1月被任命為奧地利科學院量子光學與量子信息研究院主任;2004年11月被聘為清華大學講座教授,中國科技大學嚴濟慈講席教授;2006年獲得狄拉克獎章;2008年當選為荷蘭皇家藝術與科學院外籍院士;2009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2009年11月至2012年1月擔任奧地利科學院量子光學與量子信息研究院執行主任;2010年當選為德國國家科學院院士;2011年當選為歐洲科學院院士;2012年1月至2012年7月擔任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傑出研究員;2013年獲得沃爾夫物理學獎;2017年10月至2019年9月擔任奧地利科學院量子光學與量子信息研究院執行主任;2020年10月被連聘為因斯布魯克大學教授。
彼得·佐勒致力於量子光學和原子物理學的研究。
基本介紹
人物經歷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 學術論著
專著名稱 | 出版時間 |
---|---|
《Quantum Noise:a handbook of Markovian and non-Markovian quantum stochastic methods with applications to quantum optics》(量子噪聲:馬爾可夫和非馬爾可夫量子隨機方法與量子光學套用手冊) | 2004年 |
《The Quantum World of Ultra-Cold Atoms and Light Book I:Foundations of QuantumOptics》(超冷原子和光的量子世界第一卷:量子光學基礎) | 2014年 |
《The Quantum World of Ultra-Cold Atoms and Light Book II:The Physics of QuantumOptical Devices》(超冷原子和光的量子世界第二卷:量子物理學光學器件) | 2015年 |
《The Quantum World of Ultra-Cold Atoms and Light Book III:Ultra-Cold Atoms》(超冷原子和光的量子世界第三卷:超冷原子) | 2017年 |
參考資料: |
- 學術交流
人才培養
- 培養成果
榮譽表彰
獲獎時間 | 榮譽表彰 |
---|---|
1981年 | 因斯布魯克市獎 |
1983年 | 路德維希-玻爾茲曼獎 |
1981年 | 奧地利物理學會會員(Member of the Austrian Physical Societ) |
1993年 | 美國物理學會會士 |
1998年 | 奧地利科學基金會維根斯坦獎 |
1998年 | 馬克斯·波恩獎 |
1998年 | 奧地利科學院Schrödinger獎 |
2000年 | 德國洪堡基金會高級洪堡獎 |
2001年 | 紅衣主教獎 |
2001年 | 奧地利科學院通訊院士 |
2002年 | 蒂羅爾國家科學獎 |
2005年 | 德國物理學會馬克斯·普朗克獎章 |
2005年 | 尼爾斯·玻爾/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金獎 |
2006年 | 第六屆國際量子通信獎 |
2006年 | |
2008年 | 西班牙對外銀行基金會(BBVA)基礎科學前沿知識獎 |
2008年 | 荷蘭皇家藝術與科學院外籍院士 |
2008年 | 西班牙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
2009年 | 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
2010年 | 德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
2010年 | 班傑明·富蘭克林獎章 |
2011年 | 歐洲科學院院士 |
2011年 | 歐洲科學院布萊斯-帕斯卡獎章 |
2011年 | 約阿希姆·赫茲基金會漢堡理論物理學獎 |
2012年 | 阿姆斯特丹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
2013年 | |
2013年 | 以色列內蓋夫本·古里安大學大衛·本·古里安獎章 |
2018年 | 威利斯e蘭姆雷射科學和量子光學獎 |
2018年 | 美國物理學會諾曼·拉姆齊獎 |
2018年 | |
2019年 | 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榮譽博士學位 |
2019年 | 多倫多大學約翰·斯圖爾特·貝爾獎 |
2022年 | 奧地利科學與藝術一等榮譽十字勳章 |
2023年 | 蒂羅爾州榮譽勳章 |
參考資料: |
社會任職
任職時間 | 擔任職務 |
---|---|
1981年—1982年,1988年 | 科羅拉多大學JILA客座研究員 |
1986年 | 巴黎第一大學客座教授 |
1996年—1999年 | 《Physical Review 》通訊分部副編輯 |
1998年—2003年 | 《Associate Editor of Physical Review A》副編輯 |
2001年—2004年 | 《Modern Physics》評論編輯 |
2004年1月—2月 | 哈佛大學勒布客座講師 |
2005年3月—6月 | 洛倫茲理論物理研究所客座教授 |
2006年—2009年 | 《Advances of Physics》副編輯 |
2006年2月—3月 | 巴黎亨利·龐加萊研究所客座教授 |
2007年3月 | 海法以色列理工學院傑出講師 |
2009年— | 《PNAS》特邀編輯 |
2011年— | 索爾維委員會主席 |
2011年—2018年 | 《Annals of Physics》編委 |
2011年—2018年 | 施普林格“量子信息處理”編委會成員 |
2014年7月— | 馬克斯普朗克學會外部成員 |
2015年—2019年 | 《Science Advances》副編輯 |
2018年 | 貝爾獎評審委員會主席 |
2020年— | 馬克斯普朗克獎章委員會主席 |
2021年— | 國際理論物理中心ICTP科學委員會副主任 |
參考資料: |
個人生活
- 婚姻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