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神莊

形指形體,神指神意,莊當姿勢講,形神莊可理解為練形、氣、神的姿勢。其特有含義是神合形、形受命於神的鍛鍊形神合一的功夫。它是在練第一步功——捧氣貫頂法後暢通了人與大自然混元氣交換通道的基礎上,在人的混元氣較充足、人的生命功能較健康的基礎上繼續深入鍛鍊的功夫。形神莊以形神並重的練法練內混元的形神混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形神莊
  • 類別:武術
含義簡介,招式效果,招式來源,功法介紹,預備式,起式,姿勢要求,口令詞,

含義簡介

形神莊的含義
形神莊是一特有名詞,是指智慧型動功的第二步功。它的含義是什麼呢?首先從字義上講,形指形體;神指神意(即意識);莊字在這裡當姿勢講。三字連起來就可以理解是關於練形、氣、神的姿勢。形神莊的特有含義是:神合形、形受命於神的鍛鍊形神合一的功夫。它是在練第一步功後暢通了人與大自然的混元氣交換通道的基礎上,在人的混元氣比較充足、人的生命功能比較健康的基礎上,繼續深入鍛鍊的功夫。
形神莊共十式:鶴首龍頭氣沖天、寒肩縮項通臂肩、立掌分指暢經脈、氣意鼓盪臂肋堅、俯身拱腰松督脈、轉腰涮胯氣歸田、平足開胯分前後、膝跪足面三節連、彈腿翹足描太極、回氣歸一轉混元。

招式效果

1、式子單純,但動作難度較大。這是因為該功法著眼於補救常人運動造成的形、氣之偏,故動作多有背拗日常運動習慣,但這是抻筋拔骨、矯正身形使之完美、開通關竅、強壯身體所必須的。其中多數式子可作莊法單獨練習。
2、形體動作從上到下,非常全面,周到細緻,基本照顧到了全身各部,使全身絕大部分運動組織得到在神意支配下的鍛鍊。在練功中還注重整體性,每節功對形體部位既各有側重,又要求能以點帶面,以局部動作牽動全身運動,引動周身的氣機。其大多數功節中還安排了意守竅點的練法,通過意照一些特定組合的竅穴(如大、小七星等),使身體各部的氣融為一體。
3、著重運動韌帶、小關節和平時很少運動的關節,注重在末梢、頂端部位下功夫,發動內氣較快,可運氣於發(頭髮)、膚(皮膚)、指(手指、腳趾)、端(手指、腳趾的端頭及頭頂、尾閭等)。另外,由於末梢、頂端部位和外界交換的氣量較大,端頭氣充足了,身體氣也就充足了。四肢端頭還是經脈交會的地方,內通臟腑,多練之可增強經脈作用,提高臟腑的生命機能。
4、要求神形並重、神與形合。調動氣機的方法重在以形引氣,引動氣機的完整過程是“意引氣,氣引形,形引氣,氣動意”,便於牽動經脈之氣,充分調動發揮經絡的作用。練功中要求精神和動作必須緊密結合,充分運用運動思維,集中精神做動作。在此意義上說,形神莊根本是練意守,即意守每個形體動作。而且,它所採取的神形並重練法,包含著一個由初級到高級的過程,即“神念形”→“神觀形”→“神入形”→“神形合”→“神形妙”這個橫的練功序列。
練此功作用廣泛,主要功效有:
1.神筋拔骨、強身壯力,健美身形;2。放鬆形體,和暢經脈,啟動真氣,以利於開關通竅;3.更易形神,增益智慧,是深究氣功之階梯。

