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措林寺在日喀則地區拉孜縣境內,位於縣駐地東北、彭措林鄉政府所在地,距縣城62公里,海拔4100米。彭措林寺是在藏巴汗(即:第悉藏巴·彭措南傑)的支持下,由多羅那他於1614年創建。寺廟建成後起名為“達丹彭措林寺”,曾是覺囊派的重要道場。1649年後,好第五世達賴喇嘛阿旺·羅桑嘉措時期改宗格魯派,更名為“甘丹彭措林寺”,簡稱“彭措林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彭措林寺
- 地理位置:西藏身拉孜縣彭措林鄉政府
- 占地面積:37800平方米
- 門票價格:免費
起源,住持多羅那他,建成歷程,寺廟建築群,寺存“四寶”,地圖信息,
起源
據傳,該寺創建以前,在其西北方雅魯藏布江對岸的山尖有一小寺名“當嘎拉孜”,當時的住持就是多羅那他,由於地形限制當嘎拉孜寺不宜發展,多羅那他意俗移址,恰在此時有一隻烏鴉將他的盤子叨走,他緊追至現地後山頂方得到盤子,遂決定在此建寺,那現在的彭措林寺。
住持多羅那他
據藏文史書記載:多羅那他是藏傳佛教覺囊派的著名高僧和佛學家,也是外蒙古(今蒙古人民共和國)最大轉世活佛哲布尊丹巴轉世系統的實際奠基人。他原名“袞噶寧波”,藏曆第十繞迥之木豬年(1575)生於衛藏交界處喀熱瓊尊地方一個佛學翻譯世家賈譯師庭。幼年在覺囊寺出家,學習顯密經論。青年時期,師從多位來藏印僧聽聞佛法、研習梵文,受益極大,成為名噪一是的知名佛學家。1608年(明萬曆三十六年)寫成《印度佛教史》,影響廣泛;1614年在覺囊寺附近興建達丹彭措林寺,弘傳自宗教法,把持“他空見”的覺囊寺附近興建達丹彭措林寺,弘傳自宗教法,把持“他空見”的覺囊派推向頂峰。同年被藏巴汗薦往喀爾部傳教弘法,行前第四世達賴喇嘛雲丹嘉措贈予“邁達理”(意為“慈氏佛”)活佛稱號。他在外蒙古弘法達二十年之久,被尊為“哲布尊丹巴”(意為“至尊聖者”)。他一生著述甚豐,除《印度佛教史》外,還有《時輪源流》、《娘地教法源流》等傳世。
建成歷程
彭措林寺的建成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修建了集會殿;第二階段修建了16座小佛殿和部分僧舍;第三階段修建了山頂的土布堅拉康和山上的部分小殿堂,歷時十二年完成。以後歷年又有增修和擴建。興盛時期有喇嘛3000人,民主改革前有喇嘛350人,現有41人。
寺廟建築群
彭措林寺規模宏大,上圍修有圍牆,正門北開,僅院內占地面積達37800平方米。院仙以集會殿為主體,周圍內有16座小拉康,還有印經院、宗政府遺址及僧舍。建築形式似密宗壇城(曼荼羅)。其他附屬建築多建於外圍,然後向山上發展,最後在山頂建土布堅拉康等,組成了一座龐大、宏偉、雄壯、完整的建築群體。根據寺廟建築分布的地形可分為山下建築群和山下建築群兩部分。
