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史學(2018下半年/總第12輯)

形象史學(2018下半年/總第12輯)

《形象史學(2018下半年/總第12輯)》是2019年5月1日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中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形象史學(2018下半年/總第12輯)
  • 作者:劉中玉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ISBN:9787520146241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形象史學(2018下半年 總第十二輯)》打破學科界限,在唯物辯證法的指導下,將歷史學、考古學、藝術史等學科的共性和特殊性結合起來,將中國古史研究中的考據法與圖像學、新文化史等方法論結合起來,從多角度、多層面來梳理人類文明的演進,進一步擴展史學研究的路徑和視野。
《形象史學(2018下半年 總第十二輯)》內容主要分為三大部分:器物與圖像、禮儀與宗教、古建與環境。“器物與圖像”部分:現存的器物及其附著其上的圖像,作為一種客觀存在,記錄了當時的社會生活的一部分,是彼時政治、宗教、文化藝術一體化的反映。琮與璧就是良渚文化的代表。出土的唐代“耳衣”與現存唐代的詩文互相印證,彰顯了唐代的服飾文化特色。“禮儀與宗教”方面服飾總是很直接地反映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不同場合下服飾的顏色也是禮儀與宗教信仰的一種反映。敦煌文化,作為東方世界的藝術博物館,其中石窟的開鑿以及洞窟人物、文字等的記載,為後世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宗教領袖的碑刻更是直接展現了人們的宗教信仰面貌。書院是傳播禮儀文化的處所,其變遷歷史直接傳遞了不同時期、不同地點的禮儀文化狀況。“古建與環境”:建築是用石頭寫成的史書,不同民族、不同歷史時期其建築風格各有不同,而遼代閣樓式的佛塔建築,是在當時平息戰火、走向民族和解、文化寬容的時刻,吸收多民族文化特色而建成的,其獨特的美學取向,造就了其在中華文明史上不可磨滅的一筆。土默特川平原在清一代的開發建設見諸史書、遊記等,這些記載傳遞了開發建設過程中的環境與文化發展,具有重要的考察價值。

圖書目錄

一 器物與圖像
中心-象徵:良渚文化琮與璧形而上的思考 徐峰006
唐代「耳衣」考述 林澤洋018
圖像證據的證明、詮釋與甄別:「禮部評驗書畫關防」印考 李萬康026
早期寶卷版本中的插圖(15~16 世紀)及「看圖講故事」的理論問題 白若思055
《欽定格體全錄》的人體骨骼圖及其中國化演變 楊奕望065
二 禮儀與宗教
秦漢社會禮儀中的用色考察—— 以喪禮和降禮為例 曾磊076
圍繞敦煌莫高窟第217 窟的開鑿與重修之歷史
—— 漢語史料中的供養人 (日)菊地淑子086
《張留孫碑》與元中後期的玄教 吳小紅110
由儒入巫?—— 台灣書院的歷史變化 耿慧玲136
三 古建與環境
試論遼代閣樓式佛塔在建築史與文化史上的意義
—— 以內蒙古慶州白塔、豐州白塔與山西應縣木塔為例 張景峰 張旭東168
清代土默特川平原環境印象變遷的歷史考察 崔思朋18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