招式來源

先從預備式說起,它是從以前的長拳起勢《易筋經》橫擔降魔杵與合十手當胸變來的。其動作環轉連綿,剛柔相濟。最後兩掌到頭頂上空相合,落下來,直走中脈。這裡,要提醒練功的同志注意,千萬不要忽視這個簡單的起式。這起式一開始就把天、地、人結合到一塊兒了。其理論依據就是我們前面講的人體生命整體觀。形神莊的預備式體現了這個整體觀,把天、地、人聯成了一個整體。
第一節:龍頭鶴首。這姿勢,來源於峨嵋莊法,峨嵋十二莊里有游龍莊、鶴翔莊(跟我們練的鶴翔莊不是一回事)。從氣功角度看,作者認為游龍莊,龍頭是關鍵的東西;鶴翔莊,鶴首關鍵的東西。經過我們按氣功原理化裁,就變成了我們第一節鶴首龍頭氣沖天。原來峨嵋莊法中的龍頭鶴首,與此不盡相同。但主要點有些相似。這第一節,單純練一個鶴首的前屈後仰及胸部的吞吐、開合就可以牽動任督二脈,打通小周天。經脈周天、督脈的運行、任脈的運行也都有了。
第二、三節:寒肩縮項,有個左右通臂。峨嵋十二莊有個通臂法;通臂拳裡邊,白猿如意通臂里也有通臂的功夫,講究的是前後通,膀子可以探出很長去。另外立掌分指,把掌立起來,往外撐,成丁字掌,可以練成硃砂掌的功夫。作為武功,硃砂掌打出來之後,皮膚就紅一片,骨頭不斷,可以把內臟打傷。掌指開合以後上抬就是練鷹爪力的功夫,往上拿,向下鉤就像五把鋼鉤一樣。這些都是武功的東西,我們只取其調通經絡的作用。
第四節:氣意鼓盪臂肋堅,來源於綿山鼓蕩氣。它的關鍵就是丹田氣鼓盪到兩肋,從兩肋鼓盪到臂。過去,好多練摔跤的,站馬步樁以後,拿鐵條打兩肋,練的是“單鞭錘肋”。軟肋怕打,練單鞭錘肋,把肋練得更加堅強。武功是這么講的。按氣功理論,它可以調動少陽之氣、膽經氣機的生髮。
第五節:俯身拱腰松督脈,練松腰。這個松腰和武功上的壓腰不一樣,它是蜷著下去,蜷著上來的。這個功法,過去一般都不許在外邊練的。很多基本功都在家裡邊練。它非常簡單,你一看就會了。學了,慢慢就練出功夫了。它出功夫比較快,所以,一般作為珍秘保藏起來,視作真傳秘寶怕別人看見的。松腰也是這樣,蜷曲上下,最後,脊椎全給拉開。能把脊椎督脈鬆開,而且往上起的時候,那樣慢慢往起蜷最後練至能夠爆發發力的時候,可以把全身氣脈給閉住。碰上“點穴法”可以用“閉氣法”化解。我們看呂四娘殺雍正那個電影,呂四娘碰上一個拿鐵扇子的人煽她。她倒吸氣,那是用閉氣法。閉氣法,單純吸氣還不行,須用督脈部位的收縮。這個松腰法還有這個奧秘在裡邊。這些東西,在過去都是秘而不傳的。我們搞氣功,就儘量吸收這些對養生很有效的東西。轉腰涮胯也是一樣,在楊門太極裡邊,松腰松胯、垂尾閭四步功法是基本功。在楊澄甫太極拳譜陳維明著)後冊,講勁的那一部分,他講到松腰,只講到松腰後的現象——脊柱要往後突,怎么突出來,沒有說明。這裡我們把它在氣功里公開出來。
第七節:平足開胯分前後,這是根據易筋經的三盤落地改變過來的,也是從氣功角度改變的。練這一節,可以把胯關節鬆開,而且為將來練坐功打好基礎。全身精氣神貫注意義是很大的。
第八節:膝跪足面三節連,源出於八卦掌的基本功貫三節,把胯、膝、踝三個關節貫穿在一起。三節里有三梢:枝梢、中梢、根梢,要連貫在一起。
由此可見,形神莊的基本動作來源於許多門派,而且往往是不傳之秘,是他們的最基本的東西。因此,看起來,尤其是練起來,姿勢比較單純;而且從上到下連貫性不是很強,有些動作似乎也不那么自然優美。練起來有相當難度,難度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它的運動量比較大。二是形神莊所修煉的關竅都是平時不運動的地方。平時運動的多是大關節,肩啊、肘啊、胯膝這些地方。練這套功就不是這個樣子,練的大都是腕子、手指、指尖、腳腕、腳趾、肩部、肩胛骨、脊椎、椎間、腰椎、腰胯、骶部這些平時不動的關節。這些關竅平時沒有動作習慣,所以練的時候,你就感覺很吃力。另一方面莊內有莊,我們練鷹爪力,把手抬起來,一站莊,那就是鶴形樁,每個姿勢都可以單練而成為站莊的功夫,膝跪足面三節連,也可以站莊,松腰松胯也可以做為站莊,所以說形神莊難度比較大。

