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洪

張雪洪

張雪洪,1966年出生,奉化江口人。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生物工程系主任、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副院長。

現任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常務副院長。1986年,張雪洪本科即將畢業時,學校因時創設了生物化工專業碩士班,張雪洪憑著對生物工程研究的憧憬,成為該班一名學生。

自碩士研究生畢業起,即在上海交通大學生物工程系工作,一直從事生物工程上游和下游的教學和研究,曾負責和參與了十餘個項目的研究,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與重點項目、國家“十五”重大科技攻關項目、上海市財辦、科委、教委、農委等以及多家企業的科研項目。先後擔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為微生物代謝工程、生物物質的分離與純化、蛋白質工程等。

近三年來共發表論文四十餘篇,其中SCI、EI收錄 20餘篇。承擔了國家“十一五”863重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

科研成果先後獲上海科技進步一等獎(2007)、國內貿易部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上海市優秀產學研工程項目二等獎兩項。2004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畫,2005年獲明治乳業生命科學獎

基本介紹

人物經歷,研究方向,主要貢獻,

人物經歷

1979年9月至1982年7月,就讀於奉化中學
1982年9月至1986年7月,就讀浙江大學化學工程專業本科;
1986年9月至1989年6月,就讀浙江大學生物化工專業碩士;
張雪洪
張雪洪
1989年6月開始擔任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生物工程系教師。
1989年6月獲浙江大學生物化工專業碩士。
1997年10月至1999年4月,公派到日本東京大學工學院作訪問學者
1999年7月獲上海交通大學生物工程博士學位
2000年任上海交大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2004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畫。

研究方向

張雪洪一直從事生物工程的教學與研究,特別是微生物發酵、生物物質的分離與純化、基因工程、蛋白質工程等領域的研究。說起當初矢志生物工程研究原因,張雪洪認為是個人愛好與環境影響的結果。

主要貢獻

1997年10月,已是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生物工程系教師的張雪洪,由於教學研究成果顯著,被公派到日本東京大學工學院作訪問學者。在日期間,張雪洪利用該校先進的實驗條件,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不僅拓寬了專業知識面,還掌握一套科學的研究方法,為其回國後開創生物工程研究事業鋪下了紮實的基礎。
1999年張雪洪回國,隨即負責和參與重大項目研究。當時,隨著國內農業生產種植結構的調整,瓜果蔬菜種植面積不斷擴大。但由於受到輪作等條件的限制,連年重複種植,各種作物發生枯萎性病害,其中包括黃瓜和西瓜的枯萎病害、甜瓜和哈密瓜的蔓枯病害、甜椒的根腐病害等。疫病帶來的損失十分嚴重,據統計,當時全國每年發病面積在2500萬畝次以上,每年產量損失約2成,有些嚴重地塊引起毀滅性破壞,經濟損失達數十億元。在這樣背景下,國家“十五”攻關計畫專門設立課題組,由上海市科委、農委、上海農樂股份公司等共同出資1000多萬元研究資金,進行課題攻關。張雪洪負責參與了此項課題研究。該課題歷時8年,生物農藥申嗪黴素取得中試生產成功。該生物農藥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為國內農作物抗枯萎病的綠色農藥。
生物農藥申嗪黴素的誕生,為有效防治農作物病害填補了國內空白,而且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若按推廣使用面積30%計算,每畝減少病害損失600元,估計每年可產生經濟效益45億元。實現產業化後,企業每年新增產值4.5億元,利稅1.6億元。
2000年,張雪洪任上海交大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副院長之後,除每年講授2門以上課程外,還負責全面規劃學院的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在他的努力下,近年來,該學院教學取得顯著成績。2002年該院被批准建立首批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在《中國大學評價》中,學院的生物技術、生物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和生物信息學等4個本科專業,均位於全國高校的前十名,其中兩個本科專業為全國第一,生物醫學工程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
發表論文
共發表論文40餘篇,出版著作兩部,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三項,完成科研成果鑑定六項,多項成果實現了產業化。科研成果先後獲國內貿易部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上海市優秀產學研工程項目二等獎兩項。
張雪洪
張雪洪
1、L He, YQ Xu, XH Zhang. Medium Factors Optimization and Fermentation Kinetics for Phenazine-1-Carboxylic Acid Production by Pseudomonas sp. M18G. 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 2008, DOI 10.1002/bit. 21767(on line).
2、KK Chen, HB Hu, W Wang, XH Zhang, YQ Xu. Metabolic degradation of phenazine-1-carboxylic acid by the strain Sphingomonas sp. DP58: the identification of two metabolites. Biodegradation. 2008, DOI 10.1007/s10532-007-9171-1(on line).
3、YQ Li, HX Jiang,YQ Xu, XH Zhang. Optimization of nutrient components for enhanced phenazine-1-carboxylic acid production by gacA-inactivated Pseudomonas sp.M18G using response surface method.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 2008, 77: 1207–1217.
4、Hu HB, Wang W, Han L, Zhou WP, Zhang XH. An improved method for purification of recombinant truncated heme oxygenase-1 by expanded bed adsorption and gel filtration. Bioprocess and Biosystems Engineering, 2007, 30 (2): 87-90.
5、Yang ZJ, Wang W, Jin Y, Hu HB, Zhang XH, Xu YQ. Isolation, identification, and degrad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henazine-1-carboxylic acid-degrading strain Sphingomonas sp DP58. Current Microbiology, 2007, 55 (4): 284-28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