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金朝(1115年—1234年),學士楊彩亭創建彩亭石橋,成為幽都(
北京)與遼海(
遼東濱海之地)的交通要道。
清宣統元年(1909年),彩亭石橋立《重修彩亭橋碑記》。
1960年,
京瀋高速公路彩亭橋段(彩亭石橋)從街中改線到鎮南。
2014年8月,彩亭石橋修復工程完工,總投資65萬元。
建築特點
彩亭石橋為東西走向,呈長虹弓狀,為三孔拱券全石結構,橋長19米,寬6米,高6.1米,南側西頭、北側東頭的兩塊長方形欄板上各有兩個長8厘米、寬5厘米的孔眼,是供過往行人歇腳拴馬用的,東西兩端各有約2米的“八”字形翼牆,以長條石錯縫分層砌築而成。
彩亭石橋的三個橋孔自距河床60厘米的墩台發券,中孔最大,東西兩側孔稍小,中孔跨3.95米,高2.83米,由三道拱券構成,中間為一複合拱券,由61塊券石分13層砌築而成,券石長24厘米—170厘米不等,寬30厘米—72厘米不一,厚約50厘米,左右錯縫而列;南側單拱券用長40厘米—150厘米不等,寬57厘米,厚40厘米(與墩台相鄰的兩塊券石厚50厘米),且帶有一定弧度的7塊外券石砌成;北側單拱券用長40厘米—118厘米,寬61厘米,厚44厘米(與墩台相鄰的兩塊券石厚68厘米),且帶有一定弧度的8塊外券石砌成;南、北單拱券臉石表面均雕有四道與拱券弧度一致的裝飾性凸框線,左右兩孔對稱,其結構、外券石的塊數及券臉石的雕刻與中孔一樣,其跨度均為329厘米,高265厘米。
彩亭石橋中孔與側孔之間的橋身外側距墩台160厘米處,有兩對突出的原雕“霸下”石龍頭,三孔拱背之上有護拱石一層,其上為橋面石,兩層相互錯縫排列,為防止橋面石開裂下沉,邊緣的橋面石與內側相鄰的橋面石用兩端呈銳角的細腰銀錠狀腰鐵相聯,腰鐵嵌入石內。
彩亭石橋橋面兩側共有28根欄柱,26塊長方形欄板置於欄柱間,其下有寬、厚度相同,長度不一的基石,4塊雲紋欄板置於東西兩端收邊,欄柱兩側有深達5厘米的溝槽,基石上有深達37厘米的溝槽,欄柱、欄板、基石相互克鉚。
文物遺存
彩亭石橋橋券兩側的橋墩處分別雕刻兩個石雕龍頭,橋面兩邊有雕刻的獅子、蓮花瓣、桃形柱頭的石欄桿等八根,欄柱上端雕有造型各異的獅子、蓮花瓣、壽桃等,欄板上刻有犀牛望月、蓮花荷葉等浮雕花飾;存有《重修彩亭橋碑記》,碑文記載彩亭石橋所處的地理位置、始修概況等。
研究價值
彩亭橋採用全石孔拱結構,雕琢造型,異無重複,特別是獅子望柱,龍頭及其整體結構方面,完全體現了金代橋樑建築傳統藝術風格和共同點,保存較完整,沒有遭到大的破壞,除個別蓮花瓣、望柱、部分石欄板等在清代補修過,橋樑基本保持了金代的原貌,對於研究玉田縣古代文化、歷史、科學技術,特別是橋樑建築等,進行歷史唯物主義、愛國主義教育,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
保護措施
2001年2月7日,彩亭石橋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北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4年,玉田縣人民政府制定彩亭石橋實施維修工程設計方案,方案包括橋面整修、兩側綠化、河道清淤、防水滲漏、修建河堤護坡,修建攔水壩。
歷史文化
明朝《
順天府志》《遵化州志》和清康熙、乾隆、光緒的《
大清一統志》《
玉田縣誌》等書中多有記載彩亭石橋的始修概況。光緒十年(1884年)《玉田縣誌》中《采亭橋記》記載:“采亭楊先生者,
經州人,仕金為學士,厥名繪,采亭其字也。歸老卜築唐水之涯,構數椽而居焉。去村舍之南二百步,為西連幽都,東通遼海之孔道,遠近行人,往來如織。而唐水之順流而南注也,行人鹹病涉焉。公思所以利濟之,不謀於眾,獨任於身。輦石於北山之麓,幾閱日而橋以成。長數丈,廣容並軌,極堅好,可久遠,其勢若垂虹,二里外皆望見。”。彩亭石橋和金朝明昌三年(1192年)建成的
蘆溝橋都是載於《大明一統志》(順天府·關橋部分)中的十三座古橋之一,因此彩亭橋和蘆溝橋又被稱為姊妹橋。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彩亭石橋,位於河北省唐山市
玉田縣城西7.5千米
彩亭橋鎮西的古蘭泉河(古稱藍水或唐水)上,地處
京瀋高速公路北側約100米處。
交通
唐山市——西山道——建設南路——北新西道——站前北路——唐豐北路——京撫線——彩亭石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