功法介紹

預備式

兩腳併攏,周身中正,兩手自然下垂,如立正姿勢。目視前方天地交合處,兩眼輕輕閉合,目光回收。

起式

1、小指帶動,指掌慢慢上翹,成手心向下,指尖向前,與臂成直角。以肩為軸,兩手做前後拉氣3次。向前手臂與身體的夾角約15°,向後拉至體側。
2、以小指帶動,松腕,轉掌心相對,虎口向上,臂放鬆,與肩等寬,從體前向上捧氣,至手與臍平,掌心微含,回照肚臍。同時轉掌心向下,兩臂(與肚臍同高)向兩側外展至背後,小臂微收,轉掌心向內,掌心微含,回照腰部命門穴(對臍處)。爾後小臂上提,順勢內收掌腕至兩肋旁,掌心向上,用中指端向大包穴(屬脾經,在體側第六、七肋間)貫氣。
3、隨後兩臂向前伸出與肩平,掌臂微收,掌心微含,中指回照兩眉間印堂穴。同時兩腕微微轉動,帶動十指斜相對,爾後轉肘外撐,帶動兩臂向兩側展開。至左右與肩平成一字,小指帶動,轉掌心向下,連續轉掌心向上,向上劃弧,至頭頂上方兩掌相合。爾後下落,沿頭正前方降至胸前呈合十手(大臂與身體成45°角,兩小臂成一線,中指尖向上,拇指根對著膻中穴)。
第一節
鶴首龍頭氣沖天
鶴首、龍頭取意於鶴首之前後運動和龍頭的左右搖動。它是這套動功的第一節,體現了整套功法的神韻。鶴稟陰陽中和之性(居於陸地而喜涉水),意態嫻靜,又善高空飛翔。練本功法要體現鶴的這些特性,故應做到神恬意靜,動作優柔自在,沉穩深厚,不事張狂。又古人認為龍主神意。練本功法神要恬靜,氣要靈動,一舉一動在沉穩自在之中,又寓有矯健。
一、姿勢要求
(一)鶴首
1、接上式,兩手分開,沿肋弓下落變叉腰,拇指按在背部京門穴(第十二軟肋端),食指按在章門穴上,其餘各指按於胯上邊。
2、下頦回收,頸項後突,上拔。
3、頭後仰,下頦上翹。
4、頸項放鬆,下頦由上向前、向下、向內、沿胸向上劃圓弧,恢復姿勢。爾後重複如前3—9次。
5、按上述動作之反方向,即下頦沿胸向下、前伸,由下而上劃至下頦上翹、頭後仰,隨即頸項後凸、上拔、下頦回收,重複3—9次。
(二)龍頭
1左側頭角(舊稱青龍角,位於左側頂骨結節,耳上約二寸處)向左傾斜,隨即向斜上方劃圓至恢復原位。
2、,同樣,右側頭角向右傾斜,隨即向斜上方劃圓至恢復原位。每側各做3—18次。
二、動作要領
鶴首動作不要做成頭的簡單的前後運動,而是由後向前劃一圓圈。初練時,以項後大椎穴(第七頸椎下)為固定點,以頸的伸屈配合頭做好這一動作。待熟練後,可將大椎放鬆,以兩肩的開合,配合胸背的吞(含胸)、吐(挺胸),引動整個脊柱做前後的蛇形運動。
龍頭不是頭的簡單左右搖擺,而是略呈∞形,並在意念里要呈S形上升。做此動作時,著眼在兩側青龍角,但不要劃成平面∞,同時要注意肩與肋部的放鬆以配合。待熟練後,就要全身放鬆,在頭的帶動下,脊柱乃至下肢作左右的蛇形運動。
三、功用
本式以兩手叉腰開始,這一動作是本功的特點。由於拇指按於京門穴(屬膽經,是脾之募穴)、帶脈穴(帶脈經之所生),故可起到四重作用:
1、點按京門穴、章門穴,要啟動脾(後天)、腎(先天)之氣。
2、按著肝膽兩經,可使肝膽(同屬少陽)之氣交合,使少陽升發之氣加強。
3、按帶脈穴可增強帶脈功能,使之約束諸經之功能改善。
4、由於按住脾之募穴章門,可引膽氣入脾,起甲己(膽屬甲木,脾屬己土)合而化土之效,收“土得木而達”之功,使脾之升運功能得以加強。正因為這樣,此套動功多以兩手叉腰為基本姿勢。
鶴首、龍頭的作用,主要是引導氣機上行。初練功時,即可運動頸椎,對大椎穴氣機流通有直接促進作用。大椎穴是督脈、手足三陽經的會穴,故可導引清陽上升,練此功不僅對頸椎病、腦部疾病(尤其是腦血管病)療效顯著,而且可引氣上沖天門(頭頂)。練此式還可使脊柱靈活,暢通督脈。又是練輕功的基礎。
另外注意預備動作不可忽視,起式動作調動全身少陽之清氣,繼而轉臂掏肋,從少陽之氣轉而發動五臟之氣,上舉合掌、下落胸前不僅起到收攝心神之功,而且兩大指對膻中又可使氣血互濟,其中內景變化,熟練後自知其妙。
第二節
寒肩縮項通臂肩
此式取意於仙鶴由靜止到飛翔的姿勢。
一、姿勢要求
1、接上式,鬆開叉腰兩手,轉成手心向上,手指向前,兩肋向後,小臂前伸,兩肘下垂,貼兩肋旁,小臂與大臂成90°角。而後兩大臂前舉與肩平(保持大、小臂的原角度),小臂向上,兩手指天。
