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嬗變的美學探究》是2013年8月1日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孫琳。
基本介紹
- 書名:形象嬗變的美學探究
- 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 頁數:286頁
- 開本:16
- 品牌:北京人文線上
- 作者:孫琳
- 出版日期:2013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1717146
編輯推薦,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編輯推薦
讀圖之“圖”可用視像、形象、圖像、影像等概念作解。本書討論“形象嬗變”實則就是“圖”之嬗變,作者立足於我們時代日常生活的美學現實,由形象的當代境遇作“源”“由”探究。從形象嬗變的歷時性解讀中直面當今藝術的處境,在當下與終極的雙重關懷中表現出極富社會責任感的焦慮,也表現出形象泛化與變革博弈中的學術自信。由現實而追溯歷史,由形象的泛化而作形象史的研究,這是本書呈現出的一個突出特點。作者知難而進,百折不回,窮源溯流,稽隱索微,遂成一家之著述。該書屢見新識,創穫良多,在藝術起源、人類意識、藝術本質、藝術形象等諸多問題上能力排眾議,拎出自己的獨到見解。
內容簡介
本書從邏輯和歷史的角度深入探討了藝術形象的嬗變歷程,創造性的用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只是山的觀點來概括性地描述,並以藝術形象與人類意識相結合的角度,對藝術史的發展進行了階段劃分。對各藝術門類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特殊表現進行了點與面的深刻剖析,並對當下藝術形象的泛化現象進行了學理的探討,指出藝術應具有的人文性和直面性,整部作品深入淺出地做到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本書適用於藝術學、美學、文藝學、教育學等專業的理論學習和美學業餘愛好者的視野拓展。
作者簡介
孫琳,男,山東歷城人,文藝美學碩士,講師。數次獲得優秀共產黨員、優秀教師、師德建設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曾獲菏澤學院教師多媒體課件比賽一等獎、山東省青年教師多媒體課件比賽三等獎等。對美學、文學、教育學、心理學、哲學有著濃厚興趣,多學科的興趣構建了廣闊的學術視野,主要研究領域為對各相關學科中人文性的關注。教學之餘在《中國美學年鑑》《甘肅社會科學》《名作欣賞》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
圖書目錄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邏輯與歷史結合的研究理路
一、理論源起:何為形象
二、歷史維度:形象何來
三、本書框架
第二節形象思維研究綜述
一、自發的形象思維研究
二、自覺的形象思維研究
三、科際整合的形象思維研究
第二章藝術形象的邏輯辯證
第一節藝術的源起
一、藝術起源的幾種觀點
二、藝術源起背後的人類意識
第二節自我的覺醒——人類意識
一、什麼是意識
二、意識的物質基礎
三、人類意識的形成
四、人類意識的特點
第三節藝術的本質
一、“藝術”的詞源探析
二、藝術本質的幾種歷史觀點
三、藝術的概念本質
第四節藝術形象
一、“形象”的詞源探析
二、藝術形象的實質
第三章見山是山:前藝術期的藝術形象
第一節蒙昧時期的藝術形象特徵
一、世界的形象性:形象存在的先驗根據
二、意識混沌時期的自然形象
第二節原始人的思維特點
一、巫術的詩意世界
二、原始形象思維
第三節圖騰的藝術形象性
一、什麼是圖騰
二、中華民族的象徵:龍鳳圖騰
第四節原始藝術形式
一、詩樂舞合
二、實用裝飾藝術
三、原始岩畫
四、原始建築
第四章見山不是山:古典藝術期的藝術形象
第一節古典藝術形象概述
一、象之意義的獲得:形象
二、視覺藝術的形象
三、非視覺藝術的形象
四、鏡像的比喻
五、藝術家族相似之處
第二節歷史與文明的載體——文字形象
一、語言、文字的產生
二、漢字形象
三、書法藝術
第三節實用與審美的交融——建築形象
一、建築的特點
二、園林建築
第四節立體與平面的互滲——雕塑形象
一、雕塑的特點
二、人物雕塑背後的意味
第五節似與不似的辯爭——繪畫形象
一、繪畫的創作過程
二、繪畫的變遷
第六節意識與精神的浸染——文學形象
一、文學的產生、流變
二、神話的精神內蘊
三、神話中的生死意識
四、其他文學作品的形象性表達舉例
第七節在與不在的困惑——音樂形象
一、“知音”的歷史誤讀
二、“音”的存在實質
三、“知音”的啟迪
第五章見山只是山:時尚藝術期的藝術形象
第一節讀圖時代藝術面臨的尷尬處境
一、“狼來了”:視圖時代的來臨
二、藝術的處境
第二節藝術形象的時代新貌
一、形象的現代審美內涵
二、背景與表現
三、藝術的當代迷失
四、形象的背後
第三節讀圖時代閱讀模式的變革
一、讀圖時代的“讀圖”
二、個案研究:當代大學生閱讀現狀調查
三、有話不好說——從《手機》看當下語言的遮蔽性
第四節當代藝術類型的淪落——以音樂為例
一、音樂的“流行”
二、流行音樂的特殊性——音樂本身因素的邊緣化
三、音樂的墮落?新藝術門類的產生?
