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石鰟鮍

彩石鰟鮍

(學名:Rhodeus lighti)為鯉科鰟鮍屬的魚類,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分布於福建、廣東直至黑龍江流域等。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南京。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彩石鰟鮍
  • 拉丁學名: lighti
  • :動物界
  • :鯉形目
  • :鯉科
  • 亞科:鰟鮍亞科
  • :鰟鮍屬
基本信息,識別特徵,

基本信息

體扁薄而高,外形呈卵圓形。第3眶下骨似倒置三角形,其最高處相當於眼內緣的長度。口角無須。側線不完全,側線3—6枚。縱列鱗31—34枚。背基底短於背鰭基部末端至尾鰭基部的距離;胸鰭末端後伸不達腹鰭起點;臀鰭具8—11根分枝鰭條。體長60mm。棲息於水流緩慢、水草生長茂盛的水灣或池塘、溪流中。常群集,以水草、附著藻類、水生昆蟲和枝角類為食。4—6月進行繁殖,5月為產卵旺季。卵呈橢圓形。繁殖期間雌魚具產卵管,將卵產於蚌類的外套腔中;雄魚具鮮艷的婚姻色彩,其吻部具珠星。廣布於除青藏高原外的我國各地;國外見於朝鮮
國內分布 福建, 廣東直至黑龍江流域
國外分布
備註
資料來源 中國鯉科魚類志[上冊]:205-206.系統鯉類志:22.
同物異名 Pseudoperilampus ocellatus Tchang, 1930.;Pseudoperilampus light Wu, 1931;Pseudoperilampus uyekii Mori, 1934

識別特徵

標準長為體高的1.9—2.5倍,為頭長的4.0-4.5倍,為尾柄長的4.0—7.0倍,為尾柄高的4.8—7.0倍,為背鰭基部長的3.5—3.8倍。頭長為吻長的3.0—3.5倍,為眼徑的3.1—3.5倍.為眼間距的2.2—2.7倍。為尾柄長的1.6-1.8倍,為尾柄高的1.0--1.1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2—1.5倍。體高而側扁,體稍肥厚,頭後背部隆起,腹部較圓,身體外形呈卵圓形,與高體鰟鮍很相似。頭較小而短,眼後頭長較吻長,約為吻長的1.5-l.7倍。吻短而尖。口端位。口角無須。眼較大,位於體側中線偏上方。眼徑與吻長相當。鼻孔位於眼前緣上方,離眼前緣較近。鰓耙短小,排列較密。下咽齒側扁。齒面具有明顯的鋸紋,尖端呈鉤狀。背鰭外緣略向外凸起呈弧形,無硬刺,其起點距吻端較距尾鰭基最後一片鱗片稍遠。胸鰭較長,末端後伸接近腹鰭起點。腹鰭起點在背鰭起點之前,後伸更接近臀鰭起點,至胸鰭起點較至臀鰭起點為遠。臀鰭無硬刺,其起點位於背鰭第三根分枝鰭條正下方。尾鰭深叉形。尾柄較高且稍長。肛門略靠近腹鰭,至腹鰭基部的距離較至臀鰭起點為近。雌魚有產卵管。生殖季節變長。鱗片較大,腹鰭基部具有腋鱗。側線不完全.僅在鰓孔上角後方有3—6片。生殖季節雄魚吻端具有兩簇白色珠星,隆起較高,臀鰭邊緣有較寬的黑色飾邊,在最末一個側線鱗處有一條不十分明顯的淡綠色橫斑。生活時體色鮮艷,雄魚體色較艷麗,眼球上方為桔紅色。鰓孔上角第一個側線鱗上有一個藍黑色大斑點。尾柄中部有一條黑色縱紋,向前延伸至背鰭起點的正下方,或超過背鰭起點。背鰭、臀鰭和腹鰭均呈淺黃色。幼體和雌魚的背鰭前部有一個灰黑色大斑點,雄魚不明顯。尾鰭上下葉之間還有一條桔紅色的縱條紋。彩石鰟鮍是一種小型魚類,經濟價值低。生長緩慢,第一年稍快。常棲息於水流較緩的溪河、水溝、池塘或稻田等水體中,喜集群。其食物主要是水生植物碎屑、藻類、周叢生物和水蚤等。第一次性成熟為1齡,生殖季節在4-6月,懷卵量小,一般為300--500粒。產卵於瓣鰓類的鰓水管中。
彩石鰟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