2、兩大臂外展成一字,轉掌心向外,大臂不動,小臂向外下落與大臂平。爾後,以肘部為圓心,中指帶動小臂向上劃弧,待小臂與大臂成直角時再向下落成一字,重複3次。此式為展臂。
3、按上式,兩臂左右平伸成一字,手心向下,手指伸直,以腕為定點,中指帶動,指掌劃圓,正反各3次。
4、寒肩縮項:按上式,軀幹不動,頭向後仰、收下頦為縮項;兩肩胛骨向脊柱合攏為寒肩;同時尾閭向後、上微微翹動,此四點同時向第四胸椎處集中(此動作取意於鶴之止而欲飛之勢。人受寒後,亦可現此狀)。
5、頭恢復原姿勢,同時兩手外伸,將兩肩胛拽開。爾後再做動作4。反覆3—4次。
6、左右通臂:兩臂作左縮右伸,左伸右縮小蛇形運動。反覆7—9次。
二、動作要領
此式之寒肩縮項與拽開肩胛時都要連貫一致,不得趕前錯後,否則不易起到按摩背部之效。在做通臂動作時,兩個鄰近關節做相反的屈伸運動,即可出現蛇形動作。比如右肩胛骨向脊柱移動時,左肩胛骨向左外方移動,同時右肱骨自肩關節向內拽動,肘微下沉,腕亦自然彎曲,指關節也隨之運動。這個動作一開始不易做好,要慢慢細心體會。練久了自背、肩、肘、腕至各節手指都會整體地自然蛹動。
三、功用
兩肩胛骨中間的部位,平時最不易得到運動。此式之寒肩縮項與拽開肩胛配合,正好運動這一部分,不僅可以使之放鬆,還可起到一定的按摩作用。這裡有風門、肺俞、心俞、膏肓等重要穴位,這一動作可加強這些穴位的功能,從而加強心肺的功能。左右通臂可以使肩、肘、腕、掌、指及關節放鬆,使肌肉、肌腱得以相對的放鬆運動,從而保證上肢的氣機靈活。這在武功中是很重要的鍛鍊內容。在醫療上,對上肢肩胛部以及心肺虛弱者,都有良好效果;展臂對防治心血管疾患效果顯著。
第三節
立掌分指暢經脈
一、姿勢要求
1、接上式,兩臂平開成一字,身體中正,在中指帶動下,將掌立起,掌心用力外推,手背與指根部用力回收,使掌與臂成一直角。姿勢合度後,以肩胛帶動,臂回縮,肘不要彎曲,兩臂保持平伸,掌臂保持原角度,而後外撐。反覆做3—5次。
2、掌與臂成一直角,五指分開,先分大指、小指,次分二指、四指。而後五指併攏,併合時,先合二指、四指,再合大指、小指。反覆做5—7次(多多益善)。
3、將立掌放鬆,爾後指掌逐節下抓,內收,五指卷屈如鉤,大指捏於其餘四指端,五指呈梅花狀向掌心上提,整手呈半握式。隨後指掌上翻,立掌後,將指逐節伸直。反覆數次。
4、在中指帶動下,將掌放平與臂成一直線。爾後做左右通臂3—5次。
二、動作要領
練此式時,兩臂必須平伸,但對於兩臂平與不平的品查,不許用眼去看,方法是肩臂放鬆,若手覺沉,肩覺松,是手偏低;若手覺輕,肩覺沉,是手偏高。如此調整,自能維持平伸。本式之分指、合指動作,要有次序、有節律,不可同時分合。又曲腕、曲指、伸腕、伸指,主要是手指的中節與稍節。注意每個小關節的運動。練熟後,逐步要求做蛹動式的動作。
三、功用
手指端有手三陰經、手三陽經六條經脈的井穴。井穴是經絡之氣與經絡之外的氣內外出入的重要穴道。本式鍛鍊的著眼點在指,故能加強井穴的功能,從而促進經脈氣血的暢通。其中分節動作2主要運動分三陰經,故氣機在臂的下面(該處有酸脹感)。分節運動3的曲腕、曲指動作,主要運動手三陽經,故氣機在臂的上面(該處有酸脹感)。動作2、3交換可起到陰陽相濟作用。同時練此式可運氣達於指端,故得氣迅速,可用於上肢疾病的治療。認真練習,對點穴、按摩亦大有裨益。
第四節
氣意鼓盪臂肋堅
一、姿勢要求
1、接上式,兩臂體側下落,兩手胸前合十.而後,十指胸前交叉,兩臂上舉至額前,逐漸向上翻轉手心,同時兩臂向額前斜上方圓撐,使兩臂呈長圓形。兩手背對向前額。
2、上半身向左轉,面向左方,與前方成90°角,兩手在額前,兩臂圍成圓弧,左大臂與左肩平,右大臂與右耳平,手背距前額約一拳。兩手、兩臂間要保持一定的圓撐力。
3、右肋鼓盪,同時上半身向右轉,用右肋帶動右肩、右肘,將交叉的雙手拉向正前方(發動力在右側)。兩臂成長圓形,兩手呈右高左低的斜面,拇指高與眼相平,身體呈正面站立。
4、上半身向右轉,交叉之雙手向右劃弧到體右側,面向右方,與正前方成90°角。
