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神之辯

形神之辯是中國哲學史中關於人的形體與人的精神之間相互關係的爭論。其淵源甚早,如“靈魂不死”觀念出現於原始社會。但形神作為哲學問題的探討以及形神範疇的提出則始於先秦時期。墨子認為“人死為鬼”,還“信鬼神之能賞資而罰暴”。莊子提出“精神生於道,形本生於精,而萬物以形相生”,形神統一於道。《管子·內業》認為:“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以為精神來自精氣,有唯物論傾向,但又認為與形體可合可離,實際是一種形神二元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形神之辯
  • 定義:中國哲學史中關於人的形體與人的精神之間相互關係的爭論
後期墨家概括生命現象為“生,刑(形)與知處也”,強調了形神不可分離,但未指明何者為根本。苟子明確提出“形具而神生,好惡、喜怒、哀樂臧焉”,並認為“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首次肯定精神需依賴形體、也肯定思維器官在形體中的作用,對建立唯物主義形神一元論作出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