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灰豆腐製作技藝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彭水灰豆腐製作技藝
  • 主題詞:傳統技藝,灰豆腐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技藝
  • 國家:中國
  • 認證時間:2011年
  • 認證批次:第三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主要價值,瀕危狀況,

簡介

彭水灰豆腐是彭水縣黃家鎮一帶的傳統飲食,它是在鮮豆腐的基礎上加以灰鮓制、炒制、除塵等製作工藝,生產出的一種新食品。分布於彭水縣西南部的黃家鎮、朗溪鄉、潤溪鄉、大埡鄉及其毗鄰的周邊省縣。

歷史淵源

豆腐是我國煉丹家——淮南王劉安發明的綠色健康食品。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具有風味獨特,高蛋白,低脂肪,降血壓,降血脂,降膽固醇的功效,深受民眾喜愛。但是,鮮豆腐含水量大,易碎易腐,難以攜帶不便貯藏,只能現吃現做,加之製作過程相對複雜,使之成為只能在重大節氣和重大活動中才能見到的佳肴,嚴重影響了豆腐在民眾日常生活中的普及性。人們為改善鮮豆腐的不良性狀進行了長期探索,從而在渝黔結合部苗族、土家族和仡佬族集居區產生了製作灰豆腐這門傳統技藝。因為灰豆腐在製作過程中需用鹼灰(用桐殼、南瓜藤、煙莖等燒制)和柴草灰進行鮓制和炒制,故民間取名為灰豆腐。

基本內容

彭水灰豆腐製作技藝包括灰豆腐製作和菜品加工兩方面。
(一)灰豆腐製作主要包括選料、制鮮豆腐、灰鮓、炒制等主要過程。
(1)選料:要確保成品香氣濃、產量高、口感好,須以當地產優質新鮮早黃豆為原料,加工前要先過篩,除去原料中的塵土、雜質和殘破粒。
(2)製作鮮豆腐:將黃豆用清水浸泡,使之充分發脹後碾成漿,然後按照傳統工藝點製成鮮豆腐,放入豆腐箱中稍加壓榨,成型去水。
(3)灰鮓制:待箱中豆腐成型,水瀝乾後,用刀切成小塊,放入鹼灰或柴草灰中吸乾水分,此過程根據季節和溫度變化,需耗時半天至兩天不等。
(4)炒制:待豆腐中的水被吸乾,用手觸摸發硬時放入鍋內,用新鮮柴草灰一起加熱翻炒,經40分鐘至一小時,炒泡炒黃即成,稱豆腐果。
(二)灰豆腐菜品加工常見有涼伴、燜燒、乾炒和火(湯)鍋配菜。
(1)燜燒灰豆腐:用適量豬油燒湯,放入常用佐料和鹽,湯開後放入洗淨的灰豆腐,小火燜燒數分鐘即成。
(2)乾炒灰豆腐:將清洗乾淨瀝乾水分的灰豆腐撕破後,放入熱鍋中翻炒,放入佐料和鹽,入味後起鍋即成。
(3)火(湯)鍋配菜:將清洗後的灰豆腐放入煮沸的火鍋或湯鍋中,與其它肉類、配菜混煮,入味後即可食用。

基本特徵

1、在技藝傳承上以家傳為主要傳承方式,以家庭婦女為主要傳承人;
2、在製作上堅持傳統工藝,用料環保、衛生,無任何化學添加劑;
3、豆腐果(灰豆腐成品)黃白色或黃褪色,形狀根據鮓制鮮豆腐時的刀法不同而異,肉質成海綿狀或空心狀,耐貯耐運,柔韌輕便;
4、適宜涼伴、燜燒、乾炒、火(湯)鍋配菜等多種烹飪方法,口感柔軟,細膩,營養豐富,風味獨特。

主要價值

彭水灰豆腐製作技藝工藝成熟,傳承脈絡清晰,民眾廣為接受,已經成為當地特色飲食,其製作技藝更是體現了當地少數民族民眾的聰明智慧。通過對這一傳統飲食製作技藝的傳承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當地的民風民俗,飲食習慣,烹飪技藝及飲食營養,同時還能反映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歷程,農作物種植、加工技術及家庭成員內部分工情況,對研究當地的民族歷史與文化具有重大作用。

瀕危狀況

由於灰豆腐用料講究,製作過程工藝複雜,製作環境艱苦,製作周期長,無法進行工廠化生產,導致成本高,利潤低,傳承人越來越少,面臨斷代失傳的危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