5、左肋鼓盪,同時上半身向左轉,用左肋帶動左肩、左肘,將交叉之雙手拉向正前方。兩手至正前方,兩臂成長圓形,兩手呈左高右低的斜面,保持拇指高與眼相平。上半身復原,面向前方。左右反覆18次。
二、動作要領
此式動作均用弧形運動,故練時要避免直線動作。且軀幹的轉動不是硬性規定,而是靈活運用。初練時,注意兩臂圈成的圓弧拉長與回縮,主要是依形而動。熟練後,要以意帶氣,以氣帶形。注意從丹田前面鼓盪至脅肋,連及肘臂,此時是臂隨身動。
三、功用
身體兩側為少陽經脈經過之處,其氣弱,故脅肋部的抗禦力量較身體別處為弱。此式專練意氣鼓盪,使氣充實兩肋,進而達於兩臂,故可使脅肋、兩臂堅實。其功用與鐵鞭捶肋相仿佛。此式又可用於肝膽、胸肋等疾病的治療。
第五節
俯身拱腰松督脈
一、姿勢要求
1、兩手手指在頭上交叉,手心向上,兩臂伸直。而後肩臂放鬆,交叉之雙手如向上托物,作輕輕揉動。兩腕互動劃由前→上→後的立圈。肩、臂、肘配合作相應晃動。脊柱由頸椎、胸椎、腰椎依次隨之晃動。反覆3—5次。
2、兩手分開,掌心向前,兩臂貼於兩耳。隨後頭向前傾,臂向前伸,腰背放鬆,胸、腰部的脊柱骨向後拱凸,頭、手向前下劃弧,使腰前俯,脊柱骨逐節卷屈而下,面貼腿前,腰部呈拱形。
3、兩手掌心向地面,分別在腳前方、左側、右側下按3次。隨後身體轉正,兩手向後攏氣至腳後,再捏腳腕後面大筋3下,同時收腹、拱腰,頭面貼膝前3次。兩手攏氣回到體前。
4、以拱腰形式,逐漸把腰伸直復原,同時,臂貼近兩耳,隨頭部上升復原,恢復姿勢要求。可反覆5—7次。
二、動作要領
此式之俯身拱腰與一般練腿似同實異。練此式時,脊柱各關節都要放鬆,爭取逐段、逐節前屈,以蜷曲之勢,順序由上而下,而不是一俯而下。直腰時,要使腰逐節逐段伸直,慢慢恢復原狀,順序是由下而上,不是一挺而起。
三、功用
此式著眼點在督脈,兼練太陽膀胱經。俯身拱腰可鬆動脊柱各椎骨。伸腰時,可加強背部肌肉、筋膜、脊柱韌帶……的收縮功能。不僅督脈功能因之加強,膀胱經之功能亦因之加強。足太陽膀胱是五臟六腑經氣之傳輸處(各臟腑的俞穴皆在背部),督脈又能統領一身之陽氣,故此式又是武術中練氣入骨(《太平經》中說:“骨之一,脊也”)、封閉周身穴道的基本鍛鍊內容。其於臨床,可用於背肌、脊柱、腎病等的治療。
第六節
轉腰涮胯氣歸田
一、姿勢要求
1、接上式,轉掌心相對,向下導引。兩手下落,沿肋弓變叉腰,兩腳踩氣分開,平行站立,略寬於肩,適度下蹲,軀幹與大腿成一鈍角,膝蓋不過腳尖。
2、髖關節放鬆,並以之為支點,轉動骨盆。先向左轉9圈,再向右轉9圈。
3、以尾閭骨向前扣、向後翹帶動骨盆做前後擺動9次。
二、動作要領
此式看來簡單,實頗難練習。初練時兩腿微曲,僅練晃胯。軀幹要直,以尾閭骨為動點劃圈,向後劃半個圈,用臀部做劃弧動作協助完成。如向左轉時,是由前→左→後→右→前。分解動作則是:①骨盆重心前移到左胯,臀向左突;②臀部向後劃半圈而至右胯,臀向右突,骨盆重心也隨之轉移到右胯;③骨盆重心移至右胯,小腹向右拱;④小腹部從右胯開始向前劃半圈而到左胯,骨盆重心也隨之移動。做尾閭骨前後動作時,要借臀部與會陰部肌肉收縮、放鬆完成。這屬於第一步要求,至於第二步以後則要求尾閭骨藉助丹田內氣來運動。此式是十式中最難操作的動作,然而它是氣功、武術中至關重要的基本功,所以要下苦功鍛鍊。
三、功用
練此式可收到松腰、垂尾閭、運動尾閭、封閉會陰的作用。這一方面為開拓丹田創造了條件,從而把真氣引歸、貯存於丹田;另一方面,轉動尾閭可啟動陽氣,使之沿督脈上升,這也是煉精化氣的輔助手段,於臨床可用於下焦疾患的治療。
第七節
平足開胯分前後
一、姿勢要求
(一)松前胯
1、接前式,蹲尖外撇成一字,足跟相對,約距一肩寬,兩腿伸直,身體中正。
2、鬆開叉腰兩手,轉成手心向上,手指向前,兩肘向後,小臂前伸,兩肘下垂,貼兩肋旁,小臂與大臂成90°而後兩大臂前舉,兩肘同時微向內合,肘距略小於肩,兩手升至額前,小臂向上,掌心對印堂。
3、小指帶動,轉掌心向外,兩大臂外展成一字,大臂不動,小臂向外下落與大臂平。
4、左右通臂:兩臂作左縮右伸,左伸右縮的蛇形運動,並用兩臂的通臂運動,帶著上身、腰、胯、腿自然放鬆引起的左右擺動。
5、屈膝、屈髖下蹲,大腿蹲平,身體保持中正,同時臂隨身體下降,當兩手落至平膝時,小臂前屈,掌心相合落於兩腿前。
