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孝女

彭孝女

“彭孝女”,叫彭掌珠,生於明朝弘治10年(公元1497年),卒於明朝正德10年(公元1515年),父親彭梅林,母親田氏。相傳彭梅林是北宋潮州刺史彭延年的第14代裔孫。明朝弘治年間,彭梅林來海豐縣衙任官,家住縣城南門下巷,田氏生2女,長女幼時妖折,次女為彭掌珠。掌珠自幼接受封建禮制教育,受世俗影響,養成了勤勞、賢淑、孝道的品行。在彭掌珠10多歲時,父親中邪生病,經多方醫治不見好轉,眼看病況日下,孝道的掌珠悲傷至極。巫醫說,女兒之肉可作“藥引”入藥治療父親邪病。彭掌珠聽後,忍受著萬分痛楚,毅然割下大腿之肉,入藥煎湯給父親服用,可能是父親長期服藥,病情恰有好轉的原因,在服用了這藥湯之後,竟然痊癒了。之後,人們到處傳頌著彭掌珠“割股救父命” 盡孝道的動人事跡。

基本介紹

  • 本名:彭掌珠
  • 別名:彭孝女
  • 所處時代:明代
  • 民族族群:漢
  • 出生地:廣東省海豐縣
  • 出生日期:1497年
  • 逝世日期:1515年
  • 父親:彭梅林
海豐縣附城鎮聯漏她乎西村委區域內廣汕路北側的大雲嶺孝女牌山(因彭孝女葬於此而得名)山坡上,有一座坐西北向東南的明代姑娘墳,墳地寬約10米,長約30米。墳身小巧,墳手末端對稱配套兩個石雕龍頭,墓碑字跡清晰,正中位置直刻“節淑孝女彭氏墓”。墳町正前方是花崗岩牌敬懂海樓,上面鐫刻的橫批:“千載佳城”,石柱刻聯:“割股救父命女中賢德無雙,盡孝感天心世上芳名第一”。牌樓至墳墓之間的正中位置,豎立著一塊寬0.8米,高1.5米的花崗岩功德牌,正中直刻“孝女彭氏墓”,右上方直書題名的是“欽差巡撫兩廣右都御史簫翀、巡按廣東紙晚備微監察御史程昌、欽差提督廣東學校副使章拯、惠州知府甘公亮”;左下方直書題名只墊姜的是“海豐縣知縣劉逞、儒學訓導徐淹、督工吏目周
彭孝女
墓碑
彭孝女
墓碑
旦”,於“大明嘉靖元年歲次壬午孟春吉日立”。距今已近500年了。“彭孝女”,叫彭掌珠,生於明朝弘治10年(公元1497年),卒於正德10年(公元1515年),父親彭梅林,母親田氏。
相傳彭梅林是北宋潮州刺史彭延年的第14代裔孫。明朝弘治年間,彭梅林來海豐縣衙任官,家住縣城南門下巷,田氏生2女,長女幼時妖折,次女為彭掌珠。掌珠自幼接受封建禮制教育,受世俗夜贈捉說影響,養成了勤勞、賢淑、孝道的品行。在彭掌珠10多歲時,父親中邪生病,經多方醫治不見好轉,眼看病況日下,孝道的掌珠悲傷至極。巫醫說,女兒之肉可作“藥引”入藥治療父親邪病。彭掌珠聽後,忍受著萬分痛楚,毅然割下大腿之肉,入藥煎湯給父親服用,可能是父親長期服藥,病情恰有好轉的原因,在服用了這藥湯之後,竟然痊癒了。之後,人們到處傳頌著彭掌珠“割股救父命” 盡孝道的動人事跡。父親康復後, 彭掌珠關心彭家延嗣的問題,支持父親再娶。父親娶二房葛氏,生下石澗、石泉2男兒。據其族譜甩鍵膠記載,自此,下巷彭氏家族人丁興旺,至今已傳至第20幾代了。彭掌珠幼時已許配圓山村陳家。掌珠17歲那年,父親去世了,還未百日,生母田氏也病亡,她萬分悲哀,決定為父母守孝3年。掌珠在墓地搭寮守孝1年後,男方按習俗提出完婚要求,因有婚約在先,故彭家同意掌珠出嫁。但掌珠認為守孝還未3年,要出嫁她不願意,故在出嫁途中自縊於轎中。人們在惋惜的同時,深受掌珠的孝行感動,並把她葬在父親墓地拔臘旁邊。
彭孝女
墓碑
彭孝女
墓碑
海豐知縣了解真情之後,逐級向上稟報,皇帝接到奏章之後,為之感動,下旨昭顯其孝道,並於嘉靖元年歲次(公元1523年)為其樹立功德牌坊,在縣城西門(洗腳橋)建節孝祠,讓後人永遠奉祀。
彭孝女
墓碑
彭掌珠“割股救父命”的典型事例在海陸豐廣為傳頌,大家忘記了她的名字,都稱之為“彭孝女”。
彭掌珠“割股救父命”的典型事例在海陸豐廣為傳頌,大家忘記了她的名字,都稱之為“彭孝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