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屯村

彭屯村行政村位於東溪水庫上游,武浦公路延線兩邊,東溪兩岸,轄區十個公里,下接吳屯鄉小際村,上連嵐谷鄉黎口村,左與吳屯鄉大渾村、小渾村交界;右接吳屯鄉吳邊村、街路村;背依後乾村、倪壢村。全村總面積12.89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積12822畝,耕地面積2869畝,有九個自然村,14個村民小組,382戶,人口1577人,一所完小,一個公路站,屬革命老區基點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彭屯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下轄地區: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吳屯鄉下轄村
  • 地理位置:位於東溪水庫上游
  • 面積:總面積12.89平方公里
  • 人口:1577人
  • 山地面積:12822畝
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吳屯鄉下轄村,雲南省大理州鶴慶縣草海鎮下轄村,村情概況,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人口衛生,村務公開,發展重點,

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吳屯鄉下轄村

彭屯村歷史文化悠久,彭路狀元在彭屯誕生,彭屯村岳屯也出了個岳丞相,在解放戰爭中,彭屯村際角自然村與葉元龍自然村就有100餘人為解放戰爭勝利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彭屯村彭莊坪自然村(又名檀香坪)電邊革命前輩徐福元同志就生長在這裡。
彭屯村部緊依吳屯鄉政府之旁,距市區26公里,村部坐落在彭屯大橋頭,吳屯鄉大渾村、上村村公路路口,彭上公路向前延伸
彭屯村葉元龍自然村有農戶52戶,人口180人,這裡的村民勤勞勇敢,遵紀守法,從解放至今沒有一個村民違法。村民擁護黨的政策,熱愛社會主義,村民團結互助友愛。由於原村莊建在半山坡上,出現山體滑坡,在黨和政府關懷下,1998年實現了“重建家園”整個村莊喬遷到了公路邊,現交通方便,村民生活有了良好的改善。
彭屯村彭屯自然村有農戶84戶,人口338人,夷華竹木有限公司原廠,武夷山市交通局吳屯公路管理站坐落於此。
彭屯村村頭自然村有農戶39戶,人口187人,村頭橋全長30米,烏壠水渠1200米。
彭屯村際角自然村有農戶25戶,人口80人,,際角水庫蓄水10萬立方米,珍稀樹種楠木成林。該自然村於1994年被我鄉列入“造福工程”,現村民安居在際角新村。
彭屯村岳屯自然村有農戶120戶,人口461人。坐落於西良山角下,其與街路村一水之隔。
彭屯村轉水、對門自然村有農戶46戶,人口189人, 1986年在上級政府的支持下,建造了轉水大橋。河兩邊有水渠2170米,電坑頭山有千餘畝生態林。
彭屯村彭莊坪(檀香坪)自然村有農戶17戶,人口77人,這裡有電邊攔河大水壩230米,新建了電邊電站。門前是嵐溪,背靠西良山。在倡導勞動力轉移下,村民幾乎外出務工。
彭屯村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村民以種植水稻、菸葉和養殖業為主導產業,村民安居樂業、和諧相處,積極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

雲南省大理州鶴慶縣草海鎮下轄村

村情概況

該行政村隸屬鶴慶縣草海鎮,地處草海鎮南邊,距草海鎮政府所在地.5 公里,到鎮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鶴慶縣2公里。東鄰 海尾河,南鄰新民 ,西鄰羅偉邑,北鄰母屯。轄上村、下村等2 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389戶,有鄉村人口1540 人,其中農業人口1479人,勞動力688 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 556人。
全村國土面積3.9平方公里,海拔2190米,年平均氣溫13.7 ℃,年降水量900毫米,適合種植水稻、穀物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1402畝,人均耕地0.89 畝,林地330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87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24元。農民收入主要以 種植業、養殖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402畝(其中:田760畝,地642 畝),人均耕地 .89畝,主要種植水稻等作物;擁有林地33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5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2 畝,主要種植梨、木瓜 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 82 畝,其中養殖面積20畝;荒山荒地308畝,其他面積3728 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 。全村有7戶通自來水,有382戶飲用井水,有382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98 %)。有389戶通電,有261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328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59%和75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8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80戶(分別占總數的90%和41%)。
該村到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柏油、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1.7公里,距離集貿市場2.2 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38輛,拖拉機16輛,機車58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402畝,有效灌溉率為10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103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0.75畝。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49戶;裝有太陽能農戶25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11戶。全村有1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2個自然村已通電;有2個自然村已通路;有2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2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2個自然村已通路燈。有 2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5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25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49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7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45萬元,占總收入的17%;畜牧業收入286萬元,占總收入的33%(其中,年內出欄肉豬9213頭,肉牛 15頭,肉羊0頭);漁業收入58萬元,占總收入的7%; 第二、三產業收入387萬元,占總收入的44%;工資性收入66萬元,占總收入的0.75%。農民人均純收入1924 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66 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32人(占勞動力的20%),在省內務工126人,到省外務工6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400戶,共鄉村人口1525人,其中男性703人,女性822人。其中農業人口1500人,勞動力688人。到2013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0;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472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鄉(鎮)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0.00公里,距離鎮衛生院0.50公里。人畜混居的農戶0戶。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3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373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162.78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20.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876.00萬元,有固定資產2438.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基礎設施差,村間道路、系統排水落後,水利設施薄弱,水源污染大,水質差。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大力發展生豬養殖業,發展勞務經濟,轉移農村剩於勞動力,促進農民增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