6、相合之兩掌立起至胸前成合十手。指掌劃圓,肩、肘、臂配合做相應晃動(正反方向轉動數相等)。
7、百會上領,身體直起,兩掌隨胸前上升,肘放鬆內合,肘距略小於肩,當身體上升復原時,兩掌升至印堂。爾後,動作要領同3—7。此式可反覆做5—7次。
8、此式結束時,兩掌置於胸前,成合十手。
(二)松後胯
1、接上式,左足尖內扣,右足跟外撇,足尖儘量內扣,足尖約一腳寬。上身微前傾約35°,兩腿向後繃直,臀向後泛,腰向前塌,兩臂前伸環抱與肩平,胸開而不挺,下頦內含,頭上頂。兩虎口向上,中指相對(約四指寬),掌心向內,與印堂等高。
2、兩膝微屈內扣,上身直起,體微下蹲,臂外翻、圓檔。同時兩臂向上劃弧外展,呈環抱狀,掌心向上如托物。小腹回收,腰放鬆,膻中以上放鬆後仰,頭後仰觀天,下頦內收。
3、頭上頂,身體恢復1式,膝伸直,兩腿向後繃直,泛臀塌腰,上身微前傾約35°角,頭上頂,下頦內含。同時兩臂向上劃弧前抱與肩平,掌心向內,與印堂等高。恢復姿勢,可反覆5—7次。
4、重複此式2的動作,結束時,頭上頂,身體直起。同時兩手向上劃弧至頭頂上方,掌心相對,掌心內含,腕微內扣,與肩等寬。而後松肩落肘,兩手體前下落,沿面至胸,轉掌心向內,沿肋弓分手變叉腰,兩腳踩氣併攏。
二、動作要領
松前胯動作宜慢,尤其下落時要保持周身平衡。動作完成程度依據自己條件而異,切勿強行硬做。
松後胯動作1腳要放鬆,大趾稍用力,則氣充斥於腿的外、後部之太陽膀胱與少陽膽經之中,使之出現酸脹感。泛臀塌腰又可使兩經之氣在腰眼部會合(該部酸脹感明顯)。動作2注意兩大腿與襠有圓撐之意,兩掌心有托物之念。
三、功用
松前胯主要作用是鬆開髖關節,為跏趺坐(靜功坐式)打下基礎。至於此式引起的全身氣機升降開合變化,需熟練後自行體會。
松後胯不僅可鬆動胯後的骶髂關節,從而開擴丹田領域,而且可以使真氣內斂到丹田。因為泛臀開胯一方面加強丹田對真氣的攝翕的能力;另一方面身體前傾,下頦內收、兩臂環抱又可促進中宮之氣降入丹田;同時松前胯、後胯可使下肢的氣機充實、活潑。
第八節
膝跪足面三節連
一、姿勢要求
1、接上式,兩手叉腰,兩腳併攏,身體中正直立。
2、臀縮緊,胯前靠,肩胛骨外撐內扣,含胸收腹,腰部放鬆,腳腕放鬆,慢慢儘量向下跪,使上身與大腿成一斜線。堅持時間越長越好。
3、百會向前上方上頂,帶動身體慢慢直起,全身放鬆,恢復動作1。
二、動作要領
此式中心環節為動作2,做好這一動作關鍵是縮(或稱裹)臀、靠胯,使軀幹與大腿成一向前下方傾斜的直線,此時膝部最為吃力。動作3要慢,一定要用百會上頂,把身體慢慢帶起。
三、功用
武術與氣功均重視“三節貫通”。三節者,如上肢的肩、肘、腕;下肢的胯、膝、踝;手指、足趾的根節、中節……本式主要解決下肢三節貫通。諸拳書中經常講松腰、松胯,但很少有講到松膝者,然而膝不松,則氣難以貫通於足,使足在武功中的作用難以發揮。本式膝向前跪重心於膝部,加大了氣血流通的阻力,可使氣壅集於膝部。好比河中築水壩,將水位升高,從而加強其衝力。提膝時,膝部阻力變小,壅集之氣好似河水決口,直衝而下。腳腕乃至腳趾感覺有一股暖流自上而下衝來。反覆練習下肢三節自可連成一體。
第九節
彈腿翹足描太極
一、姿勢要求
1、身體中正,重心右移,提左腿,大腿提平,小腿自然下垂。足尖上翹、下扣3—5次。足背連及趾劃圓,先向內然後向外各轉3—5次。動作要慢而勻,身體保持直立。
2、繃直足背,輕輕向斜前方45°角彈出,小腿與大腿成一直線。
3、足尖上翹,足尖下點,足跟回收,反覆3—5次。
4、繃直足背,足尖向內劃圓3次,爾後向外劃圓3次。動作要慢而勻,身體保持直立。
5、大趾下扣,小腿回收,足落回原處。爾後右腿重複左腿動作。
二、功用
本式各動作功用各異,提膝彈腿主要運動足陽胃經,又是武功下三路用法的根本;翹足尖運動足三陽經;蹬足跟則引動陰經,起到陰陽既濟作用。足內外劃圓周,可運動腳腕諸關節,運氣達於腳趾。在武功里,腳要有擒拿封閉等功用非此不能達到。扣大趾可發動足三陰經,起到平調陰陽的作用。
以上三節不僅對下肢關節、肌肉、肌腱的疾病有良好效果,對肝腎病也適用。
第十節
回氣歸一轉混元

