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秀良

彭秀良

彭秀良,男,1968年出生於河北省高碑店市,河北師範大學政治教育系畢業。自稱獨立學者,以民國史與中國社會工作發展史為主要研究方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彭秀良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68年
基本資料,專家評論,他的觀點,

基本資料

彭秀良,男,出生,河北省高碑店市人,現居石家莊。獨立學者,主要研究方向為民國文化史、中國社會工作發展史。有數十篇論文刊登於《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歷史教學(高校版)》、《中國社會工作》、《社會工作》、《社會福利(理論版)》、《文史精華》、《檔案天地》、《商周刊》、《中國社會科學報》、《文匯讀書周報》、《中國教育報》,文章曾多次被《新華文摘》轉摘、轉載;出版專著《守望與開新:近代中國的社會工作》(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王士珍傳》(中華書局2013年出版)、《一次讀懂社會工作》(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主編《民國時期社會法規彙編》(河北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主持整理校訂“社會工作學術文庫”第一輯(河北教育出版社2012年出版)、第二輯(河北教育出版社2014年出版)。
出版著作
1.《王士珍傳》(中華書局,2013年)
彭秀良
王士珍(1861--1930),字聘卿,號冠儒。河北省正定縣人。行伍出身,憑藉過人才智和卓越政績,受到袁世凱青睞,成為北洋軍閥骨幹,與段祺瑞、馮國璋並稱為“北洋三傑”。入民國後,王士珍遠離了政壇,但仍為調解軍閥間的衝突而努力。本書是有關王士珍的第一本傳記作品,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2.“社會工作學術文庫”系列叢書
該叢書是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與河北教育出版社共同打造的社會工作類品牌圖書,第一輯由河北省青年學者、《守望與開新:近代中國的社會工作》一書的作者彭秀良操作實施。這套叢書很有意義,對現實有很大的參考作用,這套叢書必將會成為河北教育出版社的名牌圖書。要把好事做好,實事做實,要把這項工作堅持下去,要將社會工作類的圖書出版合作繼續下去,為推動中國社會工作事業的大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社會工作學術文庫”第一輯(河北教育出版社,2012年)書目:
(1)言心哲:《現代社會事業》;
(2)蔣旨昂:《社會工作導論》;
(3)李安宅:《邊疆社會工作》;
(4)朱亦松:《社會政策》。
“社會工作學術文庫”第二輯(河北教育出版社,2014年)書目:
(1)宋思明、鄒玉階:《醫院社會工作》,
(2)關瑞梧、李槐春:《區位兒童福利個案工作》;
(3)張嶺泉主編:《北平協和醫院社會工作檔案選編(1921—1950)》;
(4)彭秀良、郝文忠主編:《民國時期社會法規彙編》。
3.《守望與開新:近代中國的社會工作》(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年)
本書所寫的是1912—1948年中國社會工作的發展情況,既是民國社會史研究的一個突破,也是寫中國社會工作發展史的第一本書。本書闡述了社會工作的起源和引進、社區工作的啟動和實驗、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起步和發展、民國社會行政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抗日戰爭時期的社會工作等內容。可以感覺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和求真務實的治學態度,不空發議論,不做無把握的推斷,不刻意求新,譁眾取寵,而是勾稽史實勝於立論建言,以豐富的史料撞擊讀者的心扉,以客觀事實引發讀者對我國社會福利事業的興趣。作者試圖通過該書構築一個全新的民國專門史體系的初衷以及史或史料的風貌與價值,他的努力自然就成為以後這方面工作的某種先驅。
圖書封面圖書封面
4.《一次讀懂社會工作》(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本書是一本社會工作普及讀物,全書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什麼是社會工作”、“社會工作者是怎樣開展工作的”、“社會工作倫理規範”。在這三個部分之下,又設計了21個專題,全面、準確介紹了社會工作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框架、價值理念、開展領域、社會工作者身份的界定及其社會作用、社會工作實務過程以及社會工作的倫理規範等內容,可謂洋洋灑灑,涵蓋了社會工作的方方面面。

專家評論

在對近現代中國社會史的研究過程中,已有大量的成果,但還缺乏對社會福利事業的足夠重視,更沒有進行全面揭示近現代中國社會工作全貌的基礎性研究。彭秀良先生的《守望與開新:近代中國的社會工作》正是填補這方面空白的作品,是全面梳理近現代中國社會工作發展歷程的一部開創性著作。通讀這本24萬字的作品,我感到有這樣幾處創新:第一,突破了“衝擊—反應”模式的思維束縛,認定社會工作在近代中國的興起是“傳統的創造性轉化”。他認為,中國社會福利事業的近代化進程是在外來力量的推動下開啟的,基督教青年會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極為明顯,但西方傳教士在社會福音思想的影響下密切注意一般的社會服務事業,從而把歐美剛剛興起不久的社會工作方法和技術帶到了中國,使我國原已存在的恤貧救難的體制實現了轉型,走入了社會福利事業發展的近代化軌道。

他的觀點

正人先正己,我們只有做到了自己以正確的態度面對網路,才有可能看守網路文明。
一個人的言論也許發生不了多大的影響,但是多個人的聲音疊加在一起,那響動可就大多了。因此,在面臨突如其來的事件或問題時,需要靜下心來仔細想一想,自己能夠為事件或問題的化解貢獻些什麼,而不應喪失理智百般挑剔或謾罵。
一座充滿夢想的城市不能沒有自己的文化地標,同樣的道理,一座擁有文化地標的城市不能沒有個性張揚的實體書店。我曾在石家莊的大街小巷數次找尋過守望文化的實體書店,結果總是失望的時候多,真正把賣書做成一種文化的書店可謂鳳毛麟角,充斥店面的多是各種各樣的考試類用書,金錢味道濃得幾乎超過了霧霾天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