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業界有一種說法,“影院一日游”,說的是某些小成本電影因為關注度不夠無人買票觀賞,只在影院公映一天就下線了。2011年3月份有20多部電影公映,其中有不少就是“影院一日游”產品,這種狀況,不僅讓電影創作者的心裡哇涼哇涼的,也讓熱愛電影的觀眾感到有些無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影院一日游
- 外文名:A day at the cinema
- 意思:只在影院公映一天就下線
- 實質:不乏好電影
現象,背景介紹,現象解說,小提示,
現象
影院一日游
曾在身處北京鬧市區的豪華電影院,看一位導演的“影院一日游”電影,買了票坐在位置里,等到音樂響起龍標出現,才發現偌大的電影院只有一個人。坦白說,這樣的環境絲毫不能帶來“一人獨擁一座電影院”的快感,電影是大眾文化產品,一群人圍觀一部精彩電影,用掌聲和讚嘆交流這部電影,這種觀影氛圍才是真正的電影文化。一個人的電影院是可恥的,往小了說是費人工、費電,往大了說這是電影與觀眾南轅北轍,是市場與藝術脫節後形成惡循環的一部分。
“影院一日游”不乏好電影,這是不爭的事實,但通常卻是差電影,這也是需要面對的現實。對熱點大片的批評,並不能映襯出小成本電影的好來,大片在粗製濫造,小成本電影同樣如此。按照業內人士的說法,“影院一日游”的電影,要么是投資50萬至100萬元的電影,這樣的成本能拍出好片只能是見鬼了,要么是地方政府投資拍的主旋律電影,這種電影要求不高,能到影院走一圈,把膠片放進放映機里軋一遍既可以成為當地的文化政績了。
背景介紹
2010年,中國故事片產量達526部,僅次於印度和美國。然而,526部影片中走進影院的只有260部左右,剩下的一半似乎都人間蒸發了。在公映的電影中,大部分都是去影院“打醬油的”,那些沒公映的電影更慘,從攝影機取下來之後直接就送去了資料館被塵封了起來。
現象解說
小成本電影命運多舛
每年中國電影能走上院線上映的影片其實非常少,說有一半電影“蒸發”屬於保守估計,如果算上“影院一日游”的冷片,這部分電影數量就非常龐大,超過了70%。
央視電影頻道購銷部負責人葉宇說,相比“被蒸發”的電影,能夠在大螢幕上與觀眾見面,已經是另一個境界了,其他電影要么只有音像製品,要么只有在央視電影頻道播出,要么乾脆因為商業元素不夠,拍出來沒人要也沒影院放。央視電影頻道每年要收購300多部電影的電視播映權,除了上院線的大片之外,太多影片都是投資在50萬到300萬間且無法排進影院的小成本影片。“很不容易,我第一次做經驗不夠,本來經費就少還每天超資。如果不是從演員、拍攝到宣傳都有朋友幫忙,還真不知道該怎么辦。”第一次當製片人的楊樂樂深刻體會到了小成本影片的艱辛,為讓《大人物》有個好的票房,楊樂樂帶著李伯清、廖健等主演跑了10多個城市,幸運的是《大人物》票房成績還不錯。
電影頻道“救片”不少
“央視電影頻道每年都會收購不少電影的電視播映權,這雖然不是一個慈善舉動,但的確能幫助很多小影片。”葉宇認為,如果影片能夠走進影院已經非常不錯了,證明這部影片在質量、賣點、宣傳、發行渠道這些關鍵點上,至少有一點是被打通了的。
小提示
觀眾不看“影院一日游”電影,有著“寧可錯過一千,不能上當一次”的心態,這不能只怪觀眾的審美,畢竟觀眾不能只當測試爛片的“小白鼠”,那些被錯殺的“影院一日游”佳作,也別委屈,是好電影總會閃光的,想尋求安慰,到電影網站看看打分去吧,但願觀眾的口碑能安慰你們那顆受傷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