姿勢要求

(一)混元歸一
1、接上式,鬆開叉腰兩手,轉拇指向前,虎口向上,掌心內含,兩掌相對,與肩等寬,向身前斜下方伸出。爾後體前捧氣上升,舉至頭頂前上方,掌心相對如抱球狀。
2、全身放鬆,松肩落肘,兩臂由體左側劃弧下落。同時軀體也向左轉動下蹲,上體儘量保持正直,臀不要後翹。蹲到合適程度,兩臂也轉到身體正前下方。兩手至膝前,松腕,手指向下。
3、身體向右轉動,肩、肘、腕要稍微上起,兩手從體右側向上劃弧至頭頂,如此可連轉3圈。
4、再以同樣要求由右側下落,左側上升,連轉3圈。兩手臂回到頭頂上方時,靜置不動,做3次正鶴首(同第一節動作)。
(二)回氣歸一
1、雙手如抱球往下拉,如覆頭頂。爾後兩手掌根斜向里合,依掌根、掌、指的順序邊落邊合(不要合攏)。爾後松肩,肘向兩側下落,帶動掌、指斜向下拉、外開,至中指尖落至兩耳上沿,掌指與小臂成一斜線。爾後兩手沿原路線上升,先合後開,如X狀。重複3次。
2、接上式,兩手向上攏氣,如抱球向頭頂貫氣,松肩落肘,體前下落,由而至胸,轉掌心向內,指尖相對。由胸至腹,轉手指向下,沿兩腿正面下落,掌心按於足面,手指按於足趾。
3、兩手下按。膝向前移,手心用意念透過足心,與地相接。爾後上提,臀部向上起,兩膝微起,意念將地氣收回體內,下按上提反覆3次。
4、兩手稍起,微離足面,手心內含,兩手在足面各向外轉90°,手心相對,指尖向下,於兩足外側如捧氣球,意想把地氣從地里拔出,捧在手中。爾後兩手經足面分開,手心對向兩腿內側,向上導引。經腹,轉手心向內,指尖相對,升至與肩窩平,兩手分開,以小指帶動,轉手心向前,立於肩前。
5、右手坐腕,向前推出,臂似直非直。
6、松腕,掌指向前放鬆,以小指帶動,轉掌心向左,以腰為軸,體向左轉90°,手向左攏氣至90°角。
7、拇指掐於中指中節正中(中魁穴)。其餘四指輕輕併攏,曲肘繞肩,繼續向後攏氣,同時身體轉回至正前方。爾後,將手臂回歸左胸前,中指點於左側之氣戶穴(鎖骨下緣中點,乳頭直上方)。
8、左手坐腕,向前推出,臂似直非出,重複右手動作6、7。
9、兩大臂向前下方傾斜,與身體約成45°角,兩小臂在胸前呈十字交叉狀,爾後作三次呼吸,先吸後呼。吸氣時中指點按氣戶穴,呼氣時中指微放鬆,同時默念“吽”(hong)或“通”(tang)。初學者宜念“通”。
10、鬆開掐訣手指,兩小臂前推,與大臂成直角,兩腕相接,轉掌心向上,兩腕轉動至掌根相接,呈X形。爾後,兩掌胸前合十。
11、收式:兩手於胸前,拇指對膻中穴,開合3次,開時兩掌左右平開不超過兩乳頭。合時兩掌呈合十掌心不接觸。合十掌上升至拇指尖對鼻端,開合3次(左右平開不超過兩顴骨)。合十掌(掌心不接觸)上升至拇指第一指節對印堂,開合3次(兩側勿超過眉中)。合十掌(掌心不接觸)上升至頭頂,轉掌指斜向後,拇指對囟門,開合3次(平開距離與印堂開合相同)。合十掌(掌心不接觸)上升至頭頂百會穴上方,指尖向上,掌根距頭頂10公分,開合3次(左右平開不超過青龍角)。爾後兩掌相合上舉,上拔,兩手分開,轉掌心向前,向兩側落下與肩平成一字,以小指帶動,轉掌心向上。然後兩臂前合與肩等寬,掌臂微微向內收,中指回照印堂穴。爾後兩肘回抽,兩掌指回縮至第六、七肋間,用中指端向大包穴貫氣。再向後伸出,向兩側外展至體側,以小指帶動,轉掌心向前,向體前攏氣,貫入下丹田。兩手重疊於肚臍前(男左手在里,女右手在里,手離臍約一指寬)。揉腹,先按左、上、右、下方向轉9圈,由小到大;再按右、上、左、下方向轉9圈,由大變小(最大上不超過中脘,下不超過恥骨)。爾後兩手敷於肚臍,靜養片刻。然後兩手分開,還原至體側,兩眼慢慢睜開,恢復預備姿勢。
二、動作要領
混元歸一是全身性動作,上肢、軀幹、下肢都在做劃弧轉圈運動。關節要放鬆,動作要自然和諧,軀幹、肢體轉動時要渾然一體。因此軀幹要隨上肢的轉動適當配合以轉體等動作。動作3中所述轉一圈復原,只是此動作結束時,方恢復動作1之原狀。在其它幾次轉圈終了時,身體則輔以適當後仰,才能做到連續完整的動作。
回氣歸一動作要注意連續性,銜接要自然,動勢要圓活。手向胸前回收時,要有撈物、收物之意。
三、功用
前述九節動作是對身體各部的分別鍛鍊,各有側重,氣血在經脈中的運動,以及在身體各部的流注也因之而異。本式動作周身各處同時運動,可使各部壅涌之氣血得到平調,使之渾然一體,故稱混元歸一。做3次鶴首可引動真氣上至天門。
在練功過程中,身體周圍形成了一個氣場,回氣歸一主要是將體外之氣收歸體內。如果說混元動作使全身各部氣血混元歸一,那么回氣動作就是把體外與體內之氣混元歸一。此節之鶴首是以形動引氣上升,而默念“吽”或“通”字,是借音符發動氣機使之上升。兩者同中有異,且有粗細之不同也,其中奧妙,練後自能感觸之。
收式看似簡單,然而該動作之奧妙難以筆述。尤其五個開合,必須精心體會,不但可以引動全身氣機之開合,而且是“開天門”、“凝神入室”的關竅。練時要“外敬內靜”、“心澄貌恭”、“如待貴人”。練之久久,妙意自知。