山下建築群:由集會殿、拉康頓珠、印經院、宗政府遺址、僧舍等組成。集會殿:是彭措林寺的中心,面積為1700平方米,坐西朝東,外觀似為5層,實為3層。殿門外為庭院、講經台和影壁。影壁後為9級台階的平台,由平台攀木梯即進入集會殿底層。底層由前廊、在經堂、佛殿、依怙殿等組成。前廊面積59.4平方米(長10.8米,寬5.5米),有圓柱4根(柱徑0.8米),面闊3間進深2間;廊內壁畫內容為四大天王、十五尊地方神、八大龍王、王子、王妃、大臣、侍從等,線條流暢、色澤艷麗,堪稱壁畫精品。經堂門楣雕刻有獅子、神鳥等,形象生動。經堂面積約635平方米(長寬均25.5米),面闊7間進深7間,有柱3辜根,中間2長柱直通二層高側天窗,用於通風采光,其餘3次柱的柱頭及斗栱上分別繪有菩提薩埵34尊;堂內原供釋迦牟尼佛及弟子塑像多尊,多已殘毀,新塑有宗喀巴、十世班禪、多羅那他等塑像;四壁遍繪壁畫,內容以40尊高約2米的釋迦牟尼佛為中心,周圍間繪十六羅漢、俱種二十五氏、瑜伽母、貢欽仁布、寶帳依怙、能怖金剛、密集金剛、金剛瑜珈母及各類菩薩像,構圖嚴謹,布局合理,主次分明,用筆遒勁洗鍊,著色鮮麗合宜,充分顯示了世術嫻熟的技巧和高超的藝術才能。佛殿高出地面50厘米,內有8根長柱,面闊5間進深3間,面積151.2平方米(長16.8米,寬9米);殿內主供確琅度瑪像,系我種物質混合鑄造;扣壁原供有7尊高大的銅像,現已毀;殿壁繪有釋迦牟尼佛、多羅那他等壁畫。依怙殿有柱2根,面闊3間進深2間,面積37.8平方米(長9米,寬4.2米);殿內原供有貢布扎西、吉祥天母等護法神像,現殿後壁新塑有班丹拉姆護法神像;四壁皆繪壁畫,系金汁單線勾勒的護法神像,面目兇狠,姿態怪異,近看來 對畫像的面啊進行重描,更增添了神秘恐怖的氣氛。此護法神殿每年藏曆11月8日開放,供人們朝拜。集會殿右側小庫房外木梯帝邊的牆壁上亦繪有壁畫,題材似為雜技類。第二層圍繞經堂天窗設有明廊,寬2.2米,廊壁遍繪釋邊牟尼傳記壁畫。二層前端和左右兩側明廊後設有殿堂:前為加克拉康,即印度佛殿,據說此殿是當時專為從置印度贈送的佛像,後在殿內設有班禪寶座,該拉康面闊3間進深2間,有柱5根;左為乃迥貢康,面積27.36平方米(長5.7米,寬4.8米),供有佛像和繪有壁畫;右為貢康帕爾,為護法神殿。第三層左側為卓瑪拉康,即度母殿,面積27.54平方米(5.4米,寬5.1米),內有1柱,主供度母銅像,壁畫為覺囊派高僧像。三層右側為阿康(庫房),專門放置修補集會殿頂所用的工具。三層後面為俄門拉康,面闊5間進深3間,面積130.2平方米(長15.5米,寬8.4米),有柱8根;該拉刃壁畫最為精美,內容有釋邊牟、菩薩、密嚴剎土、毗盧遮那、阿牟伽皤賒五佛、覺囊派高僧、時輪壇城等。其中菩薩像最具特色,多為立姿,體態婀娜多姿,面容嫵媚動人,飾丁寧形腰帶,圓乳豐滿外露,披露,披帛下垂,著有短裙式螺紋褲,屬壁畫藝術中的上乘之作。
拉康頓珠:即16座佛殿。這些佛殿前三後三、左五右五對稱布局。殿之間有石砌的牆體相連,相對獨立中又保持著統一的完整性,所以殿堂的門均向集會殿。由於“十年浩劫”的毀壞,16座佛殿多已成為殘垣斷壁。近年來正在逐漸修復。
印經院:亦稱“巴爾康”。拉於集會殿右側,面積120.75平方米(長11.5米,寬10.5米)原建三層:底層為糧倉;中層為印經場和經版庫房;上層為僧舍。現僅存殘牆。
宗政府遺址;位於院子的西部。面積1500平方米,分為宗政房、糧晌庫、宿舍等建築。此外還僧舍數十幢,多成殘壁。
