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梅葛是雲南彝族的一個主要曲種,流傳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姚安、永仁等縣的彝族聚居區。梅葛,意為口頭說唱的古老故事,是一部古老的長篇說唱史詩,無文字記載,主要靠口耳相傳、沿襲演唱而保存下來。內容是彝族人對開天闢地、萬物起源的理解以及生產勞動、婚喪嫁娶、風情習俗的記述,它被視為彝族人民的“根譜”,並被譽為彝族歷史生活的百科全書。新中國成立後,梅葛得到各級文化主管部門的重視,並逐步為更多人所認識。1958年10月,我國著名作家茅盾出席亞洲作家會議,在其報告中說:“中國彝族1萬1千行的長詩《梅葛》也是口頭流傳的關於人類歷史及對大自然鬥爭的史詩。”
彝族梅葛是雲南彝族的一個主要曲種,流傳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姚安、永仁等縣的彝族聚居區。梅葛,意為口頭說唱的古老故事,是一部古老的長篇說唱史詩,無文字記載,主要靠口耳相傳、沿襲演唱而保存下來。內容是彝族人對開天闢地、萬物起源的理解以及生產勞動、婚喪嫁娶、風情習俗的記述,它被視為彝族人民的“根譜”,並被譽為彝族歷史生活的百科全書。新中國成立後,梅葛得到各級文化主管部門的重視,並逐步為更多人所認識。1958年10月,我國著名作家茅盾出席亞洲作家會議,在其報告中說:“中國彝族1萬1千行的長詩《梅葛》也是口頭流傳的關於人類歷史及對大自然鬥爭的史詩。”
梅葛曲本主要由“創世”、“造物”、“婚配”、“喪葬”4個部分組成,雖然不是一個完整的故事,但它的每一章互相不可分割,通篇或分章演唱均可。梅葛曲調分為“正調”和“慢調”兩種;根據演唱內容不同,又分為赤梅葛、輔梅葛、赤梅拉梅和娃娃梅葛四類,其中赤梅葛和輔梅葛屬於比較古老的曲調,又叫“古腔調”。赤梅葛一般是悲調(又叫哀調),憂傷低沉,多用於喪葬、祭祀;輔梅葛一般是喜調,婉轉抒情,多用於婚嫁、節慶、起房蓋屋、生產放牧等;赤梅拉梅是在上述兩種古腔調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又叫雜調,如大姚縣曇華鄉流行的“過山調”、“瑪嫫諾調”、“馬櫻花調”等和婚禮時唱的“請客調”、“討親調”、“青棚調”、“進門調”、“迎客調”和“送客調”等。
梅葛演唱有單人、雙人和集體3種形式,前二者一般為坐唱和站唱,多人演出為走唱,與舞蹈結合,生動活潑,富有民族特色。伴奏樂器主要有葫蘆笙、口弦、笛子、月琴等。用彝漢兩種語言演唱,唱詞以七字句、五字句為常見,其中以五字句居多,講求彝語聲韻,詼諧風趣,深受彝族民眾喜愛。
過去,演唱梅葛的歌手主要是畢摩,他們既是彝族祭師,又是彝族民間口頭文學的保存、加工和傳播者,是彝族的知識分子。近年來湧現出許多青年歌手,創作的曲目超出了傳統的史詩範疇,多用於反映彝族人民的新生活,如《民兵隊長阿利若》、《曇華山上不老松》、《彝家山寨新事多》、《紅軍長征過楚雄》、《美上加美》等,先後參加了雲南省民族民間音樂舞蹈匯演、全國少數民族業餘文藝匯演等活動並獲得各種獎勵。
梅葛曲本主要由“創世”、“造物”、“婚配”、“喪葬”4個部分組成,雖然不是一個完整的故事,但它的每一章互相不可分割,通篇或分章演唱均可。梅葛曲調分為“正調”和“慢調”兩種;根據演唱內容不同,又分為赤梅葛、輔梅葛、赤梅拉梅和娃娃梅葛四類,其中赤梅葛和輔梅葛屬於比較古老的曲調,又叫“古腔調”。赤梅葛一般是悲調(又叫哀調),憂傷低沉,多用於喪葬、祭祀;輔梅葛一般是喜調,婉轉抒情,多用於婚嫁、節慶、起房蓋屋、生產放牧等;赤梅拉梅是在上述兩種古腔調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又叫雜調,如大姚縣曇華鄉流行的“過山調”、“瑪嫫諾調”、“馬櫻花調”等和婚禮時唱的“請客調”、“討親調”、“青棚調”、“進門調”、“迎客調”和“送客調”等。
梅葛演唱有單人、雙人和集體3種形式,前二者一般為坐唱和站唱,多人演出為走唱,與舞蹈結合,生動活潑,富有民族特色。伴奏樂器主要有葫蘆笙、口弦、笛子、月琴等。用彝漢兩種語言演唱,唱詞以七字句、五字句為常見,其中以五字句居多,講求彝語聲韻,詼諧風趣,深受彝族民眾喜愛。
過去,演唱梅葛的歌手主要是畢摩,他們既是彝族祭師,又是彝族民間口頭文學的保存、加工和傳播者,是彝族的知識分子。近年來湧現出許多青年歌手,創作的曲目超出了傳統的史詩範疇,多用於反映彝族人民的新生活,如《民兵隊長阿利若》、《曇華山上不老松》、《彝家山寨新事多》、《紅軍長征過楚雄》、《美上加美》等,先後參加了雲南省民族民間音樂舞蹈匯演、全國少數民族業餘文藝匯演等活動並獲得各種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