口令詞

形神莊氣功是智慧型氣功的第二步功,擅氣功之長,具養生之妙,有抻筋拔骨、健美身形、和暢經脈、祛病強身、開發智慧型之神效。
預備式:兩腳併攏,周身中正,兩手自然下垂,目視前方,兩眼輕輕閉合,目光回收,全身放鬆。
“頂天立地,形松意充,外敬內靜,心澄貌恭,一念不起,神注太空,神意照體,周身融融。”
起式:翹掌,下按拉氣:推、拉、推、拉、推、拉。松腕轉掌捧氣上升,與肚臍平,回照肚臍,轉掌心向下,外展,展、展至背後,回照命門,順勢腋下貫大包(穴),向前平伸,與肩等寬,回照印堂。肘臂外撐,成一字,轉掌心向下,連續轉掌心向上劃弧,頭頂上方相合,體前慢慢下落,至胸前成合十。沿肋弓分手變叉腰。
第一節 鶴首龍頭氣沖天
正向鶴首:收下頦,頭後仰,下頦上翹、向前、向下、向內,沿胸向上拔頸椎;頭後仰,下頦上翹、向前、向下、向內,沿胸向上拔頸椎;頭後仰,下頦上翹、向前、向下、向內,沿胸向上拔頸椎。
反向鶴首:下頦沿胸向下、向前、向上,頭後仰,百會上頂收下頦;下頦沿胸向下、向前、向上,頭後仰,百會上頂收下頦;下頦沿胸向下、向前、向上,頭後仰,百會上頂收下頦,頭擺正。
龍頭:
左青龍角向左傾斜,向左上頂劃弧;
右青龍角向右傾斜,向右上頂劃弧;
左青龍角向左傾斜,向左上頂劃弧;
右青龍角向右傾斜,向右上頂劃弧;
左青龍角向左傾斜,向左上頂劃弧;
右青龍角向右傾斜,向右上頂劃弧。
身體中正。
第二節 寒肩縮項通臂肩
展臂:鬆開叉腰雙手,轉掌心向上,小臂前伸與大臂成直角。大臂抬與肩平,向兩側外展,轉掌心向外,小臂下落成一字。小臂起、落,起、落,起、落。
旋腕:前轉,一、二、三;後轉,一、二、三。寒肩縮項,肩開項松;寒肩縮項,肩開項松;寒肩縮項,肩開項松。
通臂:一、二、三。兩臂平伸。
第三節 立掌分指暢經脈
立掌,掌心外撐。肩胛內含、外抻,內含、外抻,內含、外抻。
分指:大指、小指分,二指、四指分,掌心外撐。二指、四指合,大指、小指合。分、分,掌心外撐,合、合;分、分,掌心外撐,合合。
鉤手:兩指掌捲曲如鉤,指尖相接上提,立腕,舒指,逐節伸直。兩指掌捲曲如鉤,指尖相接上提,立腕,舒指,逐節伸直。兩指掌捲曲如鉤,指尖相接上提,立腕,舒指,逐節伸直。手放平。
通臂:一、二、三。兩臂平伸,體側下落,兩掌胸前相合。
第四節 氣意鼓盪臂肋堅
十指交叉上舉至額前,翻掌心向上,兩臂圓撐。體左轉,右肋鼓盪,體右轉,左肋鼓盪;體左轉,右肋鼓盪,體右轉,左肋鼓盪;體左轉,右肋鼓盪,體右轉,左肋鼓盪。兩手上舉至頭頂上方,身體中正。
第五節 俯身拱腰松督脈
揉腕:一、二、三。兩手分開,掌心向前。大臂貼耳,頭前傾,俯身拱腰,脊柱逐節捲曲而下:頸椎下、胸椎下、腰椎下。腳前下按:一、二、三,左側下按:一、二、三,右側下按:一、二、三。身體轉正,兩手向後攏氣,掐腳後跟腱,頭面貼腿:一、二、三。兩手攏氣向前,大臂貼耳,脊柱由下而上逐節伸直,自然鬆動。
第二次俯身拱腰,脊柱逐節捲曲而下:頸椎下、胸椎下、腰椎下。腳前下按:一、二、三,左側下按:一、二、三,右側下按:一、二、三。身體轉正,兩手向後攏氣,掐腳後跟腱,頭面貼腿:一、二、三。兩手攏氣向前,脊柱由下而上逐節伸直,自然鬆動。
第三次俯身拱腰,脊柱逐節捲曲而下:頸椎下、胸椎下、腰椎下。腳前下按:一、二、三,左側下按:一、二、三,右側下按:一、二、三。身體轉正,兩手向後攏氣,掐腳後跟腱,頭面貼腿:一、二、三。兩手攏氣向前,脊柱由下而上逐節伸直。自然鬆動,轉掌心相對,體前下落,沿肋弓分手變叉腰。
第六節 轉腰涮胯氣歸田
兩腳踩氣分開,與肩等寬,平行站立,身體微下蹲。
左轉:前、左、後、右,前、左、後、右,前、左、後、右。
右轉:前、右、後、左,前、右、後、左,前、右、後、左。回中位。
扣翹尾閭:前扣、後翹,前扣、後翹,前扣、後翹。尾閭中正,身體直起。
第七節 平足開胯分前後
開前胯:腳尖外撇成一字。鬆開叉腰雙手,轉掌心向上,小臂前伸與大臂成直角,大臂抬,掌與額平,轉掌心向前,兩臂外展成一字。
通臂:一、二、三。下蹲,臂隨體下落,經膝前兩掌胸前合十。左轉:一、二、三,右轉:一、二、三。百會上領,身體直起,指掌升至印堂。轉掌心向前,兩臂外展成一字。通臂:一、二、三。下蹲,臂隨體下落,經膝前兩掌胸前合十。左轉:一、二、三,右轉:一、二、三。百會上領,身體直起,指掌升至印堂。轉掌心向前,兩臂外展成一字。通臂:一、二、三。下蹲,臂隨體下落,經膝前兩掌胸前合十。左轉:一、二、三,右轉:一、二、三。百會上領,身體直起。兩掌置於胸前。
開後胯:左腳尖內扣、右腳跟外撇成一字。兩腿後繃,兩臂前伸環抱。體微前傾,泛臀,塌腰,百會上頂,下頦回收。身體直起,屈膝內扣,兩臂向上劃弧,外展,掌心向上如托物,頭後仰觀天,下頦內收。
前伸環抱,後仰觀天。
前伸環抱,後仰觀天。
百會上領,身體直起,兩手向上劃弧,體前下落,沿肋弓分手變叉腰。兩腳踩氣併攏。
第八節 膝跪足面三節連
身體中正,裹臀靠胯,含胸收腹,松膝,松踝向下跪。大腿與上體成一斜線。下頦內收,百會上頂,身體放鬆。百會上領,身體慢慢直起,全向放鬆。
第九節 彈腿翹足描太極
重心右移提左腿,小腿自然下垂,足尖上翹、足尖下點,翹、點,翹、點。內轉:一、二、三,外轉:一、二、三。足背向斜前方彈出,腿伸直,足尖上翹、足跟外蹬、足尖下點,翹、蹬、點,翹、蹬、點。內轉:一、二、三,外轉:一、二、三。大趾內扣,收回落地。
第十節 回氣歸一轉混元
鬆開叉腰雙手,腹前抱球,舉至頭頂前上方。
左轉:左下、下,右上、上,左下、下,右上、上,左下、下,右上、上。
右轉:右下、下,左上、上,右下、下,左上、上,右下、下,左上、上。
兩手至頭頂上方,正鶴首:一、二、三。
開頂:降、合、開,升、合、開;
降、合、開,升、合、開;
降、合、開,升、合、開。
攏氣貫頂,兩手沿面至胸。轉掌心向內,至腹,沿腿的前面向下導引,兩手敷於足面,下按、上提,下按、上提,下按、上提,拔地中氣。兩手沿腿內側向上導引,經腹至胸,兩掌立於肩前,掌心向前。右手坐腕向前推出,松腕轉掌,以腰帶動向左攏氣,90°掐中魁,曲肘繞肩,點按氣戶(穴)。左手坐腕向前推出,松腕轉掌,以腰帶動向右攏氣,90°掐中魁,曲肘繞肩,點按氣戶(穴)。默念“通”3次:吸氣、“通”,吸氣、“通”,吸氣、“通”。鬆開掐訣手指,兩掌前推轉蓮花掌,胸前合十。
膻中開合:開、合,開、合,開、合。
升至鼻端:開、合,開、合,開、合。
升至印堂:開、合,開、合,開、合。
升至囟門:開、合,開、合,開、合。
升至百會:開、合,開、合,開、合。
兩掌相合上舉,至頭頂上方,上拔,轉掌心向前,左右下落成一字。轉掌心向上,體前合攏,與肩等寬、回照印堂。落肘回抽,順勢腋下貫大包(穴),向後伸出,外展至體側,逐漸轉掌攏氣貫下丹田,兩手重疊在肚臍前(男左女右),揉腹:逆時針從小到大,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順時針從大到小,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敷於肚臍,靜養。分手還原體側,兩眼慢慢睜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