山上建築群:是彭措林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最大的土布堅拉康坐落在山頂,其餘的吉傑拉康、羅漢堂、布達拉拉康,巴日拉康,卓瑪拉康、喇嘛拉康、扎謝拉康等7座小拉康與部分僧舍如眾星拱月似的散布在山脊兩邊,更增添了寺廟的偉岸雄壯氣勢。
土布堅拉康:即觀音殿,位於集會殿西南方的確康澤山頂。坐西南朝東北。其建築方法是:底部兩層利用山坡作後牆,補砌而修,到第三層時被平山頂,其上再建三層,共五層。底兩層因受地形限制,多闢為單間,一般用作庫房和僧保。第三層方為殿堂,面積152.44平方米(長14.8米,寬10.3米),層高5米,殿內原供有高大的觀音菩薩塑像,據說此像內放置有多羅那他的法身靈骨;四壁繪有勝樂金剛(高約4米)等神像。第四五層均為廊房式建築,四壁繪有壁畫。拉康左右兩側建有多羅那他的經堂、宿舍、馬廄等附屬建築。外圍修有寬3米的轉經廊,廊外用石塊砌築有護牆,曲折蜿蜒。山上建築群中,除土布堅拉康以外的殿堂規模皆不大,“文革”中亦多遭毀壞,近年來正在陸續維修。
彭措林寺不僅擁有規模宏偉的建築群和豐富多彩的壁畫藝術,寺內保存的各類文物造像亦很豐富,主要有玉器、石刻造像、金銅造像、木雕等,彌足珍貴。
玉器;主要是玉錛。原有7件,現僅存3件。通體磨光,加工精緻,是了解這一地區史前文化遺蹟的重要線索。
石刻造像:總數約150尊。主要放置於集會殿外圍一周,多取青灰色板岩,採取淺浮雕技法,刀法圓潤,線條流暢,風格渾厚。其內容主要有三世佛、五世伸縮、五方佛(中央毗盧遮那佛、東方阿閦佛、南方寶生佛、西方阿彌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一佛二弟子(釋迦牟尼與迦葉、阿難)、十六羅漢、度母及許多大譯師、軌範師等。此外,1990年密碼密宗殿地下挖出的大威德、空行母、勝樂金剛等像採用了半圓雕技法,刻工精細,為石刻造像中的精品。
金銅造像:總數約一百六址余尊。大部分為銅質,有的表面鎏金。內容有各類佛、菩薩、度母、金剛、護法神及祖師等,其中該寺第二代活佛等像較為別致精美。
瓷器:主要為青花瓷,數量不多,其中2件瓷碗和1件瓷壺圖案比較新穎。
木雕:主要為經書板,數量不多,但很精緻,一般是採取浮雕法,刻有釋迦牟尼傳記故事中的小情節。
寺存“四寶”
寺存“四寶”:一是堆波瓦·喜饒堅贊的打結拐杖,約1米長;一是多羅那他的手杖,據說是蒙古人所贈,手杖上雕刻有蒙文和藏文,手柄上雕刻有一龍頭,上部雕有米拉日巴(1040~1123)正在修行的形象,其下盤雕一條張牙舞爪龍,雕刻的圖案有海螺、雕工細緻,構圖巧妙,是一件珍貴的藝術品;三是多羅那他的法鈸,相傳眾生聞到其聲,便能解脫苦海;四是一對寶石,一個形似雞蛋呈白色,上面有天然形成的“嗡啊吽”咒語和字形符號。另一個形如杏仁,中間有一道明顯的白線,據說這對寶石是納木龍王贈獻給多羅那他之護法神貢布扎協的供品。
彭措林寺每年藏曆12月27日要舉行跳神活動;藏曆10月8日要舉行朝拜度母儀式,熱鬧非凡。
地圖信息
地址:平措林寺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