第六章藝術的可能性前景展望
一、正面現實:重提人文性
二、面對明天:走出生活看生活
參考文獻
一、專著
二、期刊文章
後記
第一節邏輯與歷史結合的研究理路
一、理論源起:何為形象
二、歷史維度:形象何來
三、本書框架
第二節形象思維研究綜述
一、自發的形象思維研究
二、自覺的形象思維研究
三、科際整合的形象思維研究
第二章藝術形象的邏輯辯證
第一節藝術的源起
一、藝術起源的幾種觀點
二、藝術源起背後的人類意識
第二節自我的覺醒——人類意識
一、什麼是意識
二、意識的物質基礎
三、人類意識的形成
四、人類意識的特點
第三節藝術的本質
一、“藝術”的詞源探析
二、藝術本質的幾種歷史觀點
三、藝術的概念本質
第四節藝術形象
一、“形象”的詞源探析
二、藝術形象的實質
第三章見山是山:前藝術期的藝術形象
第一節蒙昧時期的藝術形象特徵
一、世界的形象性:形象存在的先驗根據
二、意識混沌時期的自然形象
第二節原始人的思維特點
一、巫術的詩意世界
二、原始形象思維
第三節圖騰的藝術形象性
一、什麼是圖騰
二、中華民族的象徵:龍鳳圖騰
第四節原始藝術形式
一、詩樂舞合
二、實用裝飾藝術
三、原始岩畫
四、原始建築
第四章見山不是山:古典藝術期的藝術形象
第一節古典藝術形象概述
一、象之意義的獲得:形象
二、視覺藝術的形象
三、非視覺藝術的形象
四、鏡像的比喻
五、藝術家族相似之處
第二節歷史與文明的載體——文字形象
一、語言、文字的產生
二、漢字形象
三、書法藝術
第三節實用與審美的交融——建築形象
一、建築的特點
二、園林建築
第四節立體與平面的互滲——雕塑形象
一、雕塑的特點
二、人物雕塑背後的意味
第五節似與不似的辯爭——繪畫形象
一、繪畫的創作過程
二、繪畫的變遷
第六節意識與精神的浸染——文學形象
一、文學的產生、流變
二、神話的精神內蘊
三、神話中的生死意識
四、其他文學作品的形象性表達舉例
第七節在與不在的困惑——音樂形象
一、“知音”的歷史誤讀
二、“音”的存在實質
三、“知音”的啟迪
第五章見山只是山:時尚藝術期的藝術形象
第一節讀圖時代藝術面臨的尷尬處境
一、“狼來了”:視圖時代的來臨
二、藝術的處境
第二節藝術形象的時代新貌
一、形象的現代審美內涵
二、背景與表現
三、藝術的當代迷失
四、形象的背後
第三節讀圖時代閱讀模式的變革
一、讀圖時代的“讀圖”
二、個案研究:當代大學生閱讀現狀調查
三、有話不好說——從《手機》看當下語言的遮蔽性
第四節當代藝術類型的淪落——以音樂為例
一、音樂的“流行”
二、流行音樂的特殊性——音樂本身因素的邊緣化
三、音樂的墮落?新藝術門類的產生?
第六章藝術的可能性前景展望
一、正面現實:重提人文性
二、面對明天:走出生活看生活
參考文獻
一、專著